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分析《布里尔小姐》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共通之处

2021-06-25郭莹莹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布里侍者小姐

郭莹莹

尽管海明威和曼斯菲尔德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但是他们的短篇小说却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处。本文将通过从情节淡化、叙事视角和主题三个方面分析这两个短篇——《布里尔小姐》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文学共性。

一、简要介绍

出生在新西兰的曼斯菲尔德,为了自己的文学梦去了伦敦。同时,她拥有英国国籍,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曼斯菲尔德被称为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改变了以往短篇小说的形式,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再现了人物的孤独与疏离。她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经典的女性角色,而布里尔小姐,作为一个社会边缘人的形象,有着作者本人的影子,她们都身处异国他乡,努力寻找身份的认同感。小说既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作者只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布里尔小姐清贫而又单调的生活。另一位作家——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被认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标志着他独特风格的形成。他的作品几乎都是用一种十分客观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尽力摆脱自身主观思维的影响。因而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作品的表象,并不是作者的内心。《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一个相当简单的短篇故事。故事发生在午夜咖啡馆,主要人物只有两个侍者和一个买醉的老人,老人生活富足但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难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摆脱空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获救。这两个侍者就老人展开了一段对话。

二、对比

(一)情节淡化

情节淡化是20世纪文学的一大特色,有意地避免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创作的主体由人物的活动转向心理,小说中没有太多的因果关系,可能只是各种行为和场景的拼接,作者着重描写小说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还会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跟随着主人公的意识走,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布里尔小姐》描绘了独居的布里尔小姐在公园的一天。没有日常的故事,只是一些真实的生活片段,而正是这些碎片,成了人物精神世界的依托。小说的刚开始,阳光明媚,却又一丝丝凉意,偶有落叶飘下,寥寥几笔,为我们展现出一幅金秋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別有韵味的秋天。仿佛这些景色的描写与主题无关,但倘若我们拿走其中任意一段,作品就会感觉没有吸引力一样。在这篇小说中,布里尔小姐的记忆,感觉或者想象推动着小说的发展。看着花园里的一对沉默的老人,感觉很失望,于是她回忆上周日,有一个英国人和他的妻子,女人一直谈论她如何应该戴眼镜,但是又担心眼镜会打碎,戴不住。男人耐心地提建议,可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女人满意。老人仍旧沉默不语,布里尔小姐的视线转到了花圃前和乐队所在的圆亭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的活动,有老乞丐,有孩子,有大人,还有一群和她一样的人,坐在长椅上。她想象自己是一个女演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直到一对青年男女的出现,嘲笑她那条心爱的狐皮围巾,并且恶言相向,彻底打破了她的幻想,匆忙逃离,爬上楼梯,走进自己那间昏暗的小屋。整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只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推动小说的发展。

同样,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一开始就讲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午夜时分,所有人都离开了咖啡店,除了一位孤独买醉的老人,他喜欢在寂静的夜晚,坐很久很久。接着店里有两个侍者,一个年长些,一个年轻些,他们谈到了老人自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年轻的侍者十分不理解老人,还嫌弃他邋里邋遢,很不尊重,他着急回家,潦草打发老者离开,随后自己也回家了,年长的侍者走进了一家酒吧,点了一杯酒,独自回家了。这几位出场的人物都没有姓名,也没有来历,他们只是战争后的众生中的一个,虚无、孤独,没有了信念,人与人之间也愈发的冷漠。没有任何扣人心弦的情节,却用短小精悍的语言,非常精准的词汇来记录生活的场景。

(二)叙述视角

叙事视角,顾名思义,就是指作者叙述小说故事内容的语言和特定的角度。在《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但是文章中还穿插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旁观者的叙事等多重视角。尤其是小说的开篇,将视角的转换运用得淋漓尽致。“今天下午出来的人很多,比上周日多得多”,“乐队的声音更响亮,更欢快”,“虽然乐队一年到头都在星期天演奏,但时令却不一样”,“他用脚刮痧,拍打着手臂,就像一只即将啼叫的公鸡,坐在绿色圆形大厅里的乐队成员鼓着脸颊,怒视着他们的音乐”,这些都是旁观者有限视角下的完整叙述。这个视角可以是人物以外的任何人,但是叙述者所描述的景象,也只是自己所看到的,和故事中的人物知道的同样多。此时的视角,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作者正在描写布里尔小姐在公园四处张望,看到坐在公园长椅上的老人,她想象这些老人肯定很孤独,他们的房间就像是一个柜橱一样。这样的描述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布里尔小姐肯定和这些老人们不一样,起码,她的房间肯定不像是柜橱。但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结尾处,才发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布里尔小姐尴尬地回家,爬上楼梯,走进小暗室。这时候读者才恍然大悟,不禁唏嘘,原来曾在花园里不屑一顾的老人们,才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她跟他们一样,孤独、寂寞。当受到社会对他们的不尊重时,可以回到自己的柜橱房间,而这里,才是他们的心灵庇护所。试想,如果作者在写花园场景时,就直接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直接指出布里尔小姐和这些老人一样,这样的描写如果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在全知全能的视角下,叙述者会直接向读者说出布里尔小姐的背景,就不会与最后的描述形成强烈的反差,达不到这么好的效果。

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作者也没有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描述,作者所展现给读者的,只是冰山一角,其中所隐含的意义是藏在水下的,人们不会轻易看见。这种叙事手法,作者不会介入太多的情感和评论。文章的开头是一段对话。作者没有采用谁问谁答的方式,而是采用自由间接引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作者也没有交代老人的背景,只是用两位服务员的对话来传达信息,十分简短的对话使读者仿佛身在现场,听着他们的交谈,我们也会在心里想,是啊,既然老者有那么多钱,为什么要自杀呢?这一对话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思考,会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寻找答案。再往下读,读者会了解到这两位侍者对待老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两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只有年长的侍者才能明白老人的心境,才能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和迷茫。作者用独特的叙事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真实地刻画出来。

(三)主题

两部作品,都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孤独。布里尔小姐其实很想跟别人交谈,但是由于她的身份,又很畏惧,经常是孤身一人,听听别人的对话排遣内心的寂寞。闲暇之余,她喜欢去公园散步,听音乐,渴望能融入到人群,但是始终没有人跟她说话,她却练就了一副倾听别人说话的本领,这一行为正把布里尔小姐内心的极度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当故事的最后,遭到了公园内一对小情侣的恶言相向,彻底从想象中走出来,回到和别的孤独老人一样的壁橱一样的房间,听到了狐皮围巾的哭泣,其实也正是自己内心的哭泣。联系到作者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只身前往伦敦,时常感到孤寂无助,现实生活也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所以才会塑造出布里尔小姐这样的角色,其实,也正是作者本人的写照。海明威的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并没有从老年人的角度来描写老年人的孤独意识。老人生活在无限的孤独中,意识被孤独所占据。但他的思想是从另一个人身上反映出来的,那就是餐厅里那位体恤老人处境,患上失眠症、彻夜未眠的年长的侍者。海明威通过对年长侍者的祷告词的描写,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一段中,作者多次重复“nada”,这是在表达内心的空虚,万物皆空。纵使有千万财产,内心的荒芜才使人更加无奈和恐惧。由于经受过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人们变得无所适从,精神的空虚和危机萦绕着他们。“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象征着那一片纯净之地,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精神依靠和寄托,在这里才能逃避现实的虚无缥缈,是一个提供光明的避难所。

三、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特别是都突出表达了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老人的孤独是因为一种内心的虚无与孤寂。年轻侍者的脑海中只有一些世俗的东西,他不理解老人,想要早点回家,这正凸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冷漠态度,才会敷衍老人,把他赶出咖啡馆,却不知自己也是这虚无生活的受害者,对爱情的盲目自信正是精神的空虚。也就是说,活着的人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是该抓的,什么是不该抓的。这些现实的、精神的问题,一旦深入探究,就会让人感到虚无缥缈。

猜你喜欢

布里侍者小姐
蛇舌草小姐要改名
缺牙小姐
“等一下”小姐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早已提前死去
找小姐
各有安宁
西西里意面
它在仰泳
笑容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