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地区中西融合的传统建筑

2021-06-24唐秋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0期

唐秋桂

摘 要:在闽南地区,除了红砖大厝和五脚距以外还有另一种传统建筑—番仔楼。番仔楼见证了闽南人出外经商的历史,见证了闽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文章从番仔楼的建筑形式入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体会它的中西融合之美。

关键词:闽南地区;番仔楼;建筑形式;中西融合

“番仔”是旧时候閩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番仔楼”则是闽南一带对带有南洋特色洋楼的称呼,也称“楼仔厝”。闽南地区现存的番仔楼大多是在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所建。

闽南多山少平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国弱民穷。番仔楼的由来是从清朝时期开始,闽南一带很多商人为生活所迫漂洋过海前往南洋谋生,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后在老家建大宅,直接从南洋运来建筑材料,建起样式与闽南传统红砖大厝不同、带有南洋特色的洋楼。

1 番仔楼的建筑样式和装饰特点

番仔楼融合了欧洲住宅与热带建筑特色常见的“殖民地外廊样式”和闽南传统红砖大厝风格,是体现中西融合的古建筑。

番仔楼的平面布局根据与传统大厝的融合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大厝局部楼化,指的是保留传统大厝的院落格局,只是在最后一进进行局部楼化;第二种是传统大厝整体楼化,指的是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传统大厝的五开间两进一天井,只是增加外廊和整体楼化;第三种是独立式番仔楼,指的是只保留传统建筑中的一进,增加外廊,形成单独楼化。番仔楼建筑内部大多还是采用传统大厝的木结构营造技艺,是表为洋里犹中的中西融合建筑。

番仔楼的装饰集中在正立面,主要在立面山花、女儿墙(塑有造型的栏板)、外廊和门窗上,大多是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进行混搭。番仔楼的正立面常为台基上设支柱过梁组成外廊,顶部是山花和压檐女儿墙。山花的造型常见的有尖形山花和圆拱形山花,装饰方式主要为浅浮雕灰塑,也有使用红砖简单地堆砌出一些造型。山花的中心图案常为几何图案,以圆形或镂空圆形(南洋式孔洞)较为常见,周围的装饰图案有蝙蝠、太阳、天使、花草、狮子、老鹰、地球、时钟等,装饰中常将姓氏堂号、楼名和建设年代体现在山花下方(建筑的上额)的匾额处。山头(山花顶部)位置也经常用狮子、马、鸟等走兽泥塑作为装饰。山花两侧常设有对柱用来分割图案,柱头也常有形状(常见的为灯形或葫芦形)上的装饰点缀。山花是番仔楼借鉴南洋建筑风格而出现的,是整座建筑装饰最为集中的部分,类似于闽南传统红砖大厝燕尾脊装饰的重要性。

番仔楼的檐口做法常见的有线脚型和挑檐型。线脚型即采用叠涩多层线脚的方法,基本为下小上大、层层递加。根据使用材料可分为水泥叠涩线脚和砖叠涩线脚。水泥叠涩线脚常见的为简单的矩形线脚叠加,较为考究的会出现点状(如矩形图案、尖角图案、花草图案等)或浅浮雕灰塑泥塑的排列装饰。挑檐型指的是番仔楼的檐口挑出较为明显,有一定深度,有利于排水和加强立体感。

番仔楼的外廊常采用拱券式,一般为红砖砌筑,垒砌柱墩,从柱头起拱,红砖面抹灰做好层层线脚,随着开间的跨度大小呈现弧度变化,一般为缓弧状或圆弧状。另一种外廊开口样式受传统建筑影响会出现传统的卷棚顶或直梁式,材料不受局限,有石砌、砖木砌和水泥浇筑。

外廊根据单独一面的立面样式可分为四类:第一种是一字式,整条外廊平直,平面上呈现“一”字形,列柱垂直支撑屋面,或出现连拱装饰,如漳州市台商投资区曾氏番仔楼和芗城区新行街5号番仔楼;第二种是“凸”字式,外廊中间凸起,突出强调入口的空间和山花装饰,如漳州市台商投资区天一总局和芗城区东坂后番仔楼;第三种是“凹”字式,外廊中间凹入,如漳州市龙海区东泗乡卓港村番仔楼;第四种是局部式,只在正立面中间位置构建局部的外廊,如漳州市芗城区的东坂后礼拜堂和文川里“石眼科”。

外廊根据平面位置设置又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一”形单面,只在建筑的一侧构建外廊(通常为建筑的正面位置);第二种是“二”形双面,在建筑的前后两侧或左右两侧构建外廊;第三种是“凵”形三面,只有一侧没有构建外廊,其余三侧均有外廊设置;第四种是“口”形四面,形成四面回廊围绕主楼。

番仔楼的门有传统样式和西洋样式两种。传统样式与传统红砖大厝一样,门框用条石围成,有门褴、门框、门楣和匾额。西洋样式有拱形门和矩形门两种,拱形门多为砖砌或石质拱门,门楣处常有灰塑装饰;矩形门是现代风格所采用的,为木质门扇或镶嵌玻璃。

番仔楼的窗户也有传统样式和西洋样式两种。传统样式的窗框和传统红砖大厝一样采用条石围成,内为木质玻璃窗、木百叶窗或木板窗,在石质窗框上无窗楣或有帽子形、三角形、弧线形的窗楣,比较考究的会在窗楣中间空白处进行灰塑雕刻装饰。西洋样式的窗户一般为长方形,砖砌的窗户突出于墙外,水泥外敷红砖进行造型,多以线脚常见,窗楣处有形式多样的窗花装饰。

番仔楼的墙体由于采用的技术和材料不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照闽南传统红砖大厝的营造技艺,使用砖石木材料,立面多为红砖立面;第二类是在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开始运用后,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立面多为水泥立面。当然也有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刚开始运用时造价昂贵,仅使用在外廊梁板上,其他部分仍然使用砖木石材料,这种两类墙体同时出现的情况。

番仔楼的一些建筑材料体现了浓浓的南洋味道,如栏杆、地砖、墙面贴砖、玻璃等。番仔楼的栏杆常见的有瓷质栏杆、水泥栏杆和铁艺栏杆。瓷质栏杆一般是釉面陶瓷制品,有琉璃宝瓶栏杆和琉璃花砖栏杆,色彩鲜艳,以墨绿色、褐色、暗红色、白色为主。水泥栏杆因为原材料可塑性强,形式多样,有宝瓶状、竖柱状、连拱廊状等。铁艺栏杆是将铁弯曲铸打成图案进行装饰,一般是以简单的几何图形连续重复较为常见。番仔楼的地砖、墙面贴砖和玻璃很多都是直接从南洋运输而来,用色大胆、色彩鲜艳,保存至今仍历久弥新、色彩不减。南洋地砖长20厘米见方,白色为底,地砖上绘制花卉或几何图案。墙面贴砖主要有素面、手绘、浮雕等种类,常见的图案有几何图案、花草图案、动物、人物、风景等。

2 以漳州市芗城区新行街5号番仔楼为例

漳州市芗城区新行街5号有一座番仔楼(图1),是1991年由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时候的新行街东接浦头街,直通浦头港和盐渔市,曾是漳州城最繁荣的商业贸易集聚地,很多成功商贾和名流都在此购地建宅。20世纪20年代,从南洋苏门答腊回乡的华侨陈顺筹斥巨资在新行街5号建了这座番仔楼。

该建筑为庭院式大厝,用围墙围成院落,由主楼和庭院组成,占地面积约为650平方米。主楼为三层中西融合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550平方米。外廊“一”形单面,仅在南面设“一”字形外廊。正立面立6支多立克柱式的前檐柱,柱子为红砖砌成外敷水泥进行装饰,柱头有简单的灰塑装饰。柱子间以拱券相连接,中间为缓弧状拱券,左右两侧为圆弧状拱券。二层三层柱间有宝瓶状水泥栏杆。三楼顶部山花为尖形山花,中间为镂空圆形(南洋式孔洞),周围是向日葵和卷草纹的浅浮雕灰塑,顶部用茛草束的立体灰塑做出尖形山头,柱头采用葫芦形装饰。三楼不像一楼和二楼为中间部分过道左右两侧房间的样式,而是缩为一开间,仿希臘式,开间左右与二楼的坡屋顶相连接。这个开间的屋顶为“人”字形,山花为三角形山花,中间为镂空圆形,周围是缠枝纹的浅浮雕灰塑。主楼内部采用传统木结构搭建技术,楼板及屋顶为传统桁架,东侧设有木质楼梯,地砖为从南洋运输而来的花砖。主楼四面均有开窗,窗楣装饰为帽子形。

据《中共漳州党史》记载,这座番仔楼曾一度作为中共漳州工委机关秘密办公场所,为地下党组织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并成功策划了多次地下活动。

3 以漳州市芗城区文川里“石眼科”为例

“石眼科”番仔楼(图2)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新桥街道文川里125号,始建于民国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留日眼科医生石维岩购得用作眼科诊所和住宅,因而俗称“石眼科”。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10平方米,是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两层楼的中西融合风格建筑。屋顶为“人”字形双坡板瓦,侧面山墙为三角形,中间开圆花窗,花朵为镂空状,周围是倒垂缠枝纹的浅浮雕灰塑装饰。外廊设置为局部式,只在正立面中间位置构建局部的外廊,为拱券式平顶门亭,拱券上有扎束缠枝的浅浮雕灰塑装饰,平顶上是二楼露天小阳台。二楼阳台处和顶楼屋顶处采用连拱廊状装饰的水泥护栏,阳台两支柱头做陀螺形装饰。檐口做法为简单矩形线脚叠加的线脚型。窗户采用西洋样式,为长方形,窗户突出于墙外,用水泥进行造型。一楼窗户为巴洛克式,窗楣装饰犹如一对翅膀;二楼窗户为希腊式,窗楣装饰是简单的三角形图案。建筑内部是传统的闽南木构做法,与外部所表现出来的南洋风格截然不同。

4 番仔楼的中西融合之美

番仔楼和闽南传统红砖大厝一样可以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但只在台基上有所类似,屋顶和屋身与传统大厝有很大的不同。区别主要体现在外部的洋化和内部的楼化。外部的洋化指的是番仔楼增加了外廊,并且在外立面采用了大量具有西方特色的装饰。内部的楼化指的是番仔楼的内部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单层,向多层转变,多为二层楼或三层楼,这也是番仔楼另一个称呼“楼仔厝”的由来。番仔楼的外廊设置和多层空间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生活空间模式。

当然番仔楼在一些方面也是与闽南传统红砖大厝是相同的,比如采用砖石木材料建造的番仔楼其内部也是用传统木结构搭建技术在檩条上铺设椽子用以撑托屋顶,不过这里的屋顶是番仔楼的平屋顶而不是传统红砖大厝的坡屋顶。屋顶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字形板瓦盖顶。外廊内部房屋的正面上的装饰类似于传统红砖大厝“镜面墙”的做法,在裙堵、门框、台阶和廊柱方面也会运用与传统红砖大厝相似的石材装饰。漏窗的做法也大多传承自闽南传统红砖大厝,以琉璃窗、竹节窗、砖砌窗较为常见。

番仔楼从平面布局和位置选择上其实并没有脱离传统建筑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平面布局是一座建筑的根基,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讲究整齐对称,有明显的中轴线,以宽敞明亮的厅堂作为整座建筑的核心,在中轴线两侧再规整分布次要房间,这也是体现了中国中庸和谐、尊祖敬神、重伦守礼、等级秩序的传统意识。在选择建设房屋的位置上都十分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会综合考虑地形、风向、水文和地质等因素,讲究“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

综合而言,从平面布局和位置选择以及大部分的建筑材料上来说,番仔楼和闽南传统红砖大厝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它西洋风格的外立面和二至三层的楼高,也就是外部的洋化和内部的楼化让我们觉得它与传统建筑又截然不同,这也是它的中西融合之美所在。

闽南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其建筑风格受中原传统建筑文化影响,同时也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建筑特色。番仔楼作为承载当地华侨的特别存在,是百年前闽南人漂洋过海、拼搏奋斗的活生生的固态史书,几乎遍布闽南地区的各个村落,是外来建筑文化和闽南传统红砖大厝拼贴融合的产物。其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闽南侨乡在近代社会的生活变迁和对多元文化的吸纳认同,为研究闽南一带近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提供了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