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的为害情况及防治措施浅析
2021-06-24曾艳双
曾艳双
摘 要 松材线虫病对我国林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造林的效率与品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林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了解松材线虫病的为害及防治措施。基于此,阐述松材线虫病的发病原因、为害程度以及传播方式,并提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松材线虫;为害情况;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5.011
随着近年来林业种植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植树造林期间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由于松材线虫病的为害十分巨大,即使有了一定的防治经验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需要逐渐提高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力度,只有尽早发现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才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1 松材线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防治难度极大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是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松材线虫病属于外来病虫害之一,因此在开展植物检疫工作时具有一定难度。1)我国林业检疫工作的起步时间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也有待完善,因此检疫技术缺少一定的条理性与科学性。2)在大规模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木材和种苗的检疫工作也缺少合理的工作制度,而这一情况直接影响了检疫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1]。再加上松材线虫病本身就属于特殊性质的病虫害,更加提高了检疫难度。3)松材线虫病在感染初期所体现出的症状并不明显,很难准确判断是否感染病虫害。一旦松材线虫病呈现感染症状之后就会大面积、快速扩散,很难及时进行控制。
1.2 对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认知不足
对种植林地的粗放管理以及对病虫害防治的不重视会导致病虫害快速扩散。在林业种植过程中,有许多种植人员的种植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林业种植阶段,并没有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理念更新。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种植不仅仅是播种,而是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树木种植品质与管理上。通过细致的抚育管理工作,给予树木悉心照料,并在发现病虫感染的第一时间就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在病虫害易感染时期,更加需要细心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松材线虫病的发病阶段共有4个,初期松材线虫病的感染症状并不明显,需要种植人员仔细观察、记录松树的生长情况才能够发现。若种植人员重视程度不足,就会导致松材线虫病在松树体内引发松树病害。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松树的叶片会渐渐失绿、变黄,最后变为红褐色,一般当年不掉落。等到种植人员能够观察到松树表面有明确的天牛侵入孔或是产卵的痕迹时,染病植株也将干枯死亡。
2 松材线虫病的为害现状
2.1 发病原因
松材线虫病对松树的为害十分巨大,在种植过程中必须探索松材线虫病的发病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根据目前松树种植的情况来看,松材线虫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点。1)林地内的密集种植给松材线虫病构建了良好的寄生环境。2)松墨天牛为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提供了途径。通常感染松材线虫病严重的林地内除了有大量的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病源之外,林地的松树种植密度也较大[2]。
通常在春季松树开始生长时,携带有松材线虫病源的松墨天牛开始生长成为飞虫,而这些飞虫会飞到松树上,将病源传播到松树上,从而引发松材线虫病,并造成植株树干枯萎、松树死亡。通过松墨天牛的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松材线虫感染整片松树林,造成种植林地的经济损失。
2.2 为害症状
松材线虫病有着极大的为害能力,感染覆盖面积较广。松材线虫病原体通常是寄宿在松墨天牛上,当松墨天牛进入松树体内繁殖后,松树就随之感染上松材线虫病。受感染的松树储水能力和生长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进而造成松树针叶缺水掉落、枝干枯萎甚至死亡等。通常松树在感染松材线虫病后的35 d左右就会枯萎死亡。感染松材线虫病会经历4个时期,感染初期,松树外表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松脂的分泌量会明显减少;感染中期,松脂停止分泌,针叶开始逐渐变黄掉落;感染中后期,针叶开始大面积变黄,树干上能看到有明显的虫洞;感染后期,针叶已经完全变黄,植株也开始枯萎死亡[3]。
2.3 发病规律
松材线虫病的多发季节为夏季,高温气候更有利于松材线虫病源的传播和繁殖。尤其是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松墨天牛會大量繁殖,并且在松树之间互相传播病源。夏季,松树体内的水分蒸发较快,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会加速松树的缺水,最终导致松树枯萎死亡。松墨天牛作为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旦松墨天牛进入松树体内繁殖后,松树的运水、储水功能就会丧失,而松树在缺少水分的情况下会直接枯萎、死亡。若是不及时处理林地内的染病植株,第二年松墨天牛会继续生长、传播病害。
2.4 传播途径
松材线虫病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等松属植物,会对我国的松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对松树种植的经济效益有着极大的损害。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个:1)自然传播,也就是通过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进行传播;2)人为传播,将携带有松材线虫病害的松树、松木半成品等通过人工运输等方式传播到其他林地中,从而造成松材线虫的大面积传播。
3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3.1 及时清理染病植株
在松树种植过程中,松材线虫病是对其生长为害最严重、治理难度大的病虫害,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并且没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松树的枯萎死亡。因此,在松树种植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检疫检测体系。在松树生长初期,要对松树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定期的观察和记录,一旦发现存在松材线虫病的可能性,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在后期无法对松材线虫病展开有效的防治,影响到松树的种植质量与经济效益。
另外,在病虫害易发时期,需要加强对松树林地的监测力度,通过有效的监测发现感染病虫害的松树,并给予及时治理。若是松材线虫病发生在种植密度较为密集的林地内,需要将染病植株及时砍除并清理干净,不要长期堆放在林地内,这样也会对健康的松树造成负面影响[4]。若是在资金和人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专业的病虫害防治队伍,通过提高对松材线虫病的监测精准度,来展开有效的综合防治。
3.2 改善种植方式
松材线虫病与其他病虫害不同,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才能够彻底根治。目前,在松树种植、检疫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没有完善管理体系的支撑下,会对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木材运输期间,检疫部门没有进行认真的检查,部分松树在感染松材线虫病的状态下进入林地,导致林地内出现大面积的松材线虫病感染。为了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为害,应当加强林地内的检疫工作力度,通过控制木材的运输,加强对木材质量的检验力度等。在防治过程中需要积极应用科学技术,通过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来降低松材线虫病的为害程度。
3.3 优化林间树木种植结构
为了加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力度,应当重点提高树木自身的免疫力。通过合理规划树种种植密度,优化林地树木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1)要保证所种植的松树品种适宜种植林地内的环境和气候,在种植初期加强对植株的抚育管理,通过科学灌水、施肥来确保树木的正常生长。2)需要丰富林地内的生态环境,通过种植其他树种、构建混交林的方式来构建丰富、多元的生态圈,让不同树种之间互相提供营养,从而提高松树的抗病能力[5]。3)还需要定期清理林地内的环境,通过除草、清理石块等方式,为松树的生长构建良好的环境,减少松材线虫的发生概率。
3.4 病虫害综合防治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期间,由于没有及时更新病虫害防治知识与技术、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防治技术等,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无法有效展开,林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受到损害。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利性来加强林业工作人员对松材线虫病的了解,这样在面对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时才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此外,还要优化林地内的植株种植结构,不断完善、优化种植技术,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另外,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种植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方面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通过加强病虫害防治力度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面保护,既能够提高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力度,还能够确保松树的种植经济效益。
松材线虫病会对我国松树种植造成极大的损害,每年都有许多松树因为感染此类病害而枯萎死亡,造成了极大的林业经济损失,并造成生态效益下降。松材线虫病的防治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防治经验与技术,没有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但随着种植时间的增长,已经能够通过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手段来对此类病害进行防治。为了进一步提高松树的种植效益,减少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需要改善种植林地的树种结构,为松树的生长构建良好的环境。在开展综合防治的过程中,种植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一旦发现松树上有松墨天牛的存在痕迹就要及时进行检测。若是林地内已经有部分树木感染病害,就需要及时砍除并清理染病植株,这样才能够避免松材线虫病的进一步扩散。
4 结语
松材线虫病对树木的生长具有极大的为害性,一旦大面积感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做好林地的综合防治工作。通过加强林地抚育管理力度、及时清除染病植株、加强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水平,為林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倩.松材线虫病对松树林结构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J].花卉,2020(02):268-269.
[2] 熊代俊.浅谈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8(04):201-202.
[3] 张旺红.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综合防治途径分析[J].农家科技,2019(07):161-162.
[4] 蒋敏,黄斌,余旭,等.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18,38(06):86-94.
[5] 程克华.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09):76-7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