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畲图腾》的音乐分析
2021-06-25朱艺璇
朱艺璇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330000)
一、作品结构
合唱曲《畲图腾》根据词的结构、节奏特点,在音乐结构上分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34)分为两段,分别是A(1-20)、A1(21-34)。第二部分(35-103)分为三段,分别是B(35-53)、B1(54-62)、B2(63-103)。第三部分(104-115)为再现部,紧缩再现了A段旋律。结构示意图以及整体情感布局如图1所示:
图1作品结构分析图
二、情感布局
乐段划分 速度 音乐情绪A段(1-20小节) 慢板 自由地A1段(21-34小节) 行板 亲切美好的间奏(35-41小节) 行板 诙谐有趣地B段(42-53小节) 行板稍快 热情地B1段(54-62小节)连接(63-65小节)B2段(66-103小节) 行板 激情有力地A2段(104-115小节) 广板 自由地、平静地
三、旋律分析
A乐段为(1-20)小节,旋律与歌词上采用了畲族山歌的音乐元素,并加入了畲族特色乐器畲鼓引出旋律,具有原生态风味。乐曲一开始由畲鼓打出4/4拍自由的节奏,由慢到快由弱渐强的节奏力度推出引子部分旋律。第7小节开始在五度叠置的和声上加入单独的一条男女交替的领唱旋律,b羽五声调式。在2/4、3/4拍的节奏变换下,高亢悠远具有原生态风味的主旋律呈波浪型的走向缓缓进行。
波浪型:
A1乐段为(21-34)小节,男、女声部为相对独立的两条旋律,调性由b羽五声调式分别进行到#g角调式和#c羽调式,两条旋律为A段领唱旋律的模仿旋律,旋律整体向上挪了个大二度。两条旋律之间不同的是每句尾部音的走向,女声旋律向下进行而男声旋律则是向上,形成了一种旋律反向进行的收拢感,增加了其和声的可听性。
间奏部分(35-41)小节,采用了畲族特色乐器龙角与畲鼓,龙角吹奏的两个二分音符的长音,增加了合唱后部分的神秘感。紧接着畲鼓由四分音符开始由慢到快由弱渐强的进行引出B段的节奏,四分音符与大切分的节奏交替,速度加快,充满活力。
B段(42-53)小节,采用了畲族童谣的音乐元素,采取了无旋律只标记节奏的记谱法,念唱的唱法。充满动力的畲鼓作为伴奏乐器,4/4拍强弱次强弱的力度,稳定速度,强化节奏重音。旋律采用了八分音符加四分音符的节奏,在44、45两个小节中,每个乐句尾部的旋律都采取了甩腔的技法,旋律向上甩音,增加了童谣的诙谐有趣感。
B1段(54-62)小节,在畲族童谣的基础上加入了畲族功德舞曲的音乐元素,充满了宗教祭祀感。伴奏乐器畲鼓加入了小附点的节奏,使得乐曲氛围更热情具有动力性。调性在前一段的基础上向上进行了大二度,为#a角调式,旋律第一句开始就采用了上下行五度的大跳,接着第二句扩张到上下行六度大跳,整个旋律的起伏变大,节奏也由前一段的四分音符加入了大附点的节奏型,显示出功德舞曲的气势感。
54小节开始,畲族童谣加入,男低旋律也变为男高下行三四度的辅旋律声部,三条相对独立的旋律线条同时进行,增加了乐曲的厚度也使得合唱的氛围更热情。
连接部分(63-65)小节,畲鼓的节奏在前一段的基础上,最后一拍变为平八节奏型,整体节奏变得更密集,力度增强,整体的音乐情绪更激情。推出整曲的高潮部分B2段。
B2(66-103)小节,为全曲的高潮部分,畲族童谣、功德舞曲和畲族山歌的音乐元素全部一齐出现,使得整个情绪激情有力地。并且领唱、女声、男声声部都为相对独立旋律声部,展示出不同节奏重音的纵向交替。调性分别是:领唱与男声声部为#a角调式、女声声部为#d羽调式。
66小节开始,女声加入了新的旋律,二、三度级进加五、六度大跳的旋律走向,增加了和声的厚度,使得乐曲更有气势。男声旋律在每一句旋律过渡和女声长音部分,加入了衬词的旋律,使得整体纵向旋律更充盈。
78小节,畲族山歌与畲族童谣旋律加入,整个旋律的厚度为全曲之最,各种风格的旋律一齐演唱,表现出畲族人民的生活激情。
A2(104-115)小节,A段的再现段,所有激情回归到平静的畲族山歌,最后在畲族孩子们的童谣中慢慢减弱消失。
四、结语
《畲图腾》这首作品中畲族文化元素贯穿全曲,展现出畲族人民坚韧不拔、勤劳忠厚、热情好客、和谐奋进的民族性格。描绘了浙江畲族千百年迁徙中的文化积淀和民族自信,以及团结坚定的畲族精神传承。整首曲子在歌词上运用了当地的畲语,旋律的写作上加入了畲族音乐的各种元素,歌唱形式上运用了原生态唱法,各种畲族音乐元素在音色上的转变与配合以及无伴奏合唱音准及找音的困难性,这些都需要在演唱以及排练前做好充足案头工作,才能更好的诠释畲族音乐的风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