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苇岸生态散文中的“大地情怀”

2021-06-25陈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苇岸胡蜂麻雀

陈婷婷

苇岸是一位致力于生态散文创作的作家,通过研究苇岸的散文作品,我们发现有一种感情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大地情怀”。大地是苇岸的“诗意栖息地”,苇岸写作的材料来源于大地,支撑他写作的力量也来源于大地,最后他的作品将我们引导向大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的未来。大地是苇岸散文中所有意象的代表,文中的所有意象均是以大地为基础和依托。阅读解读苇岸的作品,就不难读出他对大地深沉的爱,誓与大地共存的心,文章尝试以“大地情怀”为切入点来论述苇岸散文的创作。

一、“大地”意象的收割者

通过阅读《大地上的事情》可以发现,在苇岸的散文中,土地、草木、鸟兽、虫蚁、蜜蜂等意象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苇岸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崛起和农业文明的消逝的看法。为此,笔者从“大地”意象中选取了几个最能代表苇岸大地情怀的意象进行分析:土地、麻雀、蜜蜂,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析,进而把握“大地”意象的基本类型及其内在意蕴。

(一)土地:劳动的物质承载者

土地是中国人的物质来源也是精神家园的起点,这种“大地情怀”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换句话说,“土地”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作家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技巧和表现题材。在苇岸笔下,土地是“大地”众多意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苇岸笔下的土地,有着神奇的力量,“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这片神圣的土地既是生命的孕育者,也是游子心灵的栖息场所。生命依赖于土地、繁衍于土地,与此同时,它与土地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劳动是促进生命与自然紧密联系的主要途径,苇岸对此十分重视,他认为没有什么工作能够与劳动相提并论,劳动能够给人们带来畅快的体验,能够提升精神上的快感,劳动过后的苇岸大呼“劳动万岁”。“为了终极的幸福,你应该到田里来劳动”,苇岸还鼓励人们到田野里参与劳动,在与泥土的深入接触中,会使人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幸福感,一个劳动者也可能是一个好的作家,他具有劳动者的精神和气质,以及生活的阅历。苇岸曾如此评价劳动:“看着生动的大地,我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它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看到成果,它用纯正的农民暗示我们:土地最宜养育勤劳、厚道、朴实、所求有度的人。”苇岸的写作也是跟农民一样的在土地上的“劳动”,目的在于督促和告诫自己要摆正与自然的关系。

(二)麻雀:田亩的精灵

苇岸说,他比较偏爱那种卑弱且毛色与土地贴近的动物,比如鸟儿。在他的散文中,出现最多次的鸟类意象是麻雀,他把麻雀称为他的灵魂之鸟。苇岸将麻雀比作孩子,麻雀蹲在地上啼叫如同孩子骑在父亲的肩头上高声喊叫,麻雀在树上蹦跳的姿态就像孩子们奔跑的样子,给大地增添许多生气。苇岸赞美麻雀的勇往直前,即使遇到了暴风骤雨也毫不畏惧,雷雨拦不住它,它飞进屋檐下的姿势和蜂鸟采蜜时一样美丽。苇岸以“人类卑微的邻居”称呼淳朴的麻雀,使得人们不得不去重新考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苇岸以生动的语言和多方位的叙述角度来描写他的灵魂之鸟——麻雀,从中可以感受到苇岸对麻雀的欣赏。他从麻雀的第一印象入手,介绍麻雀的外表,让读者从视觉上对麻雀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紧接着从听觉和动觉方面介绍麻雀,用充分的场景描写他与麻雀之间的相处趣事。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苇岸还发现了日出前后的麻雀叫声有所差异,早晨,麻雀是“鸟、鸟、鸟”的啼叫,日出后则变成了“喳、喳、喳”的声音。两只老雀经常会在苇岸窗台的栏杆上晒太阳,悠闲的样子十分无忧无虑,它们时而将“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就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生动的比喻充满了悠闲的趣味,让人也不由自主地喜欢上麻雀这个自然界的小生灵。苇岸将自己的全部灵魂融入自然并体悟自然,他和鸟兽、虫蚁一样体会着生命的快乐。苇岸将身心融入自然,对自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将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一一道来,他的书写承认了自然的主体性,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姿态。

(三)蜜蜂:大自然辛勤的运输者

苇岸是对自然进行观察、体验、歌唱的生态守望者。文章《我的邻居胡蜂》介绍了他新来的邻人,来自远方的来客——胡蜂。苇岸怕打扰到胡蜂日常的工作,封掉了有胡蜂筑巢的窗户,纵然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他也不会打开胡蜂筑巢的窗户。苇岸这样的举动是为了感谢胡蜂将巢穴的建设地点选在他书房外的信任。因为胡蜂的到来,苇岸每天都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新鲜气息,看着胡蜂为了新生命的诞生加紧筑巢,这样“完美的一生”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在与胡蜂比邻而居的日子里,苇岸目睹了它们勤劳奋斗的一生,也让他对生命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在苇岸看来,留下的蜂巢是神对他的奖励。这些让人钦佩的邻居,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辛勤劳作,它们在辛苦地完成喂养幼蜂和修筑蜂巢的工作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童年,才能像乡下儿童似的嬉戏玩耍。这样无私忘我的品行感动、影响着人类,由此也逐渐改变人性,应了放蜂人那句话“蜜蜂最能改变人性”。放蜂人依循季节,寻找鲜花放蜂采蜜。看着自己辛苦养育的孩子酿出了甜美的蜂蜜,在苇岸心里,放蜂人是最幸福的,但放蜂的过程是孤独的,放蜂人与人群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渐行渐远,他是大自然孤独的追随者,“他孤单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苇岸也似一位放蜂人,孤独地追随大地的脚步。

二、“大地”之上的生命沉思

生命意识是生命个体对生存的体悟、思考。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凝结,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认知。通过阅读苇岸的散文,不难发现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态度。

(一)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随着《沙乡年鉴》的传播,利奥波德倡导的“土地伦理”理念被全世界热爱大地的人所认可。苇岸受其生态整体价值观念的影响,自觉将“大地上的事情”作为文学创作的思想主题,并形成了坚定的“土地伦理”思想,文章《土地道德》进一步阐释自己对“土地道德”的理解。泥土、水和动植物,以及大地上所存在的一切,是大地伦理的组成部分,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在由人与土地组成的群体中,人类由征服者的角色变成了普通成员和公民,这必然意味着他对群体其他成员以及对群体本身的尊重。以此观念为主,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作为“大地之子”,站在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立场,去关怀来自大自然共同体的所有成員。《去看白桦林》讲述了他秋天时节去看从未见过的白桦林,却能“从内心深处感到,在白桦与我之间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亲缘关系”,在他初次感受白桦林之时,“如同初次触摸黄河那样,我明显地感受到了温暖。我深信它们与我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体内同样有血液在流动”,并且苇岸相信“白桦树淳朴正直的形象,是我灵魂与生命的象征”[1]128-129。苇岸对自然怀有深沉热烈的爱,才能从生命体中感受到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产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生命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苇岸能感受到白桦林的温暖,也能领悟其中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启示。

在苇岸营造的文学世界里,一切生命都焕发着勃勃生机,活力四射,所有生命体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苇岸甚至能够感受到颜色和阳光的生机的律动:“为了夏天的到来,另外一个重要变化也在寂静、悄然进行,即绿色正从新浅向深郁过渡。的确,绿色自身是有生命的。这一点也让我想到太阳的光芒,阳关在早晨从橙红到金黄、银白的次第变化,实际即体现了其从童年、少年到成年的自然生命履历。”[186还将太阳下山的过程比作人的一生,“从太阳降落到满天星斗,也是晚霞由绚烂到褪尽的细微变化过程。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过程,它很像一个人,在世事里由浪漫、热情,到务实、冷漠的一生。”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力灵性的体验体现了苇岸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二)大地的诗意守护者

散文一体,重在真实。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真实地将产生于当时的身心感受抒发出来,这就要求作者亲自到实地才能有所闻。仅仅在作品中传播生态理想是不够的,还要不断积淀自身与自然世界的生命体验,打破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关系局限,从而获得真切的人生体验。

苇岸以双脚和内心丈量大地,用诗性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对自然世界的生命体验。为了更好地书写大地,苇岸选择旅行,观察自然细小的改变和聆听自然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的漫游经历给苇岸的散文创作贡献了新鲜的素材,也使他在旅途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更深入地领悟“土地伦理”的内涵。在旅途过程中,苇岸见到了大地上最初的居民,并对他们深怀敬意,“这是生活在大自然心脏的兄弟,有着阳光与风的肤色,脸上浮现对市镇和人际陌生的表情。他们离人类的根很近,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伟绩”。苇岸在寻找人类最终归宿这个终极答案。美丽的嘉荫在苇岸心里,仿佛是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未受外界的入侵,给人一种纯粹、悠扬、明净的感觉,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副原生态的样子,未经人工雕琢,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其形态样貌都展现着自然、纯洁、正直、朴实的本相。在苇岸笔下,且末成了“世界安静的一角,容纳着深爱劳动与和平的人们。它显现的祥和的面貌,我可以肯定,会使所有到来的人惭愧地放弃仇恨”,喧嚣的商业世界会因为一个天边小镇而感到卑微。苇岸有关山川大河、天边小镇的记述,是他对渐渐远去的历史进程的踏寻,寻找原始生命崇高的良苦用心,试图保存人类精神原质的努力。

苇岸受托尔斯泰和梭罗的影响,严格恪守着以节制和自律为本质的素食主义。苇岸坚持了几十年的素食行为,在他病重之后不得不中止,在逝世前他还对自己没能坚持素食主义而感到愧疚。在生与死面前,苇岸仍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其思想上的闪光点可以说是不凡的“稀世之音”,给飞驰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人们以惊振和警醒。苇岸的生态意识贯穿其一生,苇岸病逝后,部分骨灰撒在了故乡昌平,与大地融为了一体,安息于大地深处。苇岸的这些行为,当之无愧是一名身体力行的大地守護者。

(三)万物平等的动物伦理观

随着《沙乡年鉴》的传播,利奥波德倡导的“土地伦理”理念被世人皆知。苇岸受其生态整体价值观念的影响,自觉将“大地上的事情”作为文学创作的思想主题。

在苇岸的散文中,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小生命,其中各种细微观察,都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关于具体的人或其他事物,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在他眼中,自然界里的生命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然界中一切弱小的生命体,如麻雀、蜜蜂、彩蛛、蚂蚁等,不再受人类的支配,而是自然的主体,它们的存在对自然界来说有很大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人类作为大地共同体的一员,是与自然界一切万物是平等的关系。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持着一种众生皆平等的观念与自然万物相处。苇岸发现了蚂蚁筑巢有很多种形状,有垒成酒盅状的,围成喇叭口或泉心形的,更有不拘小节的营巢方式,任意摆放筑巢的颗粒。随处可见的麻雀对人们来说见怪不怪,但是苇岸却能觉察它们与人类的亲密联系。营巢是鸟儿的本能和天性,为了哺育后代,鸟儿需要筑巢安定,苇岸称颂鸟巢是鸟儿“呕心沥血的作品”。鸟叫声对现在来说是一个随处可听的东西,但苇岸却能发现鸣啭和叙鸣的差别,还能找到麻雀在日出前和日出后叫声的不同,苇岸对麻雀的观察还细致到了能够看出麻雀与其他鸟类行走方式的不同。冬日鸟类稀少,在空旷的原野上,能够听到啄木鸟的声音,苇岸倍感幸福。苇岸舍弃了人类中心的立场,从自然共同体的成员之一的视角出发,认真观察、审视和礼赞大地上的万物,展现大地的灵动和生机之美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执着追求,他笔下书写的大地联结了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生态中渺小可爱的生命们。

三、结语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的进程中,苇岸的散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苇岸的文学道路中,自然生态问题一直是其创作的主要方向,并持续到他离开人世。而苇岸的实践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身体力行,表达他对生态意识的领悟,追求言行一致的生态书写。苇岸一直关注着人类文明进程,挥洒笔墨,不断寻找拯救被破坏了的人类文明的可能性,他的朴素吟唱,所带给我们的警示未曾消失。

猜你喜欢

苇岸胡蜂麻雀
防治胡蜂的三种方法
广西胡蜂亚科的种类和分布
苇岸和雅姆
纪念苇岸将是一生的事情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纪念苇岸
1958年的麻雀
麻雀
三招轻松治胡蜂
紧盯着窗外的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