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星火耀太仓
2021-06-24熊菲菲
熊菲菲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现代田园城市,也是苏州市八个革命老区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属苏南东路(以地处当时京沪铁路东段而得名)地区范围。作为保护上海的屏障,太仓处于上海的外围,东南连接嘉定、昆山,西连常熟,整个地区是广阔平原,主要河流如七浦塘、浏河等横贯南北,将整个地区划成了零星的小块,这利于敌伪活动和控制。1939年,新四军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赴苏南东路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同时,中共江南特委派出朱慕陶、杨志明、徐念初等共产党员到太仓开展工作。
当年7月、10月,中共党员朱慕陶以及唐汉良、马超融先后被“江抗”派到太仓的江苏省保安第二区第四团开展工作。同年,他们建立了太仓地区最早的中共组织(秘密党小组)。
1940年5月,中共东路特委为加强共产党对太仓工作的领导,决定建立中共太仓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在书记杨志明的带领下,县工委积极开展民运干部党员的发展培养工作,特别是在抗日斗争一线发展和培养党员。太仓第一个党支部在杨漕秘密筹建。从此,太仓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红色火种在娄东大地上逐渐呈燎原之势。
1940年5月的一个晚上,入夜很久,杨漕乡草庙湾(现属璜泾镇杨漕村草庙片区)家家门窗紧闭,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声。伴随着窸窣的脚步声,有几个穿着粗布衣的人走进了一户民宅,他们围在一张饭桌前坐下,其中有一个人点亮了煤油灯,在一阵低声交谈之后,几个人起身举起拳头宣读了入党誓词。
为大家点燃煤油灯的人是徐明德,几个人秘密碰面的地方就是他的祖宅。中共杨漕乡支部(后改称太仓第一党支部)在杨志明、徐念初等人的领导下,在徐明德家中正式成立,太仓县工委任命徐明德为支部书记。从这时起,徐明德肩负党的使命,为实现党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革命事业中来。
1918年,徐明德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旧式农户家庭。他的父亲是上门女婿,母亲则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家里有十八亩田地,一家人男耕女织,在当时来说应该属于小康之家。他是家中独子,深受家人宠爱。进入草庙学堂读书后,勤奋好学的他深受教书先生的喜爱和器重,不时被夸“将来定是一个人才”。十七岁时,祖母托亲戚送他到牌楼(现属浮桥镇牌楼管理区)一家布店当学徒。从此,他开始接触社会,逐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情况。1939年他回家探望亲人,恰逢杨志明以文化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在王秀和杨漕地区开展地下抗日宣传活动。
杨漕乡位于太仓最北边,又穷又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信息也相当闭塞,反动势力相对薄弱。杨志明发现了杨漕的地理优势,便选择了在这个地方开展抗日工作。他通过一段时间的寻访,结识了徐明德等一批农村青年。家住杨漕的徐明德等人,很快被这位外地青年的言论行动所吸引,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很快就成了杨志明的知心朋友。从那时起,徐明德逐渐接受共产党的革命思想的教育,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在杨志明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带领下,开始投入到抗日活动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培养,1940年的春天,徐明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太仓地区第一个本地党员。随后,杨志明等人又陆续发展了徐大宝、钱家兴等五位共产党员。至1941年6月底,中共在太仓地区建立了两个党支部,五个党小组,发展了二十多名党员,为革命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在徐明德的带领下,杨漕乡支部积极开展工作,广泛团结各阶层民众,组织建立农民抗日协会、青年抗日协会、妇女抗日协会等各界抗日群众团体,开展各项抗日活动,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听党话,我们跟党走,一起打东洋。我们在后方多做军鞋棉衣裳,支持配合打东洋。”这是当时在太仓杨漕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也是太仓人民抗战的真实写照。在徐明德的带领下,机智勤劳的人民群众用家中的独轮手推车一次又一次把制作好的棉衣布衣、军鞋、食盐等物品送往抗战前线,支援抗日。
当时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徐明德,为了革命和抗日事业的需要,动员说服他的家人把祖先留传下来的家产全部贡献给了党的事业。祖传的十八亩地成了他支持抗战的经济支柱。当时当地新四军部队的军需给养大多数是由他提供的,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用自己的财物来接济抗日积极分子。他的行为终于惹怒了日本侵略者,日军将他的房屋以及全部家产放火烧了精光,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抗日意志,他继续领导支部的同志与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 9 4 4年秋天,全国抗日形势有了转折性发展。徐明德从苏州回到了家乡,先前北撤到苏北根据地的外来干部也陆续回到了苏南开展工作。1945年2月,浦太福带着上级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来到了徐明德家,接上了组织关系,并要求徐明德尽快恢复党组织活动,积极动员群众继续抗日,争取早日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徐明德表示坚决响应,他立即把倪冠东、顾文英叫来,把在外地打工的徐祖兴、钱家兴找回来,重新组织力量,开展抗日斗争。
1945年8月的一天,党内变节分子骗他出席会议,导致徐明德落入魔掌。在就义途中,这位不屈的共产党员一路高呼:“共产党万岁!抗日战争一定胜利!”就这样,一位二十七岁的热血青年牺牲于常熟横塘市(现常熟市碧溪新区下辖村)。徐明德被害当天,他的好助手、亲密战友倪冠东也惨遭杀害。
为了保留革命火种,杨漕乡支部只能把所有抗日活动转到地下。1945年11月,在浦太福的带领下,杨漕乡支部发动人民参加苏北解放战争。从此,革命的火焰又在这片热土上燃烧。
在太仓这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上,像徐明德这样牺牲的烈士还有很多。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斗争中,他们视死如归,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曾任县委青年部长的外来干部李田文为掩护部队撤离,陷入了敌人魔掌,始终宁死不屈,最终倒在敌人的枪口下;
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四区副区长徐大宝的弟弟徐念慈,年仅十九岁,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拒不交出哥哥的去向,最后被日军活活打死;
還有负责当地妇女和交通分站等工作的端木瑞,因遭密探告密,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最后被杀害于璜泾镇。
凶残的日军还用硝酸毁掉了她的躯体,只留下一束青丝,令人扼腕叹息……
此外,还有吕品生、陆逸、周斌、宓子云、丁元等县区干部先后牺牲。以徐明德为代表的太仓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当地人民群众,他们前仆后继、同仇敌忾,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建立抗日根据地而斗争。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徐明德遗腹子徐兴元口述档案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