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体系研究*
2021-06-25王恺乐宫庆彬熊永兰
■ 王恺乐 宫庆彬 熊永兰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成都 610041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发展高能产业,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1]。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2],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竞逐赛已经展开,许多地区相继争建科技创新中心以抢占科技发展高地。
2020年10月颁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是“一极两中心两高地”,其中的“两中心”之一就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利于在区域上形成与华北(北京)、华东(上海)、华中(合肥)和华南(粤港澳)的合理布局[3],在此时进行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分析我国已建的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截至2020年,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些区域或城市的科技创新评价研究,如赵峥等[4]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路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汪晓梦[5]对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南京、杭州3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比较与评价。王海芸等[6]构建了基于“五种责任”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王彦博等[7]对我国31 省区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祝影等[8]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23个中国科技创新城市进行创新要素耦合评价。第二类是对全球科创中心或我国科创中心的功能、特征规律等进行评价研究,如段云龙等[9]从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演进趋势、建设路径模式选择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理论、评价方法及存在的缺陷。黄静静等[10]阐述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并对相关评价进行了梳理。张士运等[11]在归纳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创新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为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邓丹青等[12]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陈搏[13]在对现有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文献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现有对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我国4个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且构建的指标体系一种是针对全球或全国城市的,这就导致碍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指标选择的针对性不强,另一种是针对某个地区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过于具有地域特色,无法反映出我国已确定的全部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特点,因此本文试图填补此处空白,构建了专门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对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雪花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建立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和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1 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分析
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 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清华大学和施普林格·自然联合研究团队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上海市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理想之城: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2019》、亿欧智库的《2019 中国科创城市报告》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构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指标体系提供参考(表1)。
表1 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2thinknow 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由3 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和162个三级指标构成。该指数对创新的衡量较为广泛,既有科技创新,又有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因素。由于该指数是对全球城市进行评价,各国的创新氛围有显著差异,因此在衡量城市文化和城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给予较多指标设计,而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国心由于创新氛围差异不大,过多文化、制度类的指标设计意义不大。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由2 个二级指标构成,主要从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方面进行评价,由于该指标也是对全球国家进行评价,因此指标体系设计上涵盖面也较为广泛,但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来说,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特色。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由3 个一级指标构成,主要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3 方面对全球城市(都市圈)进行评估。但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对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的体现,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成果产出的前提和保障,也可以反映科技创新中心产出的潜力,应该予以体现。
《理想之城: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2019》主要基于入选“自然指数”的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学术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关联研究以体现中心城市的创新策源效应,主要对学术性指标进行统计,未反映出科技创新中心的其他特征。
《2019 中国科创城市报告》由1 个一级指标,5 个二级指标构成,主要从科研人才指数、科创机构指数、科研投入指数、科创成果指数、科创企业指数方面对我国城市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从科技创新的直接表达方面进行设计,没有考虑科技创新环境生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
2 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模型构建
早在2000年,美国《在线》杂志率先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认为它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即“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训熟练工作人员或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能带来专门知识和经济稳定的老牌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影响、人们创办新企业的积极性、获得风险资本以确保好点子成功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创新的环境”[21],随后联合国在《连线》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成长中心”概念,完善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在我国,王德禄[22]、骆建文等[23]、肖林[24]等,都先后提出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和内涵。
综合来看,科技创新中心是多要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它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多层面相互叠置形成的结果[25]。其本质就是一种彼此作用的运行机制,激活了创新主体资源与创新要素间的存在关系,在外部环境驱动力及其内部相互作用下得到了持续激发[26]。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对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运行机制及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特点,本文构建了评价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情况的“雪花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中心代表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核,即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是通过创新提供科技进步原始动力,推动科技成果产出,而科技成果则作为支撑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同时不同于国外的科创中心,我国科创中心的发展均依靠政府的引导且其战略定位各具地域特色。如北京享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支持,依托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以原始创新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拥有我国沿海城市的便利条件,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国际化程度高,建设多种创新方式起头并进[15]。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家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巨大红利,吸引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市场活跃度极高,是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中心。合肥则享受了国家大科学装置密集布局的优势,重点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之无愧。基于以上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核,本文认为,影响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情况的因素主要来源于6 个方面,分别是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创新人才。
图1 科技创新中心评价“雪花模型”
在科技创新中心评价中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前提保障和必要物质条件,也是其他要素运行的基础;创新主体是指科技创新中心的承担载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了对科技建设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技术的开发,企业既是研发的主力军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承担者,同时保障了经济的平稳运行;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科技创新实施和科技研发成果产出的载体;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中心无一不是聚集了大量的顶尖人才;科技创新生态反映的是科技创新的氛围,是维持和促进科技创新不断迭代进步的重要软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则是衡量科技创新中心产出的关键。
3 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遴选原则
为保证能够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本文遴选的指标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可度量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科技创新中心现状并体现未来引领性。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尽量选择那些能够获得和量化的指标,或者能够定量化衡量比较的定性指标。
(2)可比较性原则。为向成渝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借鉴,本指标体系在指标设计时也要考虑成渝地区情况。因此由于所评价的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涉及跨区域(粤港澳、成渝),省级区域(北京、上海)和市级区域(合肥),在选取指标时,为了使各区域具有可比性,尽量更多地选取相对性指标。
(3)兼顾理论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指标设置力求科学、简单、适用,充分考虑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内涵及数据采集可行性、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以及持续采集的可能性,并且尽可能使用政府统计年鉴中的标准指标。
3.2 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雪花模型”,本文构建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技创新投入指标中,一方面通过R&D 经费投入强度和企业R&D 投入资金反映政府和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量两个指标反映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持,这也是科技创新中心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基础研究能力)的体现。
科技创新主体指标用高等学校数量、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衡量,这三个指标基本涵盖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研发实施的全部主体。
科技创新平台指标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前沿科学中心数量衡量。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地和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地,如果没有国家型重大科技平台是无法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因此在本指标中我们选取重大、重要的创新平台指标进行衡量。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研发活动的行使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必然要聚集高水平的顶尖级人才,因此我们选取两院院士数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人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数量和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进行衡量
科技创新生态反映了科技研发活动的软环境,是促使科技研发活动充满活力的重要保障,人才的居住环境、城市的基础设施情况、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文化环境和区域的金融实力都会对该地区的科技研发活动产生隐性影响,因此我们选取以上指标衡量科技创新的生态。
科技创新成果是反映科技创新中心的产出情况,我们选取国家科学技术奖、近五年顶尖期刊发文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技术合同技术交易成交额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这5 个指标,从源头产出、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效益方面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果进行度量。
4 结语
文章在对国内外对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重要报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雪花模型”,并且初步形成了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模型的构建发现,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主体的集成、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科技创新人才的汇聚以及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在成渝建设我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本文提出以下意见。
一是加强对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的政策保障。科技创新主体和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执行者,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最主要环节之一。成渝的科技创新主体和人才政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不具有吸引力,要加强研究制定新时期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型政策,尤其要研究制定针对高层次和顶尖人才的政策,加强人才的引、育、用、留。企业对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营商环境的改善,做好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为具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研究制定定制化政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依托,因此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搭建。成渝要依托自身领域优势,加快建设省级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并争取纳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将其作为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是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催化剂”,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不但要注重硬实力的突破,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强宜居环境和创新文化的打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创新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要探索制度的突破,如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等,加快创新前端向后端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