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1-06-25贾世荣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协同教育价值观小学生

摘 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协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关键,而社会教育是前两者教育的延伸。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条,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倘若断掉任何一节,就会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协同教育;小学生;价值观

当前,大多数的学校德育模式依然很传统,基本还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和说教方式。尤其是在小学生的德育上问题更为严重,忽视了德育的规律,没有关注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导致问题学生屡见不鲜。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适合当今小学生特点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价值观教育宜早不宜迟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对“什么是人生”理解不是很清楚,也更不明白“人生价值”的意义所在,但是对生活中常常耳濡目染的“责任”和“义务”、“耻辱”和“荣誉”、“良知”和“丑恶”等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判断。如果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德育和引导,就会使他们尽早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二、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的基礎

家庭是学生最初的学校,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小学生的眼里好比天。家庭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而父母的形象和素质对营造怎样的家庭环境起关键作用。所以,为了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也要对学生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父母做好学生的榜样,自己要有正确的“三观”,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说话、办事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模范。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1.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越来越早,投资越来越大。但是,实质上大多是重视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给孩子买各种资料,报各种培训班,很少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和思想的端正。因此,家长必须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以德为先,要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的思想品德,给他们选买那些传播正能量的书籍。比如,《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

2.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小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是懵懂的,甚至还有很多的质疑。要让他们接受大人或者书本上的教育是要讲究策略和办法的,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激发他们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思考、评价,最后让他自己能够得出结论,进而反思自己。

3.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模仿能力,在没有形成牢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前,他们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把大人看得很神秘,学起来有模有样。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绝对是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首要条件。所以父母也要不断学习,注意提高自己的素养,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实践出真知,同样实践出品德。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通过实践锻炼培养他们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更大,家长每天要鼓励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体

1.结合年龄特征,发挥学校德育的根本优势。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德育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有责任利用所有可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把握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脉搏,在课堂上除了学好课本知识,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在学校,身正才能为师,德高才能为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为引导、感染学生,进行对学生的价值观导向教育。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提升个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端正自己的言行,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四、社会教育是学生德育的坚实后盾

除学校和家庭外,还有许多社会和文化机构以及相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负责学生的道德任务和责任。这些机构的教育方式相对于学校教育更加灵活多样,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社会教育资源,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积极联系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综合活动,通过接受社会教育,让学生体验社会,扩大社会交往,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的来说,生活就是教育。小学生的生活无非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环境,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这三方面巨大的影响。为了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人才,就必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力,共育人才。我们应当本着对学生的爱的教育,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勇于挑战困难,对学生的德育常抓不懈。

注: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X[2019]GHB07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世荣(1977—),汉族,甘肃定西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班主任及德育。

猜你喜欢

协同教育价值观小学生
会计专业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协同教育的数字化校园构建策略研究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