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苏州有个喜乐厨房
2021-06-28沙曼莹
沙曼莹
今年是2021年,一转眼,移居苏州居然已经第二十五个年头了。
每次朋友问起我老家在哪儿,我就得费点工夫解说一番:我祖籍广东客家人,祖父年轻时就下南洋讨生活了,因此到我已是第三代土生土长的越南华侨子弟。在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我远嫁台湾,在台北生活了二十一年。中间有两年随夫赴任,全家移居荷兰。1995年夏天,又因丈夫调职大陆而迁居,在人间天堂苏州建立家园,没想到这一待,竟成了我人生岁月中居住最长久的地方了。
回到“吃”这档事。自我懂事以来,家里对饭食从不马虎。娘家不是富贵人家,因母亲祖籍广东顺德,是广东一带人人会吃,最挑剔、最讲究厨艺的一个县城。加上外公对饮食极其讲究,而外婆又能烧得一手传统的顺德菜,母亲从小就“口”濡目染,吃得一口好菜。所谓能下厨的,必须先会“吃”。记忆里从我读初中开始,每个周末家里几乎都是高朋满座,全是冲着母亲的厨艺来的。我们的口味算是比较多元化的:平日家常以广东、客家菜为主,外出时父母会带我们吃潮州菜、越南菜、法国菜(越南曾是法国殖民地,有小巴黎之称)。嫁到台湾后,就开始接触到早年流行的四川菜、上海菜、鲁菜、台菜、日本料理、美式西餐等。又因我在航空、旅游界工作的缘故,有更多的机会开启新的味蕾:例如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德国、瑞士等许多异国风味的菜肴,再加上丈夫自小在缅甸长大,极嗜“印度咖喱”,因此我们两个儿子的饮食口味,也被培养得相当敏锐、丰富。速食面、人工色素饮料、麦当劳、肯德基等加工食品基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包括超市里的冷冻水饺、馄饨、包子、春卷等,我们宁愿舍弃方便而自己动手做。
大儿子康怀在美国上大学时,和三个香港学生合租一间公寓。他们都嫌外卖的中国菜难吃,几个大男生宁可每天轮流烧饭。他曾很自豪地告诉我:每次大伙儿一起上超市采买,同学们往往不识货架上各种调料、食材,都得问他,挺能唬人的!老二康靖高中后选择到瑞士读酒店管理,比老妈有机会接受更多烹饪的专业训练,尤其在西餐和流行于国际间的Fusion饮食上更具创新理念。Fusion直译谓“融合”之意,饮食界用来形容菜肴中混合了各国不同的香料、调味酱,创出崭新的风味来。Fusion饮食是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加州兴起的一种创新料理。
☉沙曼莹与喜乐厨房的学生们
1995年夏天搬到苏州,城里不见任何新鲜超市,只能在传统市场里买菜,其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当时苏州本地菜蔬、肉类、鱼鲜等等品种都很有限,只能靠自己的本事搭配,特别缺乏新鲜牛肉和海鲜。后来才知道自古以来,苏州水乡之地没有牧场养牛,加上大陆改革开放没多久,冷冻设备和物流运输还不太发达,因此传统苏帮菜单上极少出现牛肉。反之,苏州河鲜丰富,但我吃惯了越南、台湾的海产,当时在菜场只见过小黄鱼、瘦巴巴的带鱼、黑溜溜的墨鱼,而河鲜类如鳜鱼、鳊鱼、白鱼、鲤鱼、银鱼、巴鱼、激浪鱼、刀鱼、黑鱼(广东人叫生鱼)、青鱼、河虾、白虾,还有红菱、绿菱、水芹、莼菜、枸杞头、鸡头米等,我大部分都没见过,只在名人撰写的饮食回忆录里或谈美食的书里读过,因此,对这些食材名称还不算太陌生。
年复一年,随着大陆的经济发展,苏州城里搬来了许多台湾家庭。那些随夫来的家眷绝大部分都很年轻,为了丈夫放弃自己的工作,带着孩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苏州。我常常听到她们抱怨:
“菜场里没什么菜可买啊。”
“猪肉卖的部位怎么跟台湾的切法不一样?”
“这里的鱼看不懂是什么鱼!怎么烧呢?”
“台湾的地瓜叶、澎湖丝瓜、九层塔,怎么这里都没有?”
听多了,我就忍不住告诉她们,这里的食材太丰富了:蔬菜长得嫩,鱼虾也很新鲜,还有许多食材台湾都买不到,只要学着认识它们,就可以变出很丰富的菜肴。比如苏州人讲究吃的“太湖猪”,就是很有名的品种,听说日本人曾千方百计要打听他们养猪的饲料配方呢。还有,苏州人讲究的饮食古法是“不时不食”!苏州人只吃当令食材,一过了季,就是菜场上还有供应,当地人也嫌不鲜,味道不对了。所以嘛,要享受当地的美食就要从认识食材开始。
于是,这些小姐妹就央求我教她们烧菜,好让先生们下班回到家,也能吃顿好饭,否则天天变不出什么新花样来,自己都吃烦了。我就是听不得别人说没顿好吃的,也就爽快答应下来,择日开班,取名叫“喜乐厨房”。这个烹饪班人数从一开始的四人,增加到我限定最多的十人一班,每周一上课,只收取材料费,不收学费。当初一心一意想帮助年轻妈妈们学会用当地食材和调味品,做出可口菜肴来提升全家的伙食,不知不觉除了寒暑假休息以外,持续了整整八年。学生中除了因公调职返台的,大部分的同学都不愿意退出,这点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倾囊相授,认真写食谱,自己的拿手菜早在三年左右教完了,大家开始要求学些异国风味菜式,我就陆续教一些面食、东南亚菜、西餐,甚至我吃过的中东菜,和我仅会的一些甜点、蛋糕、饼干等。其中有很多是我吃过而从没做过的。为了满足她们的愿望,我努力地从各种渠道,甚至在网络上找资料学着做。没想到,这七八年下来,自己的厨艺也提高了,真正领受到教学相长的收获!
我深信一顿美味饭菜不但是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更会给你所关心、所爱的人带来心灵的疗愈。当人们能吃上一顿充满爱又美味的食物,那种满足与感动是言语无法准确描述的。再者,和新朋友交往时,若亲自下厨款待对方,更是一份金钱买不到的礼物,同桌吃过一顿饭的交情,无疑是冷冰冰的礼物不能代替的。
许多年前,好友们不断地建议我把这些经验和食谱写成一本书,都被我婉拒了。我深知,坊间已经出版过太多食谱和名人料理等著作,哪儿轮到我这无名小卒啊。尤其近年来有许多年轻的“食家”(广东人称“老饕”)和名厨创作了好些食谱、饮食文化和旅游美食结合的书,读后受益匪浅,我在烹调的小细节上也因此不断提高。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台湾美食作家韩良忆,和真正拜师学艺的庄祖宜。她们不但有支生花妙笔,并且写出来的食谱巨细靡遗,实用性非常强。尤其是庄祖宜,她文思流畅,把每道食谱化繁为简,并点出许多关键性的窍门,不但使读者心领神会地操作,书中许多幽默处又常常令人捧腹大笑。
母亲过世后我有一个想法,把我在苏州二十多年的生活,结合饮食的体验,用一个新苏州人的角度写出来,介绍苏州四季不同的食材与特色。其中有些食谱是我利用当地食材,用广东口味变化出来的。我希望通过回忆和撰写,能够纪念先母对我在烹调上的教导和影响,表达我的感恩与思念之情。趁着记忆犹新赶紧记录成书,把我生活里的丰盛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