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人文追求

2021-06-25吴斌峰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语文

吴斌峰

摘 要:众所周知,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篇数大幅增加,无论是相对于以前的苏教版还是人教版教材,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经整理,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除去古诗词,文言文共有13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应该是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的精粹。选编者也根据小学生特点,挑选了兼顾人文性、趣味性、浅易性的作品,大都简单易学。编选者的意图是通过学习简单易读的文言文作品,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熏陶,涵养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人文追求

一、滋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很早就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这跟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有关。“穷则独身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成为历代文人的座右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处世理想。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所选的小学文言文中,就有传承爱国主义情感的,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文旁的注释,自学理解语句基本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感,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唤醒作者梁启超呼唤的中国少年的责任感。

二、提升学生品格修养

语文永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优秀的古文选段,语言文字间自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格涵养的重任。

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非常简短,往往只有几十个字。教师要在学生弄清每一个字、理解每一句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深邃的思想内涵。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重点围绕“你觉得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补充了清代顾炎武的诗《精卫》,让学生对精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精卫早已不是一只鸟那么简单,而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这是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诵读、交流让学生逐渐领悟的。

同样,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理解字词,学习故事是基础,感受故事中主人公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的品格是教学的重点。而三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守株待兔》,则是一个反面例子,告诉学生心存侥幸、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锤炼学生思维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和思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伴相生,不可分割。中华民族古文典籍中充满智慧的故事比比皆是,文字间充盈的思辨灼灼闪耀,包含的哲理熠熠生辉。

三年级上册中的《司马光》要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的镇定沉着、坚定果敢,也要让学生体会司马光方法的巧妙和思维的与众不同。

四年级上册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讨论“王戎为什么认定‘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思维碰撞,充分领会王戎会反向推理的巧妙思维。

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杨氏之子敏捷的思维,巧妙而规范的反驳技巧;五年级下册中的《自相矛盾》要让学生在故事讲述中懂得语言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六年级上册中的《书戴嵩画牛》感受故事趣味性的同时,要从牧童的话中感受小牧童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六年级下册中的《两小儿辩日》,更要体会两小儿所辩之言的逻辑性,体会小儿的善思善辩。

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分角色讲述、表演、辩论等方式,在情景再现和思辨叙述中感受古人严密的逻辑和创新的思维。

四、传承古代汉语风格

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不断创新改进,汉语成为世界上最优美、最具生命活力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这种特色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语言的凝练性

文言文是相当凝练的,一个生动的故事,只要短短二三十字,而字里行间又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言文的这种凝练性。如教完《守株待兔》,可以让学生把短短39个字的文言文,用自己的话改编成有趣的故事,中间还可以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

2.语言的形象性

文言文中的很多语言具有形象性,如《两小儿辩日》中一儿对于太阳的描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句,用“车盖”“盘盂”两个词来描述太阳,非常形象。而另一儿说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的说法,更是具有生活可感性,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早上太阳初升时的凉爽和中午烈日当空时的滚烫感觉。

3.语言的灵活性

在古代文言文中,同一汉字有不同含义,甚至有不同词性、不同用法,教学实践中就要让学生对这种古汉语特色有所了解,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囊萤夜读》中,课题中的“囊”字是动词,是用口袋装的意思。而文中“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一句中,“囊”是名词,“练囊”是指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而文言文中众多虚词的使用,更是需要老师指导,告诉学生这个词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词。

4.语义的变异性

古代汉语流传到今天,很多字词的语义发生了改变,如《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的“走”字,它就不是今天的走,而相当于今天的“跑”。教師应很好地利用文中语境让学生理解兔子是不可能慢慢走而撞死的,“走”是飞快地跑的意思。

面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语文教师应注意到这些“特殊”课文的人文追求,这是学生古文学习的起步。我们必须让学生扣好学习古代汉语、涵养中国文化的“第一粒扣子”!

猜你喜欢

文言文小学语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