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6-25

软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南学分国际化

陈 武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重庆 400715)

0 引言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快速发展,教育对外开放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是跨学科、跨专业,以工为主,融工、管为一体的具有鲜明国际特色的综合性学院。自2014 年以来,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西澳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合作创办了软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 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西南大学于2002 年获批软件工程专业,2003 年招收第一届软件工程本科生,2005 年获批重庆市示范性软件学院,同年与迪肯大学共同设立“2+2”学分互认项目,2012年设立“IT 国际精英班”,2013 年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教育部批准编号:MOE50AU2A20131450N),是我国中西部首个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8年,该项目一次性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办学评估。由于国内没有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关经验可供借鉴,西南大学通过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实践工作。本文主要以西南大学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为例,先后介绍了西南大学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以及改革成效。

1 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过程

软件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工作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带领教师团队,结合该专业实际情况,引进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层面、实质性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该专业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方面取得了实效。

1.1 建立“2+2”学分互认培养模式

2004 年12 月,西南大学与迪肯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协议,建立了具有特色的“2+2”培养模式,按照与迪肯大学等国外院校接轨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在完成两年学业,满足学分和英语能力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申请前往迪肯大学继续深造,迪肯大学承认其前两年在西南大学获得的相关课程学分,最终学生可分别获得西南大学和迪肯大学的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

“2+2”学分互认培养模式在软件工程专业2005-2010级学生中实施,共有杜粒、邓一航等24 位学生在两校完成了学业,分别获得了两校学士学位,多数学生在国外深造或工作。

1.2 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建设IT 国际精英班

在完成“2+2”培养模式初步探索后,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办学规模,经学校批准,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设立IT国际精英班,采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小班授课,配备学业导师,建立专门实验室。

1.3 获得教育部批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基于以上基础,西南大学与迪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2013 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于2014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120 人,2018 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业办学评估。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

2.1 国际化特色鲜明的专业定位

软件工程专业面向全球软件行业需求,创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造校地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平台,培养国际化卓越软件工程师。坚持“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外为我用”的国际化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引进国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经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1],紧跟科技创新和产业“双循环”变革需求,设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OBE 为教育理念,融合课程思政要素,突出“知识—技能—素质—人格—视野”五位一体的特色,施行中外融合协同培养、学业导师制度、灵活修读模式、个性化培养、产业实践实训等举措,构建面向产业需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国际化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2.2 明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国际化卓越软件工程师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管理国际化专业教育,分类培养互联网和云计算、手机移动应用、游戏和数字娱乐、安全软件等应用领域工程技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软件开发实践技术,包括各类软件设计、开发、实现、测试等知识和技能,软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基本能力。通过4 年培养,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扎实的领域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国际视野,了解西方主流文化,有在全球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服务商及企业信息技术部门等工作的竞争力,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顺利交流、协同工作。

2.3 国际化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采用“4+0”和“2+2/3+1”两种培养模式,前者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标准模式,对于部分自愿出国到迪肯大学研修的同学,可采用后者。

(1)“4+0”模式。标准学制4 年,部分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双语授课、中外老师联合执教的方式。按照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相关规定,本专业1/3 的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1/3 采用双语教学,1/3 采用中文教学。部分全英文教学课程由迪肯大学派教师授课,西南大学配备一名共课教师(co-teacher)。

(2)“2+2/3+1”模式。学生在西南大学学习2~3 年,在国内学习期间与“4+0”模式相同。完成相应课程并取得90学分以上,英语成绩合格且取得赴澳签证者,可赴迪肯大学学习1~2 年。西南大学与迪肯大学学分互认,是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协同度最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迪肯大学的毕业标准24 学分包括前两年国内专业课程学分(16 分)和迪肯大学学分(8 分)。换句话说,学生花2 年时间在国内最多可修完16 个学分(迪肯大学认可),后续仅需继续在迪肯大学通过约1 年时间修完8 个学分,即可达到迪肯大学毕业要求。同时,在完成迪肯大学本科学业后,可通过学分对等转换的方式,将在迪肯大学取得的学分转换成西南大学的学分,从而达到西南大学本科毕业要求。最终,学生可以同时获得迪肯大学学士学位,以及西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生在完成迪肯大学本科学业后,可在澳大利亚选读1 年期荣誉学位(Honours)或1.5 年期硕士学位(Master)。完成该阶段学业后,学生可直接申请欧美、澳大利亚等外国名校的博士研究生深造。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极大优化人才培养时间,还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

国际化的培养模式需要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支撑。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OBE 教育理念为导向,引进迪肯大学软件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参考IEEE Computer Society 与ACM 联合制定的SWEBOK(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2]软件工程知识体系,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完善,形成了由国际化教学方式、数学—计算—工程三大基础、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热点领域分类培养应用能力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Fig.1 International course system in software engineering图1 软件工程国际化课程体系

2.4 国际化师资队伍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2.4.1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建立了优秀人才招聘机制和行业教师聘任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同时,借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势,迪肯大学每年至少选派6 名外籍教师来华授课。目前,学院已具备结构良好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如图2 所示。

Fig.2 Faculty structur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图2 软件工程专业师资结构

2.4.2 建立中外教师共课制度,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基于助教制度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选派教师赴海外著名高校研修,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教师互访长效机制,实行专业核心课程中外教师共课制度。

中外教师共课制度是西南大学国际化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目前该项目中有6 门课程实行共课教师制度,由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外方教师授课24 学时,中方教师讲授其余理论学时以及实验课程,双方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方案,共同设计考核过程及试卷等。为进一步提升中方教师的国际视野以及教学水平,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管理经验,西南大学每年选派1 名共课教师赴迪肯大学进行为期6 周的教学访问。共课教师制度有力地提升了中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并使学生能更好地获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2.4.3 构建多层级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标准化课程建设

由西南大学和迪肯大学组建的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管理委员会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决策机构,负责教学等事务的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成立“专业系科—课程团队—专任教师”三级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开展课程标准化建设,如图3 所示。

Fig.3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图3 教学管理体系

2.5 基于OBE 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从师资教研教改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监督、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学生学风督导4 个方面构建了质量保障体系[3-5],见图4。

Fig.4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based on OBE图4 基于OBE 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6 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

对学生实行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管理措施,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1)成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将出国研修学生党员纳入支部统一管理;建立思政辅导员加班主任制度,对学生进行双重管理。

(2)实行学业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对其学业进行规划,对日常学习进行指导。

(3)实行学生科研助理选拔制度(三进),即学生进教师科研实验室、进教师科研团队、进教师科研项目,部分科研项目由西南大学与迪肯大学双方教师共同申请获得。

(4)由迪肯大学与西南大学共同资助,每年选派10 位学生赴迪肯大学参加为期2 周的游学活动。

(5)西南大学每年接受10 位迪肯大学大三学生访问,由中外教师合作指导,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和项目设计活动。

2.7 国际化人才培养向高层次推进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经过1 个周期的建设,各方面办学条件已日臻成熟。国际化合作需提质增效,中外双方逐步将合作范围扩大,人才培养向高层次推进,主要有以下举措:

(1)中外双方每年轮流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双方教师科研合作提供交流平台。

(2)成立西南大学&迪肯大学中外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双方教师联合申请科研项目。

(3)依托中外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3 改革成效

西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自建立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次,重庆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 次,重庆市级教学团队1 个,教育部、重庆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 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3 门,校级课程思政立项3 项,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建立了中外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1 个,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学生出国率超过40%,出国学生国外升学率超过90%,其中95%的毕业生继续攻读荣誉学位以及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学生主要就职于国内高校以及字节跳动、360、中软国际、京东等国内大型IT 企业。中外合作办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目前,西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已经形成注重国际化、工程化和个性化的鲜明特色和良好的办学基础,为软件产业、软件服务外包等领域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人才,成为当地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IT 人才培养基地。

4 结语

经过近20 年的实践,西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探索了一条充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载体,结合国内新工科建设这一新的教学背景,推出了“中外教师共课制度”“学业导师制度”“中外学生联合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国际化教学新举措,给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软件工程相关专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对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西南学分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潮”就这么说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Country Driving
学分美食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