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演奏技艺及其配合艺术

2021-06-28郑浩阳

艺术评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巴赫

郑浩阳

摘要:巴赫处于巴洛克音乐时期,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键盘演奏家,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巴赫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体裁丰富,其中器乐作品涵盖了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皆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曲也成为了该体裁的模版,地位重要,影响深远,对后世的双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本文以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演奏技术要点和配合艺术为研究对象,对《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配合艺术进行陈述,最后对《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其中的演奏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巴赫  双小提琴协奏曲  演奏技艺  配合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61-03

巴赫,生于1685年3月,德国图林根州人,除歌剧外,巴赫的创作涉及了巴洛克时期的大多数音乐体裁。巴赫的作品以宗教音乐和复调音乐为主,构思严密,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感情内蕴,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在音乐的感性中又能感受到理性。巴赫的音乐表达了在此之前的人们未曾使用或只是尝试使用但未能成功的东西,《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是双小提琴中的代表作,是当今全球最受欢迎且知名度最高的双小提琴曲目,其作品充分体现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这非常值得笔者去研究、学习及讨论。查阅资料可知,国内文献对此曲只做了简单的分析和表述,有些细节研究的不够具体明了。笔者从这个角度对该作品做出分析,共同探讨,使大家更能对该经典作品有深一步的了解认识和感知,认识到该作品的价值所在。

一、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

1717年,巴赫受聘于科腾,在列奥波德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巴赫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巴赫所作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位列其中,a小调协奏曲编号BWV1041,通常被称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E大调协奏曲编号BWV1042,也被称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则协奏曲则是为两把小提琴而作,被称为“二重协奏曲”,编号BWV1043。这首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就大约作于1717至1723年间。但是巴赫的作品在当时并未被迅速普及宣传开来,无人问津,默默无闻,在他去世的半个世纪后,巴赫的作品才被一些音乐家所发现,逐渐受到重视。其作品在贝多芬等多名音乐大家演奏后进一步流传开来,奉为经典,享誉世界。在流传开来的同时,也影响着后续众多作曲家的创作。巴赫这首双小提琴协奏曲采用“快、慢、快”三个乐章结构,因早前巴赫很喜欢维瓦尔第,对维瓦尔第所作的协奏曲也十分喜爱,在这首曲子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模仿维瓦尔第的痕迹。巴赫在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中并不会过分强调小提琴的表现,但是在协奏曲中又能明显感觉到对小提琴的重视,这更偏向于后来众多协奏曲的演奏风格,但是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过,我们可以把这首协奏曲看作音乐发展史上的“过渡”。

二、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技艺

其实从谱面来看,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对小提琴演奏并没有过分严格要求,演奏技法也并未涉及高难度。但是,想要演奏好巴赫d小调协奏曲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作为巴洛克时期所创造出的音乐,其本身的逻辑性,严谨性是其他时期的音乐不可比擬、不可替代的,也正是其所表达出的逻辑性使巴洛克音乐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与要求。对于这首并没有涉及特别困难的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协奏曲来说,小提琴的基本功尤为重要,注意小提琴基础演奏技法是演奏好这首协奏曲的制胜法宝。

(一)演奏中的左手问题

众所周知,小提琴相较于吉他属于“无品”乐器,小提琴是通过五度相生律来确定音准的,而五度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使得其音准在指板上并没有位置参考,这对演奏者来说,音准是个棘手的大问题,而对于巴赫所创作的这首作品来说,音准当然也是重中之重,只有保证了正确的音准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巴洛克时期宫廷音乐所独有的深邃、静谧,所以音准问题是不可忽略且要精确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关于左手按弦抬落也有进一步要求,在抬指按指的过程中要有力且迅速,具有弹跳性,要足够灵活,这有利于音色的完美以及声音的纯净。在旋律的走势中能够自如对抬按指速度进行把握,与乐曲的进行始终保持契合,所以有必要对关于左手问题做出解决和重视。可以在练习时选择慢速的感受抬按指,通过对手指的针对性练习从而达到在抬按指时能够做到迅速且有力。除此之外还有乐曲的揉弦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巴洛克时期小提琴演奏技术甚至是小提琴生产技术都有所欠缺,不可同今日而语,所以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并没有揉弦这项技术,但在当今揉弦技术被普及且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笔者认为揉弦技术作为辅助适当的在作品中加以使用,对于长音来讲,恰到好处的加上揉弦作为辅助可以缓解其干燥的音色,使其更加悦耳动听,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对于揉弦要合理使用,揉弦的快慢以及松紧程度要随着音乐的进行做出不同的处理,揉弦是辅助音乐更加完美的表达,要正确认识这点,认识到揉弦的定位及其作用。

(二)演奏中的换弦技术

作为小提琴基础演奏技法之一——换弦,其在演奏过程中不可忽略。在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中涉及两类换弦,一种为相邻弦换弦,另一种为跨弦换弦。相邻换弦即在相邻的两个弦之间进行更换演奏,我们可将相邻换弦分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短暂的换弦,即在换弦演奏过后又迅速恢复到原先所在弦的位置继续演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演奏的连贯性以及便捷性和演奏质量,我们只需调动小臂进行换弦动作,在换弦后的短暂演奏后,迅速恢复至原先位置进行后续音乐演奏。第二种情况为长期的换弦,即在换弦动作结束后,短期内不再进行演奏换弦动作,将在换弦后所在弦保持演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再使用短暂换弦的动作,应作出相应的新变化,以大臂带动小臂,使持弓的手臂进行平面更换,动作要干脆利落,角度精确,否则将影响音色以及流畅性。跨弦换弦,顾名思义,即换弦时两个弦并不相邻,要在面对跨弦换弦时注重持弓手臂所在平面的迅速转换,因其跨度较大,所以精确度难以把握,需要通过慢速换弓来感受每根琴弦所在的不同平面,并加深印象,争取做到无痕换弦,保证换弦前后音色、速度、强弱的一致性。这样的情况在该曲子中频繁出现,且此换弦难度稍大于前者,所以演奏者应加大重视,多加练习。

(三)演奏中的换弓技术

与换弦相比,换弓技术更易完成,但是这两者作为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基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对更高难度演奏技术完成的基础。换弓技术中追求流畅性,完美的理想状态是做到无痕换弓,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状态下的追求。换弓必然会留下痕迹,但是我们要追求在换弓中尽可能小的出现停顿、杂音痕迹。在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中,除去顿弓符号音符以及有意断开的片段外,在其余情况下的换弓我们都应尽量做到无痕换弓,保持音色,保持在弓根和弓尖时音量的一致性。在练习时,要有意识的对换弓动作进行提前准备,对弓根和弓尖的位置有所记忆,在即将换弓时进行准备姿势,这样在换弓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保证音量的持续性,没有明显的顿挫感和断开感。然而,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琴弓的弓根和弓尖重量并不相同,与此同时,由于持弓姿势,弓根和弓尖在进行动作时效果也并不相同。在弓尖位置其重量要小于弓根位置,而由于手握弓根位置,弓子在弓根时,相较于弓尖,弓子也更易掌握。为保持弓子在任意位置都能保证音量的一致性,在演奏时,当弓子运向弓尖时要有意加大力度,而在弓子向弓根运弓时应有意减少对弓子所施加的压力,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保证在演奏时音量的一致性,不会因弓子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音量变化。该动作没有上限,努力追求完美,将换弓做到极致,在演奏时对观众和自己都是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且在运弓时,应注意不同的弓毛接触面积所带来的音色也不同,接触面积大时,其演奏出的音色也更为深厚恢弘;弓毛接触面积少时,其音色也更加柔和温暖,当弓子在弓尖时,增大弓毛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强运弓时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旋律走势中我们就要进行不同的演奏处理。

(四)演奏中的顿音

在这首双小提琴协奏曲中,除了连弓外还大量使用了顿音,但是在巴洛克时期,由于小提琴演奏技法不够成熟,其顿音与现代所演奏的顿音并不相同,在演奏时,万不可按照当今顿音奏法照搬演奏,应适当调整顿音顿法,不使用完全顿弓演奏,而是在顿弓的同时拉长运弓的形成,使其顿音相较于之前增加了“拉”的成分。

(五)演奏中的强弱变化和音乐性

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其本身充满了对话性,这首巴赫所作的作品又有着很高的对位法,两把小提琴以“竞奏”的方式进行着。为了体现出其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演奏的强弱担任着重要的一环。其强弱关系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单一声部提琴来看,根据单一声部提琴的旋律走向进行乐曲的强弱处理,在旋律的上行时,就可进行适当加强,在旋律下行时,就可进行减弱处理。另一方面从两把提琴共同演奏来看,这首协奏曲富有朝气,两声部像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交错演奏,从两声部提琴的演奏中进行强弱处理,从而更好地使两声部配合在一起。其次,在强弱中要注重层次感,演奏者要对次强、强、弱等多种强弱进行细致分类,在旋律的走势中,合理的安排好不同程度强弱的使用,以便保持乐曲的连贯表达,能够感受到流畅的音乐走势,也可通过起弓时的音头技法充分演奏装饰音,增加曲目的层次感,从而表达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以及巴赫创作中所传递的那种快乐、朝气。

三、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的配合艺术

巴赫d小调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其三个乐章总体可分为快、慢、快。其第一乐章为活泼的快板,采用d小调,4/4拍,第一乐章节奏欢快,带有很强的跳跃性,充满灵动。乐章中采用大量的十六音符和八分音符,两小提琴在演奏的时候应保持速度、音量等的一致性,因该作品是巴洛克时期的典型作品,在创作时充分运用了對位法。在演奏时,两提琴应互相留意双方的演奏状态,纵观看待乐曲,第一乐章两提琴似是“竞奏”进行,所以在演奏中要保持一定的对话性、互动性,更有利于演奏出乐曲的音乐性及其特点,如在开头处,两提琴以十六音符的上行为起始,在开头便展现出了乐曲的欢快,在演奏时应稍带顿音,在顿的同时要保持轻巧,乐曲在第五小节,一提琴以高五度的形式重复二提琴的开头,如此便形成了两提琴的对话及配合。一声部似是不断重复另一声部,从而产生了旋律的追逐。除此之外,第一乐章多处运用了音阶式的上行及下行的走势,因两提琴旋律交错进行,联系紧密,所以对于此类情况要注重音色变化,要保持旋律体现的一致性,在演奏中应以注重旋律走向为主,而不是单一以一个声部为中心进行演奏。第一乐章中,也有着连弓与分弓的不断交替,在演奏中,为了能够充分体现乐曲的欢快活泼,应注意连弓的连贯性和分弓的果断,明显的对比更能发挥出其中的层次感。在练习时,可以放慢速度,对于十六分音符可打分拍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两提琴的完美配合。

第二乐章采用了F大调,12/8拍,柔美的广版,该乐章演奏时间最长,也是该协奏曲中最优美的乐章,情感丰富,富有感染力,非常能够带动听众的情绪。同第一乐章相同,该乐章中的程式段中,同样出现了两提琴相互交换旋律演奏,该乐章中,使用了多次仅关系转调,在巴赫的高超技术下旋律依然恰当自然,但除了作曲技术上的高超外,对于演奏者来说,要在多次转调后依然能够拉奏自如。第二乐章低音悠扬,静谧庄重,如涓涓流水。演奏者应留意音色的纯净及其持续性,与一乐章形成对比,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发挥出小提琴的歌谣性和歌唱性。

第三乐章为快板,采用d小调,3/4拍,具有很强的舞曲风格,轻快放松,它的基本主题由两个声部小提琴以原先的同一主题不同变奏进行对话式编排。整个乐章显示了对位写作的技巧,与第一乐章相比,其对话性更加强烈,旋律此起彼伏,在乐章的演奏中,两声部提琴相互接替,在分析了旋律所在声部后也更有利于我们对提琴相互配合,对乐曲的强弱变化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在这首双小提琴协奏曲中,除了两声部的小提琴外,还会有弦乐合奏、羽管键琴和数字低音的配合,虽然规模并不大,但是重要性不可忽略,听起来如器乐重奏有充斥着巴洛克独有的特色。数字低音在乐章中多数为八分音符等长音符作为衬托,弦乐重奏则担任着撑起音乐框架的作用,羽管键琴则在两提琴旋律空档时做出补充,跟与小提琴相似的旋律进行填补。多种乐器的相互配合从而使整个协奏曲富有层次感,充斥着田园般的活泼与惬意,切身体会到宫廷音乐的魅力与精妙。

参考文献:

[1]葛文佳.巴赫和他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89-92.

[2]胡一鹏.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创作手法的分析[J].明日风尚,2016(22).

[3]洪雪.浅谈巴赫作品的演奏技巧——以小提琴为例[J].参花,2018(02):143.

[4]胡润泽.论双小提琴的练习方法 ——以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J].大众文艺,2015(21).

猜你喜欢

巴赫
等候第七名囚犯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巴赫的故事
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
莱比锡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