APP下载

职教大会加持 技能社会可期

2021-06-28

职教通讯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职业

特约主持人:庄西真(研究员,博士)

主持人按语:中国是一个大国,不管是从幅员(中国国土面积全球排第三)上,还是从人口数量(刚刚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共141 178万人,全球排第一,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和整个欧洲人口相当)上来看,都是如此。这样的大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培养具有扎实职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和基本职业规范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走向职场后,再经过时间不等的岗位历练,成为各自行业中的高素质劳动者,其中,有的成长为能工巧匠,还有的成长为大国工匠。这大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以及召开此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原因之一。道理大家都懂,难在怎么样把这些大家都懂的道理,变成各行各业以及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本期我们邀请五位长期从事与职业教育有关工作的专家学者、领导、院校长,从各自的角度谈谈对习总书记指示和职教大会精神的学习体会,以期明当下之基,晓变化之势,献可行之策。

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    建设技能型社会

石 伟 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此为理论基础,今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勾画了技能中国的美好蓝图。

在过去,曾经出现过建设知识型社会、科技型社会等各种理念,这些理念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在少部分“头部”人群,希望通过建设一支知识型人才队伍或科技型人才队伍来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其中的关键问题就在于面向精英、服务精英的建设思路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就是要建設面向人人、服务人人、人人参与的强国。这次全国职教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正是关照了长期未得到足够尊重的产业工人、一线服务人员。在一个技能型社会中,有一支高质量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更有大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和一线服务人员,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从技能形成理论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增加技能形成的多元化路径,提升技能形成的效率;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推动劳动者从初级劳动市场进入次级劳动市场,帮助劳动者更牢固地把握好自己的生涯发展;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创造人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机会。

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显然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整体竞争力稳步提升,但从整体上看,仍具有“大而不强”的特点,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中期,我国曾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策略参与国际竞争;而在工业化中后期,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场由量大转向质强的变革中,不仅需要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的广泛参与。建设技能型社会就是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技能、学技能、用技能的热情,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氛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在这个历史阶段建设技能型社会,显然存在许多现实中的难题。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仍有大量的无技术、低技术劳动者存量,也存在因产业升级造成的劳动者职业能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技能型劳动者约有2亿人,只占全国劳动力的约23%,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任务繁重且艰巨。在劳动力增量中,许多人还是倾向于追求知识型、研究型的教育与生涯发展,对“技能”二字不屑一顾,引导青年一代学技能、用技能的任务同样繁重且艰巨。在社会风气中,轻慢实业、轻慢技能的思潮时有抬头,许多人追捧俊男靓女,对满身油渍的工人嗤之以鼻,扭转轻视技能型人才、技能型工作的不良社会观感的任务同样繁重且艰巨。

在新时代建设技能型社会,显然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借助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使国家、社会、个人都重视技能、崇尚技能,最好的办法是教育。首先,要通过教育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应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要踏实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其次,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毋庸讳言,社会上还存在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职业教育质量还不够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与品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标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最后,要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嵌入社会体系的品质。陈宝生部长在谈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时提出,应该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五入”本质上就是要使职业教育体系更高品质地嵌入社会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职业教育需要跳出学校职业教育的狭隘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发展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社会接口,与社会文化系统、社会治理体系、社会生产系统及社会生活系统等形成更顺畅的互动与融合关系。

每一次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都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本次大会更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目标与方向,是对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职业教育人应该深入研究技能型社会的内涵、价值、实现路径等问题,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作出应有贡献。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多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更好更多的技能、胜任更加复杂更加重要的职业岗位、获取更高的薪酬、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产生更强的购买力、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实现内外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学历社会走向技能社会,这将是我国职业教育新的价值追求。

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内涵与构建策略

刘 克 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进一步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李克强总理在作出批示时指出,要“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孙春兰副总理在大会上明确,“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从优化类型定位,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再到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其中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集成性。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的大背景下,未来体系的现代化应逐步由组织层面的体系化向人才培养内涵的体系化迈进,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

“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本质是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具有其独特之处,如强调操作技能熟练的阶段性、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及对真实工作情境的体悟和对非良构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学习的支撑,更需要以实践教学为纽带,将理论整合进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一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基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特征进行顶层设计,切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系统规划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沿着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轨道,系统性地积累知识、训练技能,培养适应工作情境的能力和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中职、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之间形成一体化的设计思维、传承机制和发展模式,改变过去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割裂的发展现状,或中高本之间停留在组织层面的表面贯通,将一体化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和基础要素之中。

在过去若干年里,我们曾尝试通过学制层面的贯通构建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如各省市试点开展的中高贯通、中本贯通等贯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这些贯通模式试图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等方面实现衔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理念。但是,这些贯通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仍然停留在组织或框架层面的贯通,没有在内容、标准等更深层次实现贯通;尽管有了所谓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但是课程贯通的效果不理想,或者仅仅是课程体系形式上的贯通,并没有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实现贯通。此外,贯通的效果缺乏有力的评价,目前尚无科学的方法对贯通培养人才的就业质量和生涯发展开展历时研究和比较研究,也没有发挥贯通培养在提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相反,由于贯通的本科学校主要是应用型高校,其人才培养逻辑仍以知识为出发点,培养过程主要遵循的是学术教育的模式,因此通过中本贯通、高本贯通进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往往不太适应本科的学习要求,尤其在高等数学、英语等科目学习上难以达到规定的标准,这就导致通过贯通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化的目标无法达成,贯通仅仅成为职业学校解决学生升学问题的工具。因此,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站得更高、走得更深、想得更全,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在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取得突破的大背景下重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样态与内容。

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能力的一体化是主线。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本科,其人才培养所对接的需求端——产业都是一致的,只是所对接的岗位及其层级有所不同,因此,培养体系的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培养的源头——能力的一体化开发。中职、高职和本科的能力差别主要体现在熟练性和复杂性两个方面,因此,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应协调各自的优势资源,尝试实现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在区域层面的协同开发,全面深度地分析产业内不同層次、不同内容的岗位职业能力,并建立区域内共享开放且定期更新的职业能力模块库。教育部门可根据能力分析的结果,制定中高本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从而为课程层面的一体化奠定基础。

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课程的一体化是载体。从能力的一体化到专业教学标准的一体化,仅完成了工作体系向教育体系过渡的第一步,课程才是最终实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教材开发等的载体。中高本之间的课程体系构建应源于相对统一的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同时,职业院校应基于专业教学标准对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素养等进行分析,形成相对统一和贯通的课程内容选择模式。例如,针对某一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应统筹考虑这一课程在中职、高职和本科阶段所涉及到的内容丰富度、难度和衔接点,以及出现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名称。当然,课程的一体化并不会剥夺职业院校建设特色课程的权力。职业院校可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校本课程,或基于合作企业对职业能力的特殊需求,在部分课程内部添加、删除或更正部分内容。

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评价的一体化是动力。尽管能力的一体化开发为培养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依据,但是评价端的改革是推动培养体系落地的关键动力。只有“中职—高职—本科”之间形成了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才能构成人才培养和质量反馈的闭环,充分发挥评价作为“指挥棒”的正向功能。评价的一体化可从职教高考制度的构建入手。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目的,是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提供能体现技术技能人才特征的评价机制,从而让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形成自下而上的接续培养动力机制。在职教高考的作用下,职业本科教育、职业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就会逐渐形成自上而下的传动机制、更高一级职业教育选拔人才的内容和方式,就会影响较低级别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未来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应该注重发挥这一考试招生制度对人才培养的正向激励作用,提升职教高考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以评价改革倒逼各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进程。

加快制度和政策管理创新,赋能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徐    庆

(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最新指示中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高屋建瓴,为政府的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领会和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运行和发展的统筹协调与资源保障作用。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是党和国家举办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也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从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创新管理制度,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障碍

(一)探索符合职业院校实际的绩效工资制度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待遇,把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是提升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办法。当前,由于绩效工资制度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的收入提高,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对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改革单一的绩效工资评价标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的联系紧密度更高,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开拓收入来源。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利用学校的产教融合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园,开办了丰富的创业项目,然而这些运用学校资产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获得的收入究竟应该如何认定和分配却成为一个难题。为此,政府部门既要坚决防止利用学校资产和平台非法套利的现象,也要发挥职业院校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其将提供社会服务所获得的合理收入作为教师绩效工资的一部分。

(二)改革唯学历的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

一直以来,受社会上一些唯学历风气的影响,职业院校将学历要求作为教师招聘的首要考量,导致一些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技能经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以顺利进入职业院校当教师,而一些技能水平高超、但受限于学历的企业工作者却无法实现教师梦,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此种唯学历的教师招聘制度并不符合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教师能够培养出高技能水平的学生。因此,政府部门应指导职业院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破除学历迷信,把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作为招聘教师的重要标准,对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三)建立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有效的职业教育组织和管理体制是落实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度保障。受历史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职业教育的办学、招生、培养和就业等各个环节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运行效率。如何有效组织相关部门实现部门协同,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不思考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国应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国资、税务及发展改革等部门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四)完善具有類型特色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职业教育各要素的质量评价具有独特的类型特征,要避免与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混为一谈。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厘清和规范本区域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教师质量标准、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学习成果认证标准;要积极改革和落实1+X证书制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制度、“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等特色举措,促进职业教育招录标准、培养标准和结果标准的规范化。

三、加强政策供给,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和资源投入

(一)增加和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质量水平。各级政府要建立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要完善中职生均拨款制度,中职生均经费应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要巩固落实高职生均财政水平每年不低于12 000元的标准,并逐年稳步提高;要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扩大奖助学金覆盖面,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倾斜政策。在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国家应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职业教育,拓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渠道;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和比例,明确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职业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

(二)加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包办一切,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府要提高职业教育治理水平,必须转变自身角色和职能,加强政策供给,主要负责规划战略、制定政策、实施监管,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相关企业的教育贡献进行合理评估,依法依规给予税收等政策优惠。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激励措施,试点举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企业,通过导向性政策的支持,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抱团发展。

(三)营造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技術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无法得到保障,是制约优秀人才进入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原因。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政策手段,营造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各级政府要实施政策引领,鼓励各类企业为高技能领军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年资(年功)工资制度,科学评价其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合理确定工资级差;要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对高技能领军人才进行绩效奖励,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投入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根据实际情况为高技能领军人才提供落户、租购房、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解决他们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声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技术工人表彰活动,做好大国工匠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文艺届、社会媒体创作反映新时代技术工人风貌的宣传作品,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

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的几点思考

马 成 荣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二级研究员)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新生事物,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尚无经验可循,要避免办成普通本科的“翻刻版”或高职专科的“加长版”,我们既要仰望天空,追寻方向和目标,也要脚踏实地,探寻路径和方式,做到立字当头、破在其中,补其短板、守正创新。

一、把握职业本科教育内涵新定位

在当前职业本科教育起好步、走稳步的关键阶段,学界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已得出职业本科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殊途同归的结论。笔者理解,职业本科教育具备比较明显的“化学合成品”和“混血儿”特征,是教育与产业跨界的“合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融合的“混血”,需要从经济社会、教育功能、人才培养等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及定位。从经济社会视角看,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需求升级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产物,肩负着为制造强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历史重任,必然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提升,在理念上产教融合、办学上校企合作、培养上理实循环、方式上双元育人。从教育功能视角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及融通提升的关键一环,是教育结构适宜和功能完善的必然选择。在整个“H型”教育体系中,职业本科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引领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又是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完善了高等教育结构,增强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其办学必然应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突显本科教育水准质量。从人才培养视角看,职业本科教育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一线,培养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岗位群多技术领域复合、多工艺流程集成和生产服务化、方法综合化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践为导向,建构技术主线课程体系、职业能力教学内容、工学结合培养逻辑,通过培育专家型双师、实施“院办校+多元共治”,确保办学质量。

二、当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排头兵

贯通培养正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职业本科教育将对中职、高职专科教育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这要求加快职教高考制度建设,在分类招生、前移招生政策引领下,引导和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有潜质”的考生报考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院校要主动安排适当招生计划,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招收毕业生,促进中高职衔接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职业本科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秉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理念,把根扎进区域地方,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需求上,紧密围绕行业紧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动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定培养目标,共商培养方案,精准设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习实训,科学制定评价体系。职业本科院校要深化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实施“院办校”治理模式,推动组织结构从科层制向扁平化、矩阵式转变,重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跨学院、跨专业、跨行政班级的教学结构,形成教书、科研、管理、实践、服务、文化和组织等结构性育人合力,在育人和育才一体中深化立德树人成效;要深化标准构建与制度创新,以准入类、过程类、准出类标准指导和引领学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按照国家职业本科学位授予标准和专业教学建设标准,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质保机制,以人才培养学制这一根本制度的变革引领人才培养制度和治理制度的创新,为职业本科办学行稳致远提供根本保证。

三、紧扣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人才培养能力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本科教育“质量革命”的命根子。职业院校要引导教师践行育人使命,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切实改变教师对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以教学能力竞赛、教学成果奖培育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等为载体,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改革内涵,锻造一支“人师+经师”的硬核教师队伍;要建立能力导向的目标体系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课堂革命,做到“以做定学、以学定教”,实现“实践—理论”多循环的工学交替学习和学生自定节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要加强与专业有明确工程关系的主体实验室和技术基础实验室的组群建设,让学生能直接感受完整的工程概念和工程与技术相互支撑的联系,形成工程与技术的转化意识及技术转化的实践能力;要打造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入的“智慧校园”,促进师生与教育内容、媒体、环境等互联互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强化实践教学    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養的适应性

任 君 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的育人规律进行人才培养,要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要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已任,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要提高对实践教育的认识。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实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适应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显性特征,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要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要围绕能力培养这个关键点,系统设计涵盖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入推进“做中学”,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和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一半以上,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必要途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做好实习实训项目设计,把行业企业的真实生产(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要瞄准行业企业技术发展新趋势,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要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完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对学生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和解决生产、管理、服务问题能力的考核。

强化实践教学,要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目前,随着中职学校升学率的提升,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设施的更新,有的职业院校和专业校企合作弱化现象趋于严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职业院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为只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因此,职业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制度,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国内头部企业的合作,双方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开放共享、资源集聚、功能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共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实施实践教学;要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管理案例,共同开发新形态一体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要把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请进校园、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传授技艺,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工匠精神;要与企业师傅组成实践教学与技术指导团队,共同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职业院校要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在构建与企业双赢合作机制上下功夫。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是双赢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重点是要提高职业院校的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提高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议价”能力才能提高,学校求企业合作的局面才能改变,校企合作才能深化。同时,社会要厚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环境氛围。政府的校企合作政策不仅要让企业“看得见”,更要让企业“摸得着”,只有企业在合作中的效益大于成本,校企合作才能持续和深入。

强化实践教学,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企业实践能力普遍缺乏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现状。因此,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健全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让教师在企业真实岗位上真刀真枪干;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分层次培养“双师型”教师,重点打造一支教练型教师、实战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要加强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招聘实训指导教师要以能力为导向,不重学历重能力,重点招聘行业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国家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要改革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办法,重点考核教师指导学生“做中学”的能力;要加强教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能力的培养培训,要求教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实践教学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职业院校要深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办法,加大对教师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成果推广能力的考核评价,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车间、写在农村广阔大地上,把培训课堂开设在“村间地头”;建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聘办法,如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社会服务型等,教学为主型教师要重在考核其教学水平,社会服务型教师则重在考核其社会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成果,畅通不同类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通道。

强化实践教学,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既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教师的实践教学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能把实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操作要领多维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易学易记易掌握。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教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紧跟产业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运用信息技术将实训项目的操作手册、标准操作视频、操作安全事故视频案例等资源数字化,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丰富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要针对具体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及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线并行、课内课外同步实施、校内校外交替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要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技能职业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