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探究
2021-06-24陈克宏
陈克宏
摘 要:基于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对美术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认识到现有的矛盾以及问题,从而通过美术教育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深入改革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并落实教育创新,向美术课堂中融入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当中,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艺术性、特色性以及民族性特点。本文试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民间美术资源;小学美术;审美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83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还没有形成较强的综合美术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行为与意识,教师需要合理规划小学美术教学任务。在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民间美术资源展开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规律及性质,找到民间美术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之间的契合点,结合实际学情,从科学与理性的角度向课堂中导入民间美术资源。另外,教师应该从一些较为成功的审美能力培养案例中汲取经验,将对美的动态学习作为出发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将多样化的民间美术资源呈现出来,从而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氛围。
一、对民间美术资源与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认知
(一)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资源是以人们的实际生存与娱乐需求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取材,将某项目标作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制作,所形成的为自身服务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与情趣的产物。比如在旧石器时期出现的兽骨针、骨梳等,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带有比较简单的图案的陶碗,奴隶社会中人们用来祭祀的以饕餮作为雕刻纹样的青铜器物,秦汉陵墓中有着精美雕刻花纹和人物画像的石和砖,隋唐时期的石窟、唐三彩,宋代的瓷枕与鱼纹瓷盘,出现在庙会上的泥塑,庆祝年节用的窗花以及年画,等等。在地域、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盛行于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也表现出较强的特色与较大的差异。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资源加以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才能将民间美术资源的教育价值充分發挥出来。
(二)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指的是艺术鉴赏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包括鉴赏美、创造美、评价美以及感受美等几个方面。审美评价能力指的是学生自身具备基础的审美鉴赏意识,能够综合分析审美对象的价值、内容、性质、形式等层面,将“美”作为中心,客观提出评价。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基于评价、鉴赏与感受能力,以某个创作目标为根据,运用美术表现技巧以及艺术形式,创造出体现美学特征以及艺术形象的作品的能力。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教师应该将创造思维、实践与学习、艺术训练作为前提[1]。
二、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存在的问题
尽管一些教师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开设了相应的环节,但是仍然侧重于讲解教材当中的内容,并未在美术课堂中合理导入民间美术资源。一些教师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目标,经常会在课堂中展示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但并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也缺少对于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果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美术课堂的核心内容,只能在形式层面获取美术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还有一些美术教师在向课堂中导入民间美术资源的过程中,完全照搬以往的方法和方案,教条化地遵循某些规律带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以及进行绘画练习[2]。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美术思维与审美能力逐渐固化,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三、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立足学情有效整合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资源当中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实际审美观,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理念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思路。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要想借助民间美术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并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应该对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形成清楚的认知,即随意性、完美性、实用性、抽象性等。教师应将小学美术教学核心作为着手点,将培养学生形成审美能力作为目标,积极开发合适的美术教学资源[3]。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民间美术资源,突出美术教学的特色以及多元化发展,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出发点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导入一些反映民间美术资源的事物以及案例,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化资源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在充分认识学生审美能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一些形式较为多样的内容创造性地引入教学活动中,比如民间雕塑、民间剪纸、皮影、年画刺绣、编织、陶瓷、布偶、面塑等,带领学生鉴赏与分析其创作形式、风格以及艺术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结合民间美术资源营造审美教学环境
审美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包括审美情趣、生活经验、艺术素养、美术知识等,学生要能够抓住侧重点,鉴赏审美对象,并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以此为基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获取并积累更多审美情感与体验,帮助学生在思维层面建立美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思想情感等对美进行感受与体验,并融入美术作品创作当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艺术素养。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将教学重心完全放在了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巧上,将大部分课堂时间都用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临摹,并反复练习,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形成审美能力这项目标。与逻辑思维相比,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更为迅速,这就说明学生无法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赏析一些具有民族气息与地域风格的民间美术作品[4]。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以及技术,运用直观化的形式呈现民族美术资源,比如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通过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及编辑,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教师也可以尝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将学生的多重感官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教师也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前提下,运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展示绘画技能,使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能够与学生的独立临摹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完成有效的课堂练习。例如,教师讲解到“水墨画”这个部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水墨画发展历程,展示用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等装饰的陶瓷、屏风、扇面、刺绣等资料,并引导学生将其与油画、素描、水彩画等美术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学生对水墨画的特点、风格、技巧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水墨”与“古诗”作为教学情境的主题,为学生呈现《蛙声十里出山泉》《梅花月影图》等美术作品,并展示与美术作品相关的诗句,在学生的思维层面建立诗与画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构图、光影、表现技巧、绘画笔法等方面进行美术鉴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幅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从而掌握绘画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吟诵几首自己比较喜欢的古诗,揣摩古诗的内涵,将自己的感悟用水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教育作用。
(三)借助民间美术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一般情况下,在多个因素的同时作用下,不同的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学生在对美的发现、感知、理解、创造、应用等方面表现出较多的不同之处。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民间美术资源切实应用于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当中,从更加深入的角度促使学生形成审美感知与体验。根据教学目标与进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环节,比如,民间美术知识抢答、民间美术绘画比赛、民间美术技艺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个体之间不同的发展情况,将培养学生形成审美能力作为目标,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美术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剪纸故事”这个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查找一些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的资料,掌握更多与剪纸相关的信息,也可以收集一些民间剪纸作品,比如喜鹊登梅、鸭子戏莲等,在课堂上互相展示与分享,学生在对剪纸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剪纸的方法和技巧。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以剪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剪纸特点与风格,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剪纸练习。学生完成剪纸作品后,可以互相評价,从而促使审美能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美术艺术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推动力,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侧重于以实际课堂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新课程改革为基本方向,小学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教师应该将更加多元化的元素导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尤其是民间美术资源,用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立足学情,有效整合民间美术资源,并据此营造审美教学环境,借助民间美术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教学的运用研究[J].艺术评鉴,2020(8):141.
[2]李晓建.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8):106.
[3]陈伟.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4):148.
[4]田浩,李伟.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活态教学研究[J].美术大观,2018(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