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社区理念在格尔木五社区控规中的运用

2021-06-25吕红岩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8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居民规划

吕红岩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山西太原 030000)

0 引言

建设生态城市,塑造和谐社区,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可持续社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措施。可持续社区对于中微观层面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旧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强烈的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粗放、品质低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合理发展社区产业、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延续社区特色,增强社区归属感已成为当前旧城规划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民族地区旧城规划的新思路——构建“可持续社区”

1.1 “可持续社区”的内涵

可持续社区是“在适当的地域范围内,各系统要素健康运转的,有着适当的人口规模和共同文化认同的,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宜人的生态化发展的居住区”[1]。

可持续社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整体生态循环发展[1];②强调社区环境的归属感与场所感的塑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③强调社区空间要素系统上的联系性[2];④强调社区开发的长期生活品质的提升[3]。

1.2 实现可持续社区的技术手段

实现可持续社区的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强废弃物品的循环再利用。利用社区现有生态、人文资源塑造绿色生态产品、建立废旧物品循环利用机制,发展资源回收再利产业[4]。

(2)社区中和谐紧密的邻里关系、强烈的文化认同是形成社区归属感、凝聚力的先决条件。高质量社区文化的塑造有助于增强邻里关系,增进文化认同的形成[5]。

(3)构建生物多样性廊道,建立开放高效的交通网络。可持续社区需要在水系廊道、野生动植物网络、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等方面实现社区内外的较好联通[2]。

(4)合理进行社区开发与公众参与建设,是保障社区长期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确定社区土地开发强度及土地的多种功能混合利用,来实现社区紧凑式发展模式[5]。

2 可持续社区理念下的格尔木市“五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1 项目背景

“五社区”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区东北部,是格尔木市主要的穆斯林民族聚集区,占地面积为428hm2。

社区内部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利用率极低。产业结构简单,以旧货销售、商品零售以及矿石加工为主。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社区自身形成对内凝聚、对外隔阂的状态。

2.2 规划理念:“可持续社区”

依托社区内部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推广绿色生态产业建设。在产业转换的基础上,增加就业机会。空间布局上:将城市普通社区引入到“五社区”内部,通过生态廊道、道路水系网络的穿插覆盖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使各社区在相对独立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联通(见图1)。开发控制上:为社区开发与建设提供多种可能性,并为居民提供选择的机会。

2.3 倡导社会、环境三者整体生态循环发展

2.3.1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依据市场需求,利用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社区经济产业转型。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片区,分别为:依托鱼水河生态湿地景观、儿童公园、东站公园打造的生态休闲旅游片区;围绕社区河东清真大寺和河西清真大寺打造的民族特色服务产业片区;在原有昆仑玉展销基地基础上的昆仑玉产业片区,结合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的社区服务业片区。

图1 五社区整体空间构建

2.3.2 探索社区循环经济模式

在社区内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探索社区循环经济模式。提高日常生活用品利用效率,减少生产、生活代谢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整合社区原有混乱、分散的旧货市场,建立固定的兼具销售和回收功能的货品循环中心。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以物易物或者购买的方式在货品循环中心获得环境友好型产品。

2.4 加强社区归属感与场所性的营造

2.4.1 打造混合社区,设施环境共享

打破其原有内闭、隔绝的空间布局模式,将外围城市居民社区引入空间重组后的“五社区”。新引入的社区与原“五社区”呈带状间隔分布,并通过城市道路、带状公园相联。在总体布局上形成“民族社区——带状公园——普通社区”的结构形式。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上,根据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四个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秉持公平性与均好性的原则,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2.4.2 强化社区文化特色,塑造社区特色空间

社区居民大部分为穆斯林群众,为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规划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民族特征,规划塑造多层次、多主题的社区空间,强化社区民族风貌、增强社区归属感与场所性。

在城市设计导引中,尊重民族文化,加强场所、建筑的地域性塑造。在组团布局上,运用伊斯兰民族传统聚落“围寺而居”的布局形式,将住宅围绕民族活动中心呈院落式布局,形成若干内闭,独立的组团生活空间。

2.5 增强社区空间要素系统上的联系性

2.5.1 构建生物多样性廊道

规划利用社区内外绿色开敞空间、绿廊水系,完善生物多样性栖息空间。适当扩大社区内外、鱼水河生态湿地、东站公园、昆仑公园、儿童公园等片状生物栖息地规模。在片状栖息地周边设置绿化缓冲带,缓冲带内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设置生态绿廊,联通各片状栖息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廊道。

2.5.2 设置开放高效的交通网络

规划“高密度,小街坊”的路网格局,加大城市支路密度,形成“城市道路+社区道路”的路网形式。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社区单元。在慢行交通设计上采用全开放的理念,依托城市支路将慢行交通系统延伸至社区内部,串接各级公共空间。保障居民步行5min就可到达一个组团级公共场所,步行10min就可到达一个小区级公共场所。

2.6 确保社区长期生活品质的提升

2.6.1 弹性控制社区开发建设

规划强调土地开发的弹性控制,主要体现在用地功能控制、容积率控制、社区改造模式两个方面:

在土地利用功能方面,用地兼容性来实现规划的弹性控制。同时,实行容积率“区间值”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强度控制,防止土地开发强度过低或过高,增加容积率的控制弹性。

2.6.2 公众参与社区开发

在社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居民意见反馈和居民直接参与设计两种方式来实现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

在规划方案设计的前期、中期、后期,分别采用前期问卷调查和社区访谈、中期方案专题听证、终期方案公示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意见征询,使居民全程参与到社区规划开发过程中。同时,邀请社区居民代表、相关利益团体在专业设计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规划方案设计,为社区居民提供未来生活空间打造的机会与选择。

3 结论

格尔木市五社区控规对可持续社区理念的运用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①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就业机会;②重组社区空间,通过公共服务设施、活动空间共享增加社区内外居民交流机会,实现重构社会网络,促进民族融合;③通过对民族特色空间的营造,增强社区居民认同感;④构建生态可持续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⑤采用“高密度,小街坊”的路网布局,优化公交系统,塑造良好步行空间;⑥对土地开发采取弹性控制的方法,实现各方共同参与土地开发。

旧城区本身有着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问题,面对民族地区旧区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社区状况问题尤甚。将可持续社区理念运用到这一地区的控规编制中,对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居民规划
石器时代的居民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