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

2021-06-24高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0期

高杰

摘 要:文物是民族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见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信息,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数量众多的优秀历史文物。文物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伤害,保护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文章针对文物的赋存环境及预防性保护问题开展浅要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地提升文物预防保护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文物资源;不可再生;赋存环境;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其本身更加珍贵,只有实施好文物的保护措施,增强文物保护预防管理,才能有效抑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恶劣影响。只有分析并管理好文物在全暴露、半暴露自然环境及人工营造环境中的预防保护,才能更好地开展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避免文物遭受侵蚀和损害,达到长期保护文物的目的。

1 文物赋予环境及影响

1.1 全暴露的文物赋予环境及其影响

文物同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适宜稳定的环境条件可以很好地保持文物的外貌,有效地保护文物,也有利于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全暴露的文物赋予环境,是指文物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并强烈遭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暴露于大气环境中的大型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地下掩埋遗址和文物以及水下遗址和文物等。

暴露于大气环境中的文物和遗址,会根据地域分布受到不同湿度、温度和空气的影响,产生霉菌、腐烂滋生病害。干旱、风化和降雨洪涝都会侵蚀遗址文物的外表风貌,造成风蚀窝、风洞以及流水冲沟现象,会严重破坏遗址和文物。在遗址文物暴露的过程中,大气中的降尘以及其他污染颗粒会黏附在文物遗址的表面,不仅难以清除,也会造成腐蚀磨损和微生物侵蚀,加快对文物遗址的损坏。除此之外,大气环境中的不同气体和酸碱物质还会严重危害金属文物,并造成部分文物褪色、腐蚀。

掩埋于地层以下的遗址文物除了受到气候、地质和地形的影响,还受到农耕、人类活动以及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污染物和酸雨的渗入会改变土壤的酸碱性质,对地下掩埋的遗址文物会造成极强的负面影响。除了地下土质的污染影响,地下水体也会对遗址文物造成污染。地下水体遭到污染后,改变了自身水体的酸碱污染有机物的比例,也有可能导致地下水体水位升高,加大文物的侵蚀范围。地下水体降低后会造成地表坍塌,会给遗址文物带来强大冲击力,也会极强地损坏地下的遗址、文物。

水下的遗址和文物大多数是海洋沉船和其承载的文物,受到海洋环境、海水以及生物、化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低温的环境温度下,海洋沉船及其承载文物的腐蚀程度会大幅度减缓,可以达到水下环境与船体及文物的有机平衡状态。文物与水体环境相融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滋养水下生物群体,构成水下文物的生态圈,成为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海洋生物的分泌物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坏影响。如果水下的温度较高,就能够直接加快文物的腐蚀程度,加快船体和文物的损坏。海水的水体和泥沙会冲刷船体和文物,损坏文物的表面,一定程度的泥沙掩埋才能够减缓水体泥沙的侵蚀程度。如果水下遗址和文物完全暴露在水流活动频繁的海域内,文物一定会极快地被水体和泥沙侵蚀,快速地腐坏、破损。水下环境错综复杂,使水体结构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水中富含的电解质和铁质元素会对陶瓷釉面文物、木质文物以及其他有机质文物造成腐蚀侵害,加剧对水下文物的破坏。

1.2 半暴露的文物赋予环境及其影响

半暴露的文物赋予环境,包括发掘的洞窟文物和遗址以及博物馆展示的遗址、文物等。这种环境中的文物损坏主要是由于洞窟或是遗址的局部空间环境不稳定导致的。

遗址文物局部空间的环境温度变化,会造成热胀冷缩现象的出现,昼夜温差和湿度交替会造成文物表面起皮,甚至导致文物内里开裂和质地变脆的情况。较高温度的局部环境,也会使纸张文物迅速老化、金属文物加快腐蚀以及纤维文物分解。在合适的环境条件内,温度越低,文物的保护程度就越好。在博物馆中的文物环境温度与观赏区人体温度是不同的,所以在大多数博物馆文物展览中,会采取分区温度调控,以达到保护文物和适应观赏的目的。

半暴露的文物赋予环境中,文物的侵蚀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大氣污染物带来。光照和大气污染物的双重作用使文物受到严重的腐蚀和侵害。大气中各类的自然气体堆积起来,在时间的作用下对半暴露文物遗址的侵害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光照污染和气体污染两种侵蚀源头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

1.3 人工营造的文物环境及其影响

人工营造的文物环境可以理解为人为控制的文物保护环境,它包括博物馆中的陈列馆藏文物、库藏文物和收藏文物等。将文物安置在人工调节后的稳定环境中,能够直接将外界环境与文物隔绝,通过人为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过滤有害物质和不良光照,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文物,有效阻止文物侵蚀、损害现象的发生。

人工营造的文物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文物移动或是不能人为控制的自然灾害中。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博物馆举办流动展览已经习以为常,虽然流动展示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和文物的利用效率,但是频繁移动文物导致展览环境的改变,使文物产生损害的概率在变换中增强。还有部分博物馆忽略了文物环境的温度变化,没有仔细调控文物的温控环境,在文物展览中分区、分层不明确,加剧了大气温差对文物的损坏侵蚀。自然灾害的发生超出了人力控制的范围,通常会导致大型文物遗址的大规模损坏或消失,具有极强的破坏功能。

1.4 不同文物赋予环境中的相互转换

在实际的文物发掘和转移工作中,依照考古挖掘、博物馆组建以及文物修护展示等环节需求的不同,文物赋予环境会实时产生变化,存在着自然条件内相互转化的可能,在文物赋予环境转变的过程中,文物本身的自然状态也在随时发生变化。

现阶段遗址文物的主要保存方式是遗址博物馆的建造,这样的保护方式杜绝了遗址文物遭受风化、光照、水侵蚀的可能,但遗址文物出土后和博物馆环境相适应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期间一旦出现衔接不顺利,就可能直接导致文物损坏甚至残缺消失。因为遗址文物的迁移过程意味着文物需要从全暴露、半暴露赋予环境中转向人工营造的文物环境中,水、土、大气环境的不同导致文物周边环境的不稳定,文物原有的周边空气温湿度和气压等条件都会发生改变,会对文物的表面甚至内里质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物理、化学影响,直接加剧文物的损坏程度。由于这种现象的产生,仅仅依靠现今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保护已经无法充分解决好遗址文物的环境变化问题,文物的移存保护必须重视不同文物赋予环境的相互转换,处理好文物和周边环境的互通转变。

半暴露的文物赋予环境与人工营造环境保护的文物可以通过回填的方式保护在全暴露式环境中。临时回填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防止和阻碍文物侵蚀、损害现象的发生,减少博物馆建设施工期间对文物、遗址的负面影响,也有助于文物环境状态的保持和平衡。大部分的可移动文物是可以完全放置在人工营造环境中的,其可以很好地延缓文物的老化损伤程度,高效地保护文物的自身文化价值。

现阶段的遗址博物馆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弊端,比如轻视忽略环境建设、重视建筑设计和陈列设计、轻视文物分区设计等,这些问题都在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中频频出现,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不同文物赋予环境中的相互转换问题。库房和展柜是人工营造的主要文物环境,不仅调控着文物周边的环境,还能起到防潮作用。由于人工营造的文物环境具有密闭性,因此一定要做好文物的定时清理、防霉、除湿、防潮等检查工作,减小微环境空间的变化,减少外力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稳定好文物环境的微控制,以达到更好保护文物的目的。除此之外,博物馆游客区的环境温度调控以及风险监测评估也是展馆建设要加强考虑的重点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并设计好文物赋予环境,才能在保护文物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开展文化传播活动。

2 不同文物赋予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

2.1 全暴露赋予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

不同文物赋予环境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预防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完全不同。要想达成全暴露賦予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就需做好文物区域调查和预防监测工作。

全暴露赋予环境下的文物环境区域、掩埋方位以及损伤程度等方面的清晰调查,能够为后续预防监测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预防监测是通过科学的检测系统,判定文物环境的标准情况和环境改善进度,将文物赋予环境数据化,高效地开展文物环境控制和保护工作。

2.2 半暴露赋予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

开展半暴露赋予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需要加大对博物馆展馆外部大环境的定期监控力度。博物馆的定期监管可以使用环境传感器获取监控参数,针对博物馆大环境的空气温度、湿度开展精准化管理。实时监控文物陈列展览环境,是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半暴露赋予环境下的文物定期监控力度的加强,有助于改善中央空调系统控温、人流以及大气环境等因素对文物的不良影响,有效避免文物产生不必要的损伤老化,降低破坏文物的潜在风险。

2.3 人工营造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

关于人工营造环境下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实施,不仅需要做好文物环境的实时监测控制,也要注意到库房展柜的安全保密性质。对文物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控制时,要处理好文物微环境的调控,控制文物光照度和展出时间,并且关注文物展示环境的密封性,做好防潮、防霉及恒温操作。

展柜材料的安全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库房展柜的通风过滤效率决定着文物周边的大气环境,一定要实施重点的预防和保护。除此之外,针对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文物应采取迁移为主的保护措施。如果文物不能够实施迁移保护,就需要做好抗灾的基础设计,构建好建筑场地的整体抗灾能力,做好结构材料的抗灾建设,使其适用于文物建筑,也适用于文物展提和库房的建造,可以更好地开展珍贵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2.4 实施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方法

文物预防保护工作的开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延伸文物和遗址的文化信息及历史价值。文物保护观念的逐渐深化也为文物的预防保护工作带来了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面对多样复杂的文物遗址和文物赋予环境,必须秉承科学的方法和原理,才能保证文物预防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要做好文物的抢救修复工作。修复是保护早期文物的主要手段,文物修护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地展现文物本质,保存文物的真实性,并尽可能地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的状态,充分考量文物自身特性、赋予环境及历史环境等多重方面,实施保护而不是替换文物的损伤老化部分。

其次,要注重文物的规划保护。保护不同于修复,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并认知文物,将文物的地域历史环境风貌作为了解文物的基础,以文物、遗址本身作为保护的中心对象,开展基础设施完善、定期文物护理和管理工作。并且协调好中心文物与环境间的管理,将文物与其周边的环境建设统一化,开展文物保护、科研和观光一体式的文物保护规划。

最后,还需要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将文物损害的风险概率降到最低,加强文物赋予环境的保护调整工作力度。精细预防性工作的实施能够长效地保持文物存在于恒定的、适宜的环境中,防止遗址、文物老化现象的产生,抑制文物损伤的继续,最终达成长期保护文物的目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周边赋予环境,通过分析遗址文物的不同赋予环境特点及其对文物产生的因素影响,可以很好地解决不同赋予环境转变过程中文物的预防保护问题,平衡好文物的所处环境,更好地传承和延伸文物的珍贵历史价值。相信通过针对性文物保护措施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加强遗址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健全文物赋予环境和保护工作的数据信息体系,深入发掘文物自身与赋予环境间的要素影响规律,有利于多元复杂的遗址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高效地提升我国遗址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