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差异性浅探
2021-06-25陈培霞
陈培霞
文学作品欣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阅读过程中通过注意、期待、知觉、想象、领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动,与文学作品内容产生共情,进而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这个过程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现了文学欣赏的差异性;而“李杜诗篇万口传”则体现了文学欣赏的一致性。探讨为什么不同的群体对同一文学作品的欣赏会出现差异,有利于帮助读者提高文学欣赏水平。造成文学欣赏差异性的原因是多元的,本文侧重从创作与欣赏不同、欣赏主体的内在差异性两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文学欣赏概述
(一)文学欣赏概念
文学欣赏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中获得形象的感受和体验,进而产生情感上共鸣的现象。共鸣是指在文学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感性效果,是读者把文学文本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加以把握的心理活动。它是获得审美愉悦、满足和享受,从灵魂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和教育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文学欣赏者与文学欣赏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主体性,读者作为文学欣赏的主体,在欣赏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来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其次是共鸣性,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引起的读者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认同现象。最后是再创造,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知识储备,对欣赏对象进行想象、联系、加工和补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文学欣赏的特点也决定了文学欣赏差异性的出现。
(二)文学欣赏的功能
文学教育的核心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提高语言情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欣赏文学,首先要感知和理解它的语言,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敏感性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二是提高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总是伴随着想象和联想,因为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作品所创造的形象和情境才能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并为读者所感知和认知。因此,文学欣赏可以丰富想象力,增强联想能力。三是净化人的灵魂。文学作品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触动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灵魂。语感、想象和联想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文学欣赏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造成文学欣赏差异性原因
(一)创作与欣赏的阶段性
就文学的有机统一而言,创作和欣赏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环节。在创作阶段,作者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创作反映一定生活和作者思想的作品。一部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深入阅读才能得到真正的挖掘,只有在读者深度理解作品的阶段,才能说这部作品最终完成了它的文学使命。但是文学创作和欣赏这两个阶段并不是完全有效连接的,而是由不同的个体来完成的。这样就会出现同样的作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读者;不同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是有差异的,甚至同一读者对同一作品不同时刻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创作与欣赏是两个对立的动态过程。创作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欣赏,在创作过程中受主体心理方式的限制,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创作出与一定的生活、一定的立场和目标相对应的作品,并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作品进入欣赏阶段后,读者会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观念对作品中所描写的具体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另外,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往往是有限定的。经常会写最熟悉的东西,所以作品创作背景就会局限在作者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的领域。而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当他们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作品的理解维度,将自己的生活与作品的内容相联系,进而与作品产生共情。
(二)欣赏主体的内在差异性
造成文学欣赏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作品中的各种客观因素,如语言和表达形式,以及文学欣赏的外在因素都可能影响读者的感受。比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情感状态以及生活状态也会影响文学欣赏,从而导致文学欣赏的差异,但这些只是影响文学欣赏的外在条件,甚至可以说这些原因还具有一定的概率性。总的来说,造成文学欣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欣赏主体各方面的差异性。
首先,欣赏主体的心理定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作品的感受。如果读者阅读完一个纪实文学作品之后,马上去阅读奇幻文学作品,作品不同的类型以及读者抱着阅读纪实文学作品时的心理定势来阅读奇幻作品都会让他们产生非常不同的感受。比如,读者在阅读完《史记》之后,马上来阅读《神雕侠侣》,阅读过程中会受心理定勢的影响而对该作品产生与平时阅读不同的感受。
其次,每个读者的欣赏模式不同。所谓欣赏模式,是欣赏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是造成文学欣赏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欣赏主体的欣赏模式是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渐渐形成的,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结果。不同欣赏主体所喜好的文学类型也不同,阅读过程中形成的阅读模式也有所区别,文学欣赏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个体行为,难免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造成文学欣赏差异的直接因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由于历史、观念、文化水平和时空环境的差异,欣赏者存在着不同的欣赏心理和欣赏方式,于是就表现出不同的欣赏个性和不同的欣赏视野,最终导致不同关注点的出现。因此,不同的欣赏主体对同一作品就产生不同的感受,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想象也必然不同,这就导致了文学欣赏中直观内容的差异。第二,欣赏主体并不会对作品的整体内容完全产生共鸣。就作品而言,只有那些新颖的、符合主体需要的、符合主体经验的、迎合主体兴趣的部分或方面,才能引起主体的共鸣。也就是说,特定的欣赏主体只与作品的某些内容产生共鸣,而这些内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原貌,而是渗透着读者主观感受的部分内容,不同欣赏主体产生共鸣的内容不同,就会导致欣赏的差异性。
最后,欣赏主体文化素养差异。
读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养各不相同。同一作品对于不同文化素养的欣赏者来说,其存在价值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的存在价值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并不会影响它的整体文学价值。文学作品本身存在层次性,有的内容简单,有的内容丰富;有的表达含蓄,有的表达直白。这些也影响着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比如鲁迅和茅盾的作品就比较微妙甚至晦涩,读者由于自身文学、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同的欣赏。由此可见,文学欣赏者的文学知识和文化水平同样是造成文学欣赏差异的原因。
一方面,如果欣赏主体早年时候就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欣赏方式,那么他就会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一部作品以及评判作品价值时,就会掺杂较少的主观因素,而会融入更多的理性因素。对于那些没有刻意培养自身文学素养的读者来说,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融入更多的主观因素,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三观来评判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高文学素养的读者可能会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潜在价值,充分发挥作品对自己成长以及生活的作用;而文学素养较低的读者,他们可能只关注作品对自己当下生活的作用,并结合自己当下生活产生对作品的浅层理解,并不会深度挖掘作品的整体价值。另外,欣赏主体的思维能力是不同的。欣赏主体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生理条件、心理素质和后天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文学欣赏中,欣赏主体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他们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侧重的视角。比如,有的阅读善于捕捉人物情感细微的变化,有的注重对人物的整体把握,有的注重对单一人物的评价,有的喜欢在欣赏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时善于想象和思考。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欣赏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欣赏中的共情现象可以理解为欣赏主体——读者将自己的情感、记忆、意志和思想融入阅读过程,并投射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中。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就是要将语言符号还原为艺术形象,并将其反映在读者的脑海中。文学欣赏对读者来说意义重大。它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以平和的态度处理事情,健康地發展自己。同时,文学欣赏也是读者进入文学殿堂的必经之路,缺乏欣赏,就不能领略文学的精髓。通过文学欣赏也可以促进读者写作技能的提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造成文学欣赏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对作品的理解具有广泛性,创作者会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观念及情感,虽然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可能不会准确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但肯定也会融入自己的观念和情感。总的来说,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体验是从外在形式进入内在形式——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带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历性感受,读者的经历、性格,以及当下的情绪、情感都会影响他对作品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