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杜拉斯及其代表作《琴声如诉》

2021-06-25高云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杜拉斯琴声安娜

高云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最具个性、最有魅力的作家、戏剧家和电影编剧。从1943年第一本书《厚颜无耻的人》发表,到1993年用《写作》一书作为封笔之作,她的写作生涯长达五十年,创作出将近三十部小说、二十多部电影作品和十几部戏剧作品。她的作品轰动文坛、影坛,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总之,杜拉斯的作品多产而新颖,熔小说风貌、戏剧情境、电影画面与音乐色彩于一炉,这就是杜拉斯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杜拉斯在不断探寻自己的艺术风格,她在小说中开始淡化情节,重视对话,力求用一种非常平淡的风格,更客观、更直接地去发掘人物心理上的变化。《琴声如诉》使她脱颖而出,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标志着杜拉斯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期。本文着重分析了体现杜拉斯独特的写作风格及爱情观的《琴声如诉》这一作品。

一、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生平

先来认识一下杜拉斯的母亲吧,因为她是影响杜拉斯一生的人。杜拉斯的母亲玛丽·勒格朗出身贫寒,不过她聪明勤奋,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地为教育事业而工作。当时的印度支那是法国的殖民地,为了改变命运,二十八岁那年,玛丽登上开往西贡的轮船。杜拉斯的父亲亨利·道纳迪厄于1905年到了印度支那,出任西贡嘉定师范学校的校长。在那里与玛丽相识相爱,于1909年10月20日在西贡举行了婚礼。1914年4月4日,杜拉斯出生于嘉定。她出生时的姓名叫玛格丽特·道纳迪厄。在法文中,玛格丽特(Marguerite)和雏菊的字音完全相同,杜拉斯一定很喜欢小小的白色雏菊花,所以她一直没有改名字。可是,“道纳迪厄”的法文意思是“献给神”,杜拉斯是个无神论者,所以这个充满宗教色彩的姓氏令她感到不舒服。于是,她抛弃了父亲的姓氏,改后的姓名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杜拉斯七岁那年,亨利去世了。法国的杜拉斯镇是父亲最后的归宿地,这就是杜拉斯用其作为自己姓氏的原因。

母亲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辛辛苦苦地干了十几年,用全部积蓄在柬埔寨的贡布省买了一块地。但因为没有贿赂当局而买到了一块无法耕种的、年年都要被海潮淹没的盐碱地。她企图修筑堤坝抵挡潮水,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杜拉斯将这段经历写成了《抵擋太平洋的堤坝》一书,这是她在1950年发表的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写实小说,让法国人耳目一新,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虽然这一时期生活很贫困,但却是杜拉斯孩提时代记忆深处最美好、最快活的日子。她与二哥保尔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这种自由而广阔的生活,是她一生中的独特体验,令她铭记在心。从初涉文坛时的成名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到中年时期的《副领事》(1956)、《伊甸影院》(1977),直到七十岁以后的《情人》(1984)、《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等等,她的思绪从未离开过印度支那。

1933年10月28日,杜拉斯离开生活了十九年的印度支那,回到法国巴黎。早在印度支那的中学时代,杜拉斯就在数学和作文方面显露出惊人的天赋。1935年,杜拉斯进入巴黎法学院学习,除了法律之外,她还分别拿下了政治学、数学和文学的学士学位。三年的大学生活,杜拉斯既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爱情。她与罗伯特·安泰尔姆相识相恋,并于1939年和他结婚。1938年6月,杜拉斯在法国殖民部国际信息资料处担任助理,1943年杜拉斯发表了处女作《厚颜无耻的人》,此后她又陆续发表了《平静的生活》(1944)、《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直布罗陀水手》(1952)、《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等小说,其中只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出版后好评如潮,被视为杜拉斯的成名之作,而其他作品都反响平平。直到小说《琴声如诉》(1958)的问世,这部小说标志着杜拉斯的写作风格与传统写作方法的决裂。小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小说受到评论界如潮的赞誉,并成了1958年的畅销书。《琴声如诉》使她成为著名的小说家。1960年,由“新小说”派文学家杜拉斯编剧,具有文学家风格的导演阿兰·雷奈执导的电影《广岛之恋》登上世界舞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引发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又一次爆炸。在诺弗勒城堡居住和写作的十年中,杜拉斯完成了她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作品,评论界称为印度系列。其中包括“沉沦三部曲”。三部小说是《劳儿之劫》(1964)、《副领事》(1965)、《爱》(1971)。“沉沦三部曲”预示着杜拉斯的艺术风格日臻完美,奠定了她在法国文学中的地位。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拍了近二十部电影,这些电影的剧本都是她自己写的,这在电影人中大概绝无仅有。其中的代表作有《毁灭吧,她说》《印度之歌》《卡车》等。她的电影虽然褒贬不一,但却独具特色。她还是一个剧作家,写过很多剧本,自己也导演过戏剧。1984年,即杜拉斯七十岁那年,其自传体小说《情人》荣获该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她以坦率的笔调,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位华人富商之子的初恋。《情人》语言通俗,富于异国情调,被译成了三十二种语言。杜拉斯也因此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赢得了全世界的读者的关注。

二、体现杜拉斯独特爱情观的《琴声如诉》

1958年发表的《琴声如诉》被看作是这位女作家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安娜·戴巴莱斯特是外省某滨海城市一家企业经理的年轻妻子,每星期五带孩子到一位女钢琴教师家上钢琴课,女教师所住的公寓大楼下面有一家咖啡馆。小说开始,小孩在上钢琴课,楼下咖啡馆中发生了一桩情杀案,一个男人开枪打死他所爱的女人。下课以后,安娜看了咖啡馆出事地点现场,不知什么力量促使她第二天又来到这家咖啡馆,遇到一个青年,两人谈起话来,谈话自然是从昨天发生的杀人案开始。自此以后,两人似曾相识,安娜又几次来到这家咖啡馆与那个男人相会,继续谈话,不停地喝酒。

安娜从来不需要工作,物质上无忧无虑。她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支配自由时间,如何排遣精神上的痛苦。她陷入了孤独无望之中,常人采用的慰藉手段对她来说已经毫无意义,社交生活已经令她生厌,宗教对她而言也已经失去了任何作用。安娜生活在相对之中,但是她向往绝对。在她的眼里,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这就是绝对的爱情。她希望完完全全地去体验绝对的爱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她的全部人生价值。因此,安娜只能依靠自己去主动出击,去冒险。她摒弃了她所在社会的行为准则,每天赶往平民咖啡馆与情人肖万见面。在这种男女关系中,婚外情、忠诚对沐浴在爱河里的安娜来说,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只是在咖啡馆里喝酒的工人,仍然依照传统的道德和表象来进行评判,将安娜视为不贞的女人。通常,杜拉斯笔下的女主人公对绝对的爱的向往是潜在的,绝对的爱能够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若干年,只要时机成熟,它便被奇迹般地唤醒,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传统道德规范和准则都将不复存在,但这种对绝对爱情的寻求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造成这种不可能的爱情有各种原因。肖万是安娜丈夫的工厂的工人,阶级不同,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不可能;在小城市里,搞得满城风雨,压力太大,是另一个原因;还有,安娜所爱的那个孩子;等等。

在杜拉斯笔下,抗拒行为其实是主人公寻求绝对爱情的前奏,是作者对她们的越轨行为进行阐释所埋下的伏笔。杜拉斯笔下的主人公之所以寻求绝对爱情,是因为她们的精神极度痛苦。她们的压迫感更重要的是来自单调的日常生活。单调,一成不变的节奏,忙碌和空虚,所有这些都无情地侵蚀着本该充满活力的生命。因此,如果世界一下子变得忍无可忍,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便开始以种种方式进行抗拒。这种抗拒既是一种对过去的决裂,同时也是对另一种生活的开放。

在《琴声如诉》这部小说的第七章里,在一次家庭宴会上,安娜当着丈夫和客人的面拒绝吃香橙烤鸭,这种行为看似小事一桩,实则是对资产阶级家庭行为准则的一种背叛,因为吃香橙烤鸭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安娜的这一举动,实际上就是拒绝了整个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

两个对立的世界,常常是孕育绝对爱情的土壤。这两个世界有时表现为不同等级的两个社会阶层,有时表现为婚内和婚外,但更多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琴声如诉》里,安娜摒弃了表面上富有、高雅和文明的资产阶级世界,而无限向往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无产阶级世界。在杜拉斯笔下,寻求绝对爱情是主人公对她所在的那个世界的最高形式的抗拒。因为爱情达到了极致之后,就能使人产生一种超越常规的活力和勇气,使人不顾一切,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地走进另一个世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常人眼里不忠的女主人公,在杜拉斯看来恰恰是爱情的最忠实者。在杜拉斯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发现有两个世界始终叠合在一起,一个是客观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她笔下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说表面上,她们已经融入了我们这个社会,但她们在内心深处常常按照她们各自的行为准则行事。对绝对爱情的寻求成了她们生命的唯一准则。既然不忠在杜拉斯眼里不是罪孽,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也就没有什么犯罪感可言。杜拉斯只是将其看作受不公正命运嘲弄的对象。

猜你喜欢

杜拉斯琴声安娜
杜拉斯:你会一直看到我,在不朽的文字里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杜拉斯作品中的眼睛意象
小猫安娜
琴声记得他来过
杜拉斯小说中的“诗”与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