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出土的明代天字一号西洋大炮
2021-06-24赵宏利
赵宏利
摘 要:2020年6月,密镇捐造天字一号西洋大炮于山海关东罗城外护城河出土,为研究明末火器铸造以及相关历史、军事防御、官员配置等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明崇祯;密镇捐造;天字一号;西洋大炮
2020年6月,山海关区水务部门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中,于山海关东罗城东南角台外护城河处发现一门古炮。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闻讯后立即与施工单位接洽,连夜将铁炮运至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保管。
1 铁炮规格
此铁炮前细后粗,通长240厘米,重约1500千克,炮体有明显范缝痕迹。炮口内径10厘米,外径25厘米,其后12.5厘米炮口外壁区间环饰凸起回形纹饰,上有高1.4厘米方锥形准星。回形纹饰后铸凸起炮箍一道。炮体中部两侧横出圆柱形炮耳,直径7厘米,各长13厘米,距炮口110厘米,两耳间炮体上下铸凸起炮箍3道。炮体后部有凸起的长方形火门,上有直径0.8厘米双引线孔,距炮口185厘米。炮体最后部铸凸起炮箍2道,最大直径处为39厘米。其后炮尾层层收敛呈覆笠状,有不规则尾珠,长9厘米,直径16.5厘米(图1)。
2 铁炮铭文
此炮由炮口至炮耳后分为4个区域,竖向阳铸汉字铭文共221字,因锈蚀较重,其中204字可辨,按官职大小记录参与督造铁炮的官员共24人,具体内容如下。
区域一:
密镇捐造天字一号 西洋大炮
总监中西二协御马监太监邓希诏
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吴阿衡
分监中西二协御马监太监 杜 勋
□□□□□月 吉旦
区域二:
户部管饷郎中王徴俊
密云兵道付使刘 镐
镇守西协搃兵吴国俊
密云管粮通判朱朝勧
密云县知县王应元
总监中军游击章斐然
总督中军参将鲁宗文
□□□参将□□□
□□□参将纪国柱
区域三:
奇兵营参将施承元
团练左尤吉□完壁
团练右尤吉田 禄
左翼营尤吉王国玺
右翼营尤吉屈大利
前锋营都司杨 芳
后劲营都司王存智
忠义营都司杜桂林
石匣营都司周□□
区域四:
督造都司守备 里 朝 米 禄 魏□□
3 铭文研究
通过对炮身铭文的研究,参考其他同类铁炮实物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3.1 “西洋炮”概述
铭文中的“西洋炮”即“红夷炮”,是明末对欧洲所用前膛长管加农炮的通称,清代避讳“夷”字,改称“红衣炮”。16世纪,明朝最早从荷兰人处了解此种火炮,因称荷兰人为“红毛夷”或“红毛蕃”,所以称之为“红夷炮”。明天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等官员先后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其获得的这类英国舰炮30门,运往山海关11门,后转至宁远,在宁远大捷中发挥重要作用。①至明崇祯年间,明政府及地方官员按其形制进行大量仿制。
红夷炮与当时明朝使用的各种将军炮、佛郎机等火炮相比较,在设计上较为先进,炮的口径与炮身和炮耳的长度、炮膛壁厚度等形成科学比例关系。炮膛加长,使火药效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炮口以下炮膛壁逐渐加厚,符合火药在炮膛内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变化,防止炸膛;通过双耳支撑,可灵活调整炮口角度,再结合对火药填充量的控制,准确调整着弹点,从而大大提高火炮的射程和命中率。明末孙元化所著的《西法神机》和焦勖著的《火攻挈要》,对红夷炮的制造做了详细阐述。此出土铁炮形制符合“红夷炮”的特征(图2)。
3.2 铁炮的铸造年代
因铁炮落年款处铭文锈损严重,仅余“月 吉旦”三字可辨,无法确定铁炮铸造具体年代。查阅文献资料和实测相关实物,已知与此炮同为“密镇捐造”且铭文近似的其他西洋炮共有4门,分别是山西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陈列的“崇祯十年闰四月”造“天字四号西洋炮”②、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陈列的“崇祯十年五月”造“天字第五号西洋炮”、河北玉田县石河村出土的“崇祯十年九月”造“五十二号西洋炮”③和曾借展到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由滦平县博物馆收藏的“崇祯十年十一月”造但序号处缺失的“□□号西洋炮”。
将这4门铁炮与本铁炮的铭文进行对比发现,主要督造官员有所变化,在天字四、五号西洋炮铭文中,增加了“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张福臻”,本炮铭文中“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吴阿衡”变更为“巡抚顺天等处都察院御史吴阿衡”,其他从属官员只略有不同,记录参与督造的大小官员共28人。说明在此期间,朝廷对镇守的主要官员进行了调整。而“五十二号西洋炮”和滦平县博物馆收藏序号缺失的“□□号西洋炮”铭文中,“吴阿衡”的职务又变回此天字一号炮中的“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吴阿衡”。“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张福臻”则被“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陈祖苞”所取代,铭文只记录参与督造的大小官员共14人,去掉了下级官员。这也表明最晚在崇祯十年的九月,其主要督造官员又再次进行了调整。此外,在这后两门铁炮的火门前炮体上,又增加了“每放一出 用药二斤 铅子四斤 合口大弹一个”4列18字铭文,明确了铁炮弹药的具体填装量。在上述5门铁炮铭文中,总监和分守太监邓希诏与杜勋,其職务始终未曾变更。
根据对其他4门西洋炮的对比分析,现可做如下推断:第一,这5门铁炮都为“密镇捐造”的西洋炮,其铸造工艺及形制基本相同,应为同一批次制造的火炮。第二,各炮铭文中参与督造的主要官员涉及3位职务有所变化,其下属官员名称职务则基本相同,故推断此5门西洋炮应为同一时期制造。第三,根据本炮年款处铭文残存笔画和字迹间隔,参考其他4门铁炮综合分析,这门铁炮也应为崇祯十年(1637)制造。因其为“天字一号”,铸造月份应早于“天字四号”的闰四月,系明崇祯十年由“密镇捐造”的第一门西洋大炮。
3.3 铭文涉及明代军事防御情况
铭文所载“密镇”,应为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密云镇,位于北京城北部,滦河平原与燕山交汇处,最北端为连接燕山内外的明长城古北口,是明代控遏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要冲之地。
明代中前期为加强长城沿线的防御,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划分为九个防御区,设重兵防守,称为“九边重镇”,委派总兵官管辖。由东向西设: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亦称太原镇)、延绥镇(亦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嘉靖末年,为进一步加强防御,又增设永平、密云、昌平、易州为镇,与蓟州总称为蓟镇,九边演化为九边十三镇。①
蓟州镇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设置12路分段防守,委参将统领。由东至西为: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太平路、喜峰路、松棚路、马兰路、墙子路、曹家路、古北路、石塘路。②又将12路分为东、中、西三协进行统辖。东协四路为: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中协四路为:太平路、喜峰路、松棚路、马兰路。西协四路为:墙子路、曹家路、古北路、石塘路。铭文中所题“中、西二协”及所附官员,均属密镇所辖军事防御体系序列。
3.4 铭文涉及主要官员
经查阅资料,铭文中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吴阿衡(1588—1638),字隆徽,裕州(今河南省方城县)人。明万历己未科(1619)进士,任山东省淄川令,后调任历城令。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明朝皇帝钦锡盔甲,并赐御制“忠”字,不久升任湖广道御史。后升为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节制宁远、山海、顺天三地巡抚。崇祯十一年(1638)秋,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分道而入,吴阿衡孤军拒敌,是年九月二十一日被杀。福王时追谥忠毅。吴阿衡死后,经友人资助,将其灵柩运回裕州,葬城南朱床西北隅。③
铭文中御马监太监邓希诏、杜勋在史料中也多有记载。《崇祯实录》卷之九载崇祯九年,“八月壬申朔,……以天寿山守备魏国徵总督宣府、昌平,京营御马太监邓良辅为分守太监,邓希诏监视中西二协,太监杜勋分守”,记录二人被委派监军的日期。
明代宦官监军,始于洪武一朝。崇祯继位之初深恶宦官乱政,曾决心摒弃宦官参与军事,后因形势所迫又重新启用宦官。当时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后金崛起于东北,而朝臣又多年陷于党争,对国家面临困境无能为力,加之崇祯帝生性多疑不信任朝臣,故委派自己亲信太监去监军。但委派诸如“御马监”的太监去监军,其不懂军事指挥,又多与地方军事将领相互掣肘,因而削弱了明军实力。
《明史》卷一百四十载,崇祯十二年(1639),帝命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嗣昌议文武诸臣失事罪,蓟镇总监邓希诏以连失70余城,与文武官员36人同被斬首。《崇祯实录》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八条载:宣府陷,叛将白广恩移总兵姜瓖书约降,监视太监杜勋郊迎三十里。《平寇志》载,李自成攻至宣,“太监杜勋、王承荫绯袍八坐出城三十里迎贼”受降。李自成攻至北京城时,“遣降贼太监杜勋缒入见帝,求禅位。帝怒,叱之下,诏亲征”。这些宦官专权腐化,不学无术,参与党争,又临阵投敌,卖主求荣,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大明朝的灭亡。
3.5 铁炮由来推论
此炮为“密镇捐造”,说明是密镇文武官员私人出资制造的。由官员私人捐资造炮,一方面说明崇祯朝廷财政枯竭,所铸火炮不敷使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军情紧急,前线将领就地捐资造炮,以为抗清之用。④上述5门铁炮铭文表明,崇祯十年“密镇捐造“的“西洋大炮”有52门以上。密镇距山海关较远,关于此炮为何出现于此,查史料方志未见明确记载,综合相关资料,试做以下推论:
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系控遏华北与东北之咽喉要冲,为明代重要军事屏障,京师门户。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建立政权后,连续对辽东明军发起进攻,明军接连败退,城池尽失。至天启、崇祯年间,山海关已成为防御清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其特殊战略位置,明王朝几乎将国家全部精力都倾注于山海关。山海关城墙高大,敌台林立,城防体系完备,易守难攻。清军不能攻入山海关,但曾8次绕过山海关从长城其他关口进兵,多次威胁京师。⑤《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六载,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率清军第三次入关,先后克12城,大小56战皆捷,俘获人口牲畜179820,纵横北京城下,遍蹂畿内。清军多次获胜,却从未站住脚跟,皆因山海关设有重兵驻守,恐断其归路,只能劫掠而去,不敢久驻关内。由此推断,面对清军的频繁入侵,为挽救大明王朝之危局,时任“总督蓟辽等处兵部右侍郎吴阿衡”责无旁贷,带领密镇官员于崇祯十年私人出资捐造西洋火炮,并将这门密镇首批捐造的“天字一号西洋大炮”,布防于拱卫山海关城东前沿直面清军的东罗城,来进一步加强京师屏障、雄关要塞山海关的防御。
4 结语
密镇捐造天字一号西洋大炮的发现,丰富了山海关出土古代火炮种类,为研究明代火炮铸造水平和工艺提供了又一实物资料,炮身所铸铭文也为研究明末历史、军事防御、官员配置等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