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是有情的
2021-06-25张秀
张 秀
书写硬笔书法作品我常用的是钢笔,习惯上称写钢笔字或钢笔书法。1984年我已是中国书协会员,入选了全国书展,在全国性书展中获奖,但钢笔字写得不好。曾有人看见我写钢笔字问我:毛笔字你写得那么好,钢笔字怎么写得这样?言下之意就是写得糟糕,当时还没太在意,心想毛笔字写好就行,钢笔字凑合就罢了。由于传统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碑帖都是用毛笔书写的,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书法技艺都是指用了几千年的毛笔,而非才用百多年的钢笔。从学书那天起,就接受临摹碑帖的传统教育,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概念:书法就是毛笔书法,可以称之为艺术;而钢笔,只是一种实用性的书写工具。因此忽视了钢笔书法,没有想到要写好钢笔字。
一次朋友来访所告诉的信息,让我突然练起了钢笔字。在参加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之前,我练习钢笔书法的时间很短,更谈不上研究,真正练习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那次参赛,纯属偶然。有一天,柳长忠先生前来谈论书法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还谈到了钢笔书法,告诉我有一个全国性的钢笔书法大赛就要截稿,并建议我去参加。一开始,我还有点犹豫,一是我没有认真练过钢笔字,感觉钢笔字写得不好;二是一个星期后大赛就截稿,时间较紧。于是便和李洪川先生谈了一下钢笔书法大赛一事,李先生极力鼓动我试一试,理由是:毛笔小楷写得那么好,钢笔字只要写得像毛笔小楷就行,这虽是鼓励的话,但我觉得有道理,它道出了我的优势,因为我有毛笔字的基础,只要我把写毛笔字的优势转化到写钢笔字中去,是会写好钢笔字的。正是李先生的话坚定了我参赛的决心,我便琢磨着把写毛笔小楷的技法运用到钢笔字的创作中去,力求作品舒张雅逸、劲挺厚实,没想到写出来的钢笔字还真有一点毛笔字的韵味,比想象的要好,于是,便大胆地寄出去参赛,最终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可,成为十位特等奖中唯一女性。
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参赛作品共有100多万件,获奖难度较大,获奖后的影响也较大。首次获得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表示我创作的钢笔作品被钢笔界认同和肯定,在心理上产生了震动,也改变了我对钢笔字原有的看法和态度,使心里又打开了一扇书法表现手法的窗户,并感到今后不仅可以用毛笔,同样可以用钢笔来进行书法创作,可谓软硬兼施,用毛笔和钢笔表现出书法的不同情趣。由于当时正值全国钢笔书法热,加之这次大赛在全国钢笔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声望,所以,获奖之后,就有不少出版社来约稿,编写钢笔字帖,印象较深的有:《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主编的《特等奖钢笔字帖》,浙江科技出版社盛有根老师约稿编写的一系列钢笔字帖。这次获奖,使我的书法创作又多了一种表现手法,我也开始创作钢笔书法作品,并关注和研究钢笔书法,陆续出版了一些钢笔字帖,讲授钢笔书法课程;同时结交了不少钢笔书法前辈和朋友。
从这次偶然参赛而获奖一事中,我感到,任何事情只要发掘并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用心努力地去做,就会做好,就会有所收获。我分析了获奖的主要因素:毛笔书法厚实的功底。正是将毛笔楷书的章法、笔法和意识合理地运用到钢笔的书写之中,表现出了书法线条的灵动和流畅,使写出来的楷书古朴自然,劲秀雅致,还有一点毛笔字的意味。毛笔笔头由于用兽毛扎成,不管是羊毫、兼毫、紫毫或狼毫,一般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易于表现。能熟练运用这软的毛笔写出刚劲有力或秀美典雅的字,还怕用硬的钢笔写不好字?这是我当时对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更是一个不服输、逼自己练好钢笔字的硬性要求。一般而言,软的工具使用起来比硬的要难,写字用软的毛笔比硬的钢笔要难掌握,毛笔头柔软,写字时不易控制其走向,手上再有力,如用不到笔上,写出的字就软绵绵;要将力从手臂传到手腕、手指,直达笔锋,使一笔一画有刚劲之力或秀雅之味。毛笔由于柔软性,其表现形式和技法比钢笔要丰富繁杂;写字时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笔法复杂的毛笔,就能用好写法简单的钢笔,关键是写钢笔字时应借鉴写毛笔字的技法;执笔姿势、运笔方法和写字习惯要顺应和利于钢笔字的书写,写钢笔字与写小楷一样,要恰当地将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协调好,形成合力,让笔听你的使唤,使钢笔尖灵活地随指而动,运笔的轻重缓急由指而定;钢笔尖虽硬,但仍有弹性和韧性,用好其特性,借助于毛笔的笔法笔意,点横竖撇捺一样会写出碑帖里起笔、运笔和落笔的味道,笔锋也会在一笔一划中含而不露地显现出来。
回想起来,当年还有一件事对促使我在短时间内写好钢笔字起到了看不见的作用。1985年我花了整整半年时间从出土曾侯乙编钟原件上将2828个铭文精心临写下来,这些铭文是我国最早的乐理学著作,198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名为《曾侯乙墓编钟铭文摹本》。有专家推测,铭文像是用锥笔在模范上刻画而成,可谓是硬笔书法始祖之一。临写编钟铭文看起来单调无味,但我却感受到一种震撼,在两千多年前,荆楚先祖就在编钟上刻画出这么优美的篆字;同时更感到一种荣幸,由我独自一人来完成临写编钟铭文这项伟大的任务。我有幸亲手去触摸铭文的一根根线条,体验到篆字别致的造型,铭文清新秀丽,篆引修长,线条流畅,笔道圆润,柔韧俊力,零距离地感悟到古人字体结构的气韵,并沉浸其中,受其影响。我的书法,特别是硬笔书法无形之中浸润了编钟铭文的灵气,才有今日的气息。也许这是当年钢笔字获特等奖一个潜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无人知晓,连我自己都忽略了。想起来,那次获奖还得益于古人通过编钟铭文隔世传艺,真得好好谢谢荆楚先祖。
钢笔,我也常用其创作书法作品,曾有一幅钢笔书法作品由《书法报》在网上拍卖出当时硬笔书法最高价1500元,后用于资助山区辍学儿童重返校园,款虽少,但是一点心意,是笔写出的情意。钢笔字也写进了我的生活,“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清人李文甫少时随师而游对出的这副联所描绘的画面情趣,我喜欢,便用钢笔写成一副迷你对联,压在书桌玻璃下,不时看一眼,猜想师生二人对联时的情景;没想到钢笔写的这副联引起了时为男友现为丈夫的兴趣,并收到了其谈论这副联和字的信,内容摘要:字恰好表现了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好话听起来顺耳,虽有恭维之嫌,但对字和联的分析在理。这副钢笔对联为彼此的了解提供了一个契机,对其认同表示双方欣赏视角的一致。钢笔手书的清人对联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二人欣赏诗文书法的角度和程度,更联接了两人的兴趣点,似乎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我们开玩笑说:这副迷你对联,迷住了你我。这副钢笔联真的是对出了我们的品味,联接着我们的生活。
钢笔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还不时用钢笔写信。女儿白渺在京读书已7年,农历十月女儿生日时,除了电话和视频聊聊,我们会事先用钢笔或毛笔写一封长信寄到北京,如果来不及,就将信拍成照片,用E-Mail或微信发过去,至少让她在生日当天读到生日贺信,就像在身边跟她说话。用笔给女儿写信更习惯,因为亲切畅快,当面不好说的话可以在信里尽情尽兴地表述;信是可以随时拿出来读的,像父母在耳边唠叨,并让其感受鱼雁传书之趣,特别是读信时的那份愉悦。有趣的是,我们夫妇在寒暑假过生,女儿会回家相伴,还自制贺卡、手书贺信,别有一番情趣。去年,白渺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交换到台湾学习,信和明信片里,熟悉的繁体字描述出台湾岛上别样的生活、学习和风土人情,吸引我们飞过海峡,从武汉到台北,真是:梅岭踏雪,桃园掬香。
笔,记下的是人和事,传出的是情,因为,笔,是有情的。
硬笔临 《兰亭序》
硬笔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硬笔书 苏轼《念奴娇·中秋》
硬笔书 苏轼《卜算子》
硬笔书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滩》
硬笔书 林纾《记九溪十八涧》
硬笔书 辛弃疾苏轼诗词
硬笔书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硬笔书 苏轼《沉香山子赋》
硬笔书 欧阳修《醉翁亭记》
硬笔书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毛笔书 储光羲《咏山泉》
毛笔书 周邦彦《兰陵王·柳》
毛笔书 初心如莲
毛笔书 屈原《九歌·国殇》
毛笔书 秀本色
毛笔书 沙存白雪仍含冻 山悬红梅已放春
毛笔临 《玉鼻骍》
毛笔书 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