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1-06-25吉孙姬

下一代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蕴视野诗词

吉孙姬

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傳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多元文化冲击背景下,做好古诗词教学,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传统文化视野下,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古诗词教学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词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延绵至今,是中国民族历史上道德、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其思想深邃,内容广博,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在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中,诗词作为一种富有韵律、形象生动的的语言形式,以高度凝练句式,集中反映了生活,抒发了情感,是文学史上最具独特表现形式的文学遗产。诗词语言精练,语句注重结构形式,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想象力丰富,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吟诵动听感人,容易引发读的共鸣。在传中语文教学中,重视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因此,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并不断研究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背景和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和多元文化碰撞时代的全面到来,我们每天都要接受海量信息,接触多种文化,传统文化氛围逐渐被冲淡。而当前的语文教学更是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古诗词学习,现在应是教育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更重视古诗词的背诵,对诗词的理解仅是一笔带过,更遑论传承了。实际上,古诗词教学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提升其认知能力的重要平台,如果忽视了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的整体价值则会大打折扣:首先,学生无法从历史的长河和中外对比来理解古诗词,不能洞察古诗词蕴含的深意;其次,学生学习的目的仅是背诵记忆,应付考试,不能从古诗词中体会文化的传承,也就不能够获得多元的文化视野,多重文化自觉以及多样的文化自信。

二、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

(一) 开拓文化视野,认识传统文化

由于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也往往停留于表面,大多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可能还停留于课本,且很多教师认为古诗词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因此将更多地精力放在了其他教学内容上,使得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并未认识到我国古诗词的美与魅力。

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看待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繁花似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利用古诗词特殊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纵观历史长河,在诗词的熏陶下,开拓文化视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仅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心境,更体现了我国古代“望月怀人”的文化传统,我们可借此欣赏同类题材的作品,使学生对这一文化传统产生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此外,语文教师的教学不要局限于教材大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跳出课本,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境界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培养文化自觉,认可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反思、创建,和对他人文化的理解。文化自觉主要是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 上;建立在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上;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上。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感,对帮助学生寻找和继承“根”意义深远。 例如,陆游、杜甫、屈原、辛弃疾、文天祥等,其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语文教材中,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作品,均传达着作者心系家国的情怀,这些诗词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大量阅读这些诗词会帮助学生形成“家国”记忆,久而久之就会被这些诗词所感染,潜移默化中转变为心中的正能量,形成文化自觉。

(三)理解文化意蕴,传承传统文化

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深刻隽永,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才能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拓展古诗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比如梅,不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都有它。它在百花凋零的寒冬时节独自盛开,其傲视冰雪的气质,与古代文人身上的坚贞不屈、傲骨铮铮、冰清玉洁的品质极为相似,因此很多文人时常用梅花比作自己,也就涌现出大量的含有梅花的诗词,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梅寄情,以物寄情,成为中国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学习这些诗词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加强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 总结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澳门科技大学讲座“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文化”中指出,文化就是已经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文化的最高目标是让人感动。”而古诗词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因此我们应带领学生,积极挖掘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在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同时使之认识、认同并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1.

[2] 李含笑、王玮.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J].文化产业.2020(5):118-121.

[3]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 ,2013(6):62-66.

[4] 吴春华.深掘诗词之美——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2020(9):33-35.

猜你喜欢

意蕴视野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视野
真相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