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侗族文化元素在戏台设施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6-25李本建刘龙堰王建华LiBenjianLiuLongyanWangJianhua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戏台侗族

■李本建,刘龙堰,王建华 Li Benjian & Liu Longyan & Wang Jianhua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2016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7年12月23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工作的任重道远。侗戏是侗族人民的非遗文化,是全国三百多个戏种中的一类,现已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而作为侗戏表演场所的侗族戏台,是侗族人的智慧结晶,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同时也体现着侗族建筑的文化。但是侗族戏台的公共设施设计与戏台原始建筑结构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性与差异性,因此通过三江侗族文化对三江侗族戏台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来探索传统建筑的修缮途径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1 三江侗族戏台与公共设施

1.1 公共设施的概念

公共设施是指为了能够提供服务性和功能性的公共对象或设备的统称。公共设施分为交通类、卫生类、信息类、照明类、休憩类、活动类等六类,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具象诠释载体[2]。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公共设施更深层次含义的探索以及要求也在不断深入,公共设施承载的文化性、交互性等性质也不断受到设计师的挖掘。通过富有侗族文化的公共设施激发对戏台修缮的思考,美化侗族戏台以及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是本次研究的意义。

1.2 三江侗族戏台公共设施现状

广西少数民族人民居多,他们很早便有了自己的戏剧文化,而用于表演戏曲的戏台多出现于清代中期之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戏台已经消失,而侗族戏台一直延续至今[3]。三江侗族作为侗族人数最多的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旅游体系,寨子中的戏台作为表演侗戏的场所,是旅客到侗寨旅游必去的地点,戏台的公共设施能否向人们传递侗族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基于侗族文化对戏台公共设施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地考察拍摄,以马安寨戏台为研究对象,发现了马安寨戏台公共设施设计存在的部分问题。

1.2.1 公共座椅

公共空间座椅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时所使用的坐具,它参与空间构成,赋予了空间公共性与交流性,同时对空间区域的划分起到一定的作用,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为观景点,又作为纪念雕塑,增加更多有趣的城市元素[4]。

对于戏台来说公共座椅可以给观看者提供一个观看的方式,同时也能够作为传播侗族文化的载体。但是通过考察发现马安寨戏台周围并没有公共座椅,通过不断实地考察发现其他戏台即便是有公共座椅也是普通类型的长凳,对于公共座椅造型与文化融合的考虑有所欠缺(图1)。

1.2.2 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一般是指为提升人们黑暗中观看能力的设备,其潜在价值是能够使得人们的常规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在黑夜能够为人民提供安全。通常照明设施分为建筑性照明、安全性照明、装饰性照明三类,其中装饰性照明也可称作气氛照明,在满足照明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增加环境的氛围,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体验。装饰照明设施通常与建筑呈现从属关系,通常装饰照明设施是为了更好地装饰建筑主体,从而使得建筑主体更加具有体量感。而大多数偏传统型建筑的装饰照明设施在设计时大多会采用传统元素,在满足照明设施与建筑属性统一性的前提下能够向人们传达一定的文化。例如南京德云分社,在门廊以及二层外墙的装饰上偏传统建筑,其装饰照明设施便采用了传统的大红灯笼(图2)。通过考察发现马安寨戏台的外部照明设施在满足照明的基础上,其装饰性有所欠缺(图3)。所采用的是现代化的照明设施,其整体造型与马安寨戏台的传统木结构在视觉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

1.2.3 音响设施

音响设施是作用于声音外放、扩大等作用的,通常公共场所都会设置音响设施,为了更清晰地向人们传递信息。在私人空间中使用音响的选择上人们大多会考虑到音响音质和价格,而对于公共场所的音响选择更多的是考虑音响的音效、审美、安全等性质。其中安全性尤为重要,但是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马安寨戏台内部的音响设施在审美性与安全性上的考虑有所欠缺,所采用的是中型现代黑色音响放置于戏台上方梁与檩子之间的缝隙中,固定音响的方式较为简单,单纯地用线皮与戏台上方的木结构进行捆绑固定(图4)。

■图1 普通长凳

■图2 南京德云分社

■图3 马安寨戏台照明设施

■图4 戏台音响设施

■图5 戏台公示设施

■图6 多耶长凳设计

1.2.4 公示设施

公示设施主要用来向人们传递信息的,人们可根据所公示内容自行阅读获取信息,通常剧院、影院、科技馆等公共空间都会设有公示设施来展示信息。公示设施还有预告的作用,可以通过展示的内容告知人们即将要发生的事件。但是相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来说,公示设施是一个能够很好展示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载体,但是马安寨戏台周围唯一可见的设施是一块公告牌。整体内容只能够呈现警示作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承载有所欠缺(图5)。

2 广西侗族文化元素与特点

2.1 广西侗族文化元素

广西侗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地,其中三江侗族较为知名。在侗族人民千年来的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色彩、民族特色的侗族文化,彰显着侗族人民的民族风俗与民族文化的特点。广西三江侗族文化底蕴丰富,从场域文化、物质文化、信仰文化与民俗文化四个文化元素方面进行分类总结[5](表1)。三江侗族场域文化主要包含温度、河流、种植、动物等内容。例如独特的稻鱼共生的生态种植,奇特的山川地貌。三江侗族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服饰、饮食、建筑、娱乐等。例如知名的侗族建筑三宝——鼓楼、风雨桥、寨门,其穿斗式建筑形式与榫卯结构的运用彰显着侗族人民的智慧,侗锦是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了侗族人民的技艺智慧。三江侗族信仰文化主要包含侗族人民的自然信仰、动植物信仰、神话信仰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万事万物的信仰精神。三江侗族民俗文化主要包含生产生活性、纪念祭祀性、社交娱乐性三大类民俗文化,例如侗年,是侗族人民一年中较为重要的节日之一,用于确定新年。

表1 三江侗族文化元素分类

2.2 侗族文化元素的特点

2.2.1 色彩丰富

当人们将颜色与心理结合思考时,原本习以为常的颜色将从人们心理上被定位到某个特殊的象征意义[6]。侗族人们在色彩的运用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无论是建筑、服饰还是手工艺品等都拥有着特殊的意义,并且多以纯色与深色为主。就侗族服饰而言多以黑白灰与深蓝色为底色,同时用彩色丝线编织出一块又一块的侗锦用作装饰,其颜色丰富多彩。其中红色、绿色、黄色、蓝色运用得较多。经过不断的发展,侗族人民的用色已经不再单一不变,甚至一块手帕上都会出现数十种颜色,使得侗族服饰越来越精美。

2.2.2 工艺精美

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斗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工艺,侗族民间手工艺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在造型与动态形式上将动静完美融合,并且建筑装饰上运用了写实夸张的手法,将侗族信仰文化以及风俗文化等镌刻其上[7]。其中传统工艺所建造的侗族风雨桥、鼓楼、寨门已俨然成为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与研究价值。

2.2.3 图案独特

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侗族人民图案设计的灵感来源,其源头是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精神信仰,用具象化的手段在侗族各类物品上展现,给人们传达了侗族人民对自然万事万物的信仰精神[8]。同时侗族的刺绣、服饰、剪纸、建筑装饰等方面都以侗族图案纹样进行装饰,主要以侗族人民信仰文化的物体为原型。常见的有云纹、花鸟纹、太阳纹、鱼纹、牛纹等,所运用的纹样突出了侗族人民对万事万物的信仰和崇拜。

2.2.4 绿色可持续

侗族人民在生活创造中所采用的材质是侗族地区生长的原生态材料,其衣、食、住、行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例如较为出名的“禾花鱼”,在将鲤鱼放在稻田里纯生态混养。

3 侗族文化元素在戏台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1 色彩运用

色彩可以增加情感释放的程度,同时也可以传递人的情感信息,所以在设施的色彩选取上需要着重考虑[9]。侗族人民在服饰色彩上喜好采用黑、蓝、紫、白、粉红等色调,整体色调鲜艳亮丽,个性而不张扬给人繁华锦绣却又不凌乱的感觉,色块之间搭配合理。侗族妇女的服饰大多是以清蓝色为主色,配上各类绿、白、黄的花纹。手工艺品大多以白布或者黑布为底色,用粉红色为主的线秀出花鸟鱼虫等纹样。整体色彩搭配原则多为纯色为底,用其他明亮的颜色搭配。暗色为底,亮色为面,正如黑夜与白昼生生不息,寓意着侗族人民生生不息。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可以贯彻这样的搭配方式,纯色的直接利用或者是纯色搭配多种颜色,让公共设施的颜色不局限于单一的颜色。

3.2 纹样运用

侗族纹样丰富多彩,在纹样使用的方式上多采用了仿生的手法,十分考虑形式美法则的规律,将图案排列得富有韵味[10]。直接将纹样运用到公共设施上,其一可以让公共设施更具有地域文化气息,其二可以更好地向游客传播侗族文化。在对纹样运用的方式上可以采用复制、阵列、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形式法则,根据公共设施的需求将纹样通过艺术手法运用到设施表面上起装饰作用。其制作形式可采用直接雕刻或者彩绘在纯木质公共座椅上,也可以将图案绣在布匹上进行软包处理用于靠背椅上。

3.3 结构运用

侗族建筑多为木构建筑,例如鼓楼、风雨桥、寨门这三种建筑整座都采用了穿梁式、斗拱式结构,以榫卯结构连接,整体结构结实牢固,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工匠精神,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1]。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方式对公共设施的制作有着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榫卯拼接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捆绑在戏台上的公共设施与戏台融合一体,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戏台的音响设施可以用木结构将其进行固定在戏台的檩子上。

3.4 造型运用

侗族的木构建筑、图腾装饰、生产工具等拥有着丰富的造型元素,例如公示设施造型可采用鼓楼的八檐八角的造型设计;照明设施造型可借鉴芦笙的造型设计。但是其造型可能存在过于复杂的问题,需要对其造型进行分解重构处理,保持原有形式的基础上简化结构再运用现代审美的需求进行设计,使其在体现侗族文化的同时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基于上述方法,分析侗锦、图腾、鼓楼、生产工具等侗族文化元素,提取其中内容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从而解决马安寨戏台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表2)。

表2 侗族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4 结合侗族文化元素的戏台设施设计实践

4.1 多耶长凳与太阳椅

“多嘎多耶”汉语的意思就是“唱起来,跳起来”,多耶纹寓意侗族人民手拉手的团结精神。多耶纹是侗族人民使用较多的纹样,甚至在建筑上都有体现。多耶长凳如图6所示,该款长凳造型取自多耶纹的手拉手形象,对多耶纹进行提取,通过复制阵列的手法进行设计,将人物的上半身作为长凳的装饰部分,下半身作为长凳支撑部分,整体结构运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结实牢固。多耶长凳从正面看依旧保持站立的状态,但是从侧面看就像是人坐下的姿态,使得多耶纹呈现立体图形状态。同时也寓意“邀请游客坐下”的意思,寓意侗族人民团结友爱、热情好客的精神。太阳椅如图7所示,取太阳花背带心上图案分布的造型与颜色,整个椅子的材质用藤材与木材进行制作,靠背部分的软包色彩取自太阳花纹样中的色彩以纯色利用,坐垫用侗锦图案编织进行软包处理,象征着侗族人民在阳光下多彩的民族生活。

■图7 太阳椅设计

■图8 八角公示亭设计

■图9 木锤音响设计

■图10 鱼鳞芦笙灯设计

4.2 八角公示亭

侗族鼓楼是侗族建筑的三宝之一,贯穿侗族发展的整个历史,是侗族人民用于传授知识、开会、鸣鼓警示等作用的场所,同时侗族聚落建造方式大多也是以围绕鼓楼建房的格局形成,鼓楼高高耸立其中,民居环绕其外依山蔓延,体现了侗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民俗风格,因此可以说鼓楼对于侗族人民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分为四、六、八檐和四、六、八角以及四角重檐和八角重檐四种形态。八角公示亭如图8所示,顶端直接取八檐八角的造型,中间用木材做转动轴,将八块公示板用榫卯结构与转动轴进行连接,底端用岩石做基柱承载重量。整个造型神似鼓楼与民居围绕周围的形态。

4.3 木锤音响

木锤是制作侗布中重要的工具,侗布制作中几个重要环节之后都要利用木锤进行捶打使得侗布更加的完善。同时锤子也是力量的代表,寓意侗族人民的力量。木锤音响取木锤其形融合现代化音响,组合连接处用榫卯的方式进行处理,将现代化音响通过榫卯结构固定在木材里面,锤柄用以穿插在檩子上(图9)[12]。整体保存了原有音响的现代化元素,同时又将其与戏台结构进行融合,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美化整体视觉效果[13]。

4.4 鱼鳞芦笙灯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爱也最擅长使用的乐器之一,无论是在侗族人民的节日庆祝还是集会表演芦笙都贯穿其中,可以说芦笙起到将侗族人民凝聚到一起的号召力,使得侗族人民团结一心[14]。禾花鱼是侗族人民重要的饮食文化与食材之一,同时侗锦刺绣上也经常运用鱼纹样进行装饰。鱼鳞芦笙灯如图10所示,鱼鳞芦笙灯取其芦笙的造型进行分解重构,最终达到“形似”的状态。材质取用侗族地区最常见的木材与竹材,灯体用木材进行制作,在内部镶嵌铁皮将灯源与木材分隔开,其色彩用侗族常用的黑色燃料进行染指,保留现代化灯具的黑色和合金元素。尾部用竹材进行制作,用榫卯结构将灯体与建筑连接固定。在灯身上用镌刻和彩绘的方式有序地刻画出鱼鳞的纹路用作装饰,呈现出一种植物与动物共生的自然意象[15]。

5 结语

综上所述,侗族文化是侗族戏台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线索来源,过去的侗族地区给人一种落后的感觉,但是如今侗族人民通过努力向人们展示了侗族文化的魅力,使得无数人趋之若鹜。这种通过富有侗族文化的公共设施来修缮戏台和传递侗族文化是很有意义的方式。侗族文化在戏台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深入发掘侗族文化元素中的纹样、色彩、建筑造型、材质等元素应用到侗族公共设施中去,融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审美需求进一步弘扬侗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传统古村落公共设施设计以及古建筑修缮带来参考方式。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戏台侗族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一路惊喜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