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1-06-28曾元静李佩娟吴京秋
曾元静, 李佩娟, 吴京秋
(南京工程学院 工业中心, 江苏 南京 211167)
0 引言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狠抓教学质量,大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最优化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教学,是我国教育高等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与突破点[1]。利用网络和在线资源拓展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微课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教学模式改革也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自动化专业是我校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实践的试点专业,致力于培养自动化相关领域,特别是制造控制系统集成技术领域从事控制系统设计、分析、集成、管理、开发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下,培养专业技术精、英语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自动化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理解能力、翻译能力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传统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文献阅读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技术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文献[3]提出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文献[4]从“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合角度,提出了新时代下“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方案。
本文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各类教学活动,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优化和定制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查、做、演、论五种教学手段,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
1 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完备与系统性,但在知识广度和时效性有欠缺。利用网络和在线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拓展教育教学手段,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本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除传统的规划教材外,还融合了优质的视频资源、线上课程,并针对学生差异性,定制专门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此外,课程内容还融合了课程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表1 课程内容和资源
1.1 规划教材
针对自动化专业,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电子电气工程基础部分,如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机等;控制理论部分,如自动控制理论、PID控制器等;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部分,如过程控制、智能控制、专家系统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词汇、科技英语语法、文献翻译技巧、技术论文写作等。同时配套课文音频和课后练习等。内容涵盖了自动化专业的各个发展方向及最新发展。
1.2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短视频、爱课程线上课程和图书馆文献资源。
1)课程短视频
教师前期选择和收集与单元或知识点相关的英文短视频、前言科技视频等(5-10分钟),形成视频库,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堂观看,发音标准的英文视频具有直观性和科学性,如学习直流电机时,辅助电机工作视频,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和理解直流电机工作原理,便于剖析课文中复杂句型,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视频可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口语和听力。
2)在线课程资源
教师根据开课学期和学习进度,选择爱课程在线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或在线开放课程推荐给学生学习,如“科技英语语法”、“科技英语翻译”、“科技创新与论文写作”等资源。
3)图书馆文献资源
自动化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较短,教材时效性不足,因此辅助本专业的国际会议、期刊论文以及遴选权威网站最新发布的学习资源。如在讲授“如何写作专业英语”时,可利用该资源,挑选各大期刊的文献作为案例剖析。
1.3 定制内容
1)前沿技术和热点话题
教师收集前言技术和热点话题,在课堂或线上进行讨论,活跃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高级思维。
2)创新项目案例展示
结合本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及创业教育成果展,鼓励学生以项目汇报的形式展示创新成果,制作PPT或视频演示,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信心和成就感。
3)情景创设
增设情景对话、交流及英语业务环境体验,邀请专家参与课堂或线上互动,沟通交流,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激情。
1.4 课程思政
为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还密切结合课程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表2 课程思政元素
2 教学活动设计
美国大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富有成效的课程体系是有效学习的承载,所以一向精心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并形成体系[5]。“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因此,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采用“三个结合+五种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即结合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个人与团体三方面,教学过程应用讲(讲授知识)、查(查阅资料)、做(做调研,做练习,做视频及做PPT等)、演(课堂演讲,编剧演出等)、论(课堂讨论,论文撰写,辩论等)五种教学手段,同时利用慕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多维度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教学活动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三个结合+五种方式”教学活动设计架构
2.1 课堂内外
1)课内教学活动
课堂内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学生演讲、随堂测试。
课堂讲授:包括讲授基础语言知识和训练基础语言技能。精读文章的同时讲解语法、语义、术语词汇、文章结构和功能等基础语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技能。
分组讨论:学生围绕课文某一知识点、指定主题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每组4-5人,设计时长5-10分钟,最后每组代表做总结陈词。教师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归纳。
学生演讲:教师提前发布演讲主题,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如查阅IEEE、IRE、Elsevier、Springer等电子期刊,获取前沿科技信息,将阅读心得制作PPT。课堂演讲5-10分钟,个人演讲或团队分角色演讲。教师对演讲进行分析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随堂测试:教师利用慕课堂工具建立单元练习库,按课程进度随堂发布测试,如词汇词义辨析、语法判断、翻译等,以选择、填空或判断的形式为主;学生利用手机当堂完成,测试结果实时反馈。教师根据结果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阶段性优化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学生根据测试成绩可及时查漏补缺,巩固知新。
2)课外教学活动
课堂外教学活动包括学生课前预习、查阅文献;课后练习与作业,社会调研与制作PPT等。
课前预习:教师利用慕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提前发布预习任务单,如新单元背景知识查阅、预习单词、阅读课文、课文复杂句子理解等。学生按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预习并讨论,提交疑难问题。
课后练习:包括听、说、读、写等练习、主题讨论或演讲PPT准备等,教师设定作业提交时间,学生按任务要求进行练习、小组讨论或调研、查找文献等,并在任务截止前提交,才能获得成绩。
教师可随时查阅学生学情,督促学生学习,慕课堂学情统计如图2所示。
图2 慕课堂学情统计
2.2 线上线下
1)线上学习和讨论
学生在线学习推荐课程,教师可在慕课堂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慕课堂工具发布课程相关主题讨论,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知识,调研或查阅资料,参与讨论,灵活互动。
2)线下指导和答疑
教师对课程重点难点做出指导,对学生发表的疑问做出解答;对讨论结果指导和点评;充分肯定、鼓励和表扬,增加学生信心,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3 个人与团队
有研究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体验[6]。合作学习能创设语言实践机会,增进情感交流,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增强自我效能感。
本课程设计在开课前,向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全班学生分组4-5人一组,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可根据情况制定小组规则。小组活动设计分为课内和课外,合作学习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组员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积极承担各自的职责,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表3 团队合作学习任务设计
3 课程考核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教学学时为32课时,分为8个单元授课。课程传统成绩设定为:总成绩=期末卷面成绩*70%+平时出勤*10%+课堂回答问题*20%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注重过程考核,每学期进行8次随堂测试,平均每个单元1次测试;课堂讨论及演讲按照学生分组情况设计8-16次;设计课后作业4次;文献综述或小论文1篇。最终考核方式设定为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50%,详情如表4所示。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开课时向学生发布详细的考核指标,每个环节都有对应标准,考核过程可追溯。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多元化且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表4 课程考核方式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碎片化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和定制课程内容,结合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个人和团队设计丰富灵活的教学活动,实现了传统课堂与在线资源优势互补。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讲、查、做、演、论五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
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获取科技信息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了我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