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观经变中栏杆的时代印记及艺术痕迹
2021-06-24刘小雨
刘小雨
摘 要:石窟寺中的栏杆等古建筑与实物有异同。通过对大足石刻观经变中的栏杆细部构件特征的研究,与雕刻同时期的栏杆特征加以对比分析,得出观经变中的栏杆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其基本特征与雕刻同时期栏杆特征一致,由于受造像主题影响,栏杆的一些细部特征存在艺术加工痕迹。
关键词:栏杆;特征;时代印记;艺术痕迹;大足石刻
0 引言
石窟寺中典型的古建筑物,可作为断代的证据之一,也可作为图像源流依据。主要开凿于唐五代两宋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简称为“观经变”)龛窟中,雕刻有大量的古建筑,其基本特征是对实例少存的唐宋时期建筑特征的重要补充。然而石刻中的建筑物可能因造像主题、艺术效果呈现等因素,不可能与实际建筑物完全一致。
观经变主要根据《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雕刻而成,其内容有“西方三圣”“三品九生”“十六观法”“未生缘故事”等,表现佛教西方极乐净土盛况。①前人已对大足石刻晚唐北山245号龛观经变②、南宋宝顶18号龛观经变③进行了图像记述与源流解读,对245号龛观经变中建筑也做了结构研究④,但未对两龛观经变中的部分建筑细部特征进行深入对比研究。本文拟从两龛中勾欄特征出发,比较石刻中栏杆与同时期栏杆特征的异同点,以反映石刻艺术对实物栏杆的处理方式。
1 大足石刻观经变中的栏杆特征
1.1 栏杆简介
勾栏,即通常说的栏杆,古代亦称“阑干”“勾阑”“钩阑”“栏楯”。栏杆是空间维护之物,常处于楼、台、亭、阁、廊、梯或其他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边沿上。主要作用是栏隔围护,其次是美化建筑起点缀装饰作用,还可用作建筑物正名分、辨贵贱、划分等级制度的作用。栏杆按形式分为望柱栏杆、寻杖栏杆、柱墩栏杆、坐凳栏杆、栏板栏杆、花栏杆等。制作栏杆的材料常见有木、石、砖、琉璃、竹、铁等。
1.2 北山石刻第245号龛观经变中的栏杆特征
北山石刻第245号龛中雕刻的台、亭、廊、阁、楼中均见有栏杆。栏杆细部构件包括望柱、寻杖、直斗、蜀柱、盆唇、华版、地栿等。⑤栏杆类型类似斗子蜀柱式栏杆。
其基本结构如下:望柱安在栏杆起、止两端,无望柱头。栏杆中部由蜀柱和华版分段。望柱用寻杖、盆唇、地栿作横向连接构件。寻杖至转角处为合角造,即寻杖直接入望柱不出头。寻杖与盆唇间中缝用直斗承托,盆唇与地栿间中缝则用蜀柱支承。
各栏杆呈现的不同点:一是在直斗两侧,或透空无装饰,或装饰有对角菱形纹饰、金钱纹饰、花卉饰物;二是在蜀柱两侧,或安横向枋成卧棂窗式华版,或装饰有对角菱形纹饰华版,或装饰有斜十字交叉纹饰华版(图1)。如在龛正壁上部的中心楼阁二层雕刻的栏杆,其特征为直斗间装饰对角菱形纹饰,蜀柱间为卧棂窗式华版(图1-e)。
1.3 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观经变中的栏杆特征
该龛上下部各有一组栏杆,栏杆细部构件包括望柱、盆唇、华版、地栿等。
上部栏杆:共7个望柱,每个望柱头上雕刻有一朵四重花瓣的莲花,莲花上站立一位手执乐器的圆雕乐童,莲花下部由雕刻于望柱上的一道光毫托住。无寻杖,无蜀柱。望柱由盆唇、地栿横向构件相连。望柱间的华版上雕刻有四瓣花纹图案(或称为毬路纹、连钱纹①),望柱底部因其他造像遮掩不可见。
下部栏杆:共8个望柱,中间两个望柱头上雕刻有四重花瓣的莲花,莲花上置有一颗放出光焰的宝珠。其余望柱头上雕刻有形似二级塔体之物。望柱由盆唇、地栿横向构件相连。望柱间的华版,有蜀柱相隔。盆唇上一些部位间或刻有童子,其坐在盆唇上,脚靠于蜀柱。位于右起第一、二望柱,第二、三望柱,第六、七望柱,第七、八望柱,之间的四组华版上各刻有一棵菩提树,位于中间的两组华版上刻有清嘉庆时铭文。望柱直接立于台基上,无柱下石。盆唇、地栿上下边缘各刻有三道横纹,与望柱和蜀柱左右侧三道竖纹相连,形成三组线框。
2 栏杆特征所体现的时代印记及艺术痕迹
栏杆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栏杆基本特征与雕刻同时期栏杆特征一致。观经变中的栏杆等基本信息源于佛教经文中的“宫、殿、楼、阁……七重栏楯……”简短记述,但未描述楼阁、栏楯的具体细节,因此开凿者很可能根据开凿时代的实物建筑等进行具体凿刻。其理由如下: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中述及石栏杆有两种—重台钩阑和单钩阑。单钩阑望柱由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组成。望柱间的钩阑细部构件从上至下依次为寻杖、云栱、瘿项(撮项)、盆唇、华版、蜀柱、地栿、螭子石等。重台钩阑与单钩阑不同点在于有大小华版两层,被束腰相隔。龛窟中望柱、寻杖、直斗、蜀柱、盆唇、华版、地栿等栏杆基本细部构件皆有呈现。两处龛窟中栏杆皆为单钩栏式样,是同时期普遍采取的钩栏式样。北山石刻第245号龛中的栏杆制式接近斗子蜀柱式栏杆,这与开凿期晚唐同期的栏杆式样基本一致。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中的栏杆形制类似于栏板式栏杆,虽不是南宋时期的主流式样,但也是同期栏杆形制的一类。
受造像主题影响,栏杆的一些细部特征存在艺术加工痕迹。在凿刻过程中采取了简化、替换等创作手法,栏杆的装饰纹饰选取了俗雅与共的毬路纹饰。北山石刻第245号龛中的栏杆与晚唐同期栏杆①相比并不华丽。龛中的栏杆中无云栱,不分瘿项(撮项),仅用直斗支撑寻杖。华版部分多见卧棂,纹饰较简单。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中的栏杆,缺少寻杖等最常见的细部构件,栏杆似乎仅起到空间相隔作用。因为在雕刻龛窟中其他物件时,大足石刻工匠展现出高超的技法,所以选择雕刻简洁制式栏杆,更可能是为了表现观经变的主体内容的需要。为更加切合佛教造像主题,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中的栏杆,望柱头上雕刻莲花、乐童、宝珠等佛教元素的物品(图2),替换了同期普通望柱头上的动植物。该龛窟中华版装饰有四瓣花纹图案(或称为四瓣花式簇四毬路纹、连钱纹)。毬路纹在《营造法式》中专门列出,《蜀锦谱》等古籍中也提及,是宋辽时期织物上的基本纹样,可谓宋辽时期流行式样。这种纹饰可以让观众发现“共生图形”之高雅妙趣。当观众注意力在圆与圆相交的交点时,会出现四方连续四瓣花纹样;当观众注意力在圆环上时,会看见一个一个在簇四毬路纹组成的四方连续纹样。既强调了四瓣花的主体形象,又隐藏着毬路纹样。让人在观察纹样时不至于产生视觉疲劳的感觉,反而因图底关系转变而觉得妙趣横生。②
3 结论
大足石刻北山石刻第245号龛窟的栏杆以类似斗子蜀柱式栏杆为主(图3),栏杆主要不同特征在于直斗间的装饰纹样和华版的装饰纹样。宝顶山石刻第18号龛窟栏杆为栏板式栏杆。栏杆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栏杆基本特征与雕刻所在时期栏杆特征一致。受造像主题影响,栏杆的一些细部特征存在艺术加工痕迹。在凿刻过程中采取了简化、替换等创作手法,栏杆的装饰纹饰选取了俗雅与共的毬路纹饰。石刻中的栏杆与同时期的栏杆特征差异,启示有必要对石刻中其他古建筑细部特征进行研究,以探寻石刻中建筑物艺术加工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