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扎实的生活,写有根的作品

2021-06-24王顺法

莫愁·小作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苏南琉璃散文

王顺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南大学兼职教授,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钟山》等期刊,发表长篇小说《扬州在北》《天狗》。

文学的种子播在我心上那天,大地异常安静。

那是一个冬日的长夜。山村,连一条狗都安然入梦了,唯我,一个12岁的男孩,窝在一卷结块的黑棉絮中,依然睁着双眼,紧盯头顶从破败屋面的瓦缝里钻进的几缕星光,咬牙发誓:我要成为一个作家。

有人说,父亲的葬礼之日,就是儿子成长之时,这话精辟。此刻,虽然睡在前房的父亲生命体征绝对平稳,然而,于这个头顶被死气笼罩的家而言,他早就死得发了臭,而这遗臭不知还要伴我们多少个长夜。

这是1971年的事。政治运动中,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被抓壮丁当过伪军的黑历史,把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进了深渊。从此当兵、入党、提干、进大学,哪怕想在学校里系上一根红领巾,都成了白日梦。他的四子一女,没有一人不在为自己今后的生活考虑出路,而作为小儿的我已深深明白,要想将来能过上别人那样正常的生活,必须努力成为一个作家,这是唯一的选择。

老天是这么眷顾努力的人,真正的发奋,让我在15岁辍学后的第二年,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小报上发表了短诗《八一抒怀》。接着,我又发表了一些短诗,渐渐成了公社的文艺创作骨干。一个在20岁才发育的小男孩,就凭一支过硬的笔,在21岁当上了大队团支书、民兵营长及治保主任一肩挑的“脱产干部”。

文学之光照亮了我的生活。

报纸上不断发表的文章,让平时见了人都会脸红的少年,不仅得到了令同龄人羡慕的工作,还收获了属于我的爱情。1986年冬天的长夜里,在妻儿均匀的呼吸声中,我再次盯着头顶的瓦缝,细看从其间渗进的几缕月光时,这破败的危房,让我心潮难平。

如麻的生活很现实啊,布满了一个个需要我去解开的结。

其时,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已席卷全国,扛家的责任促使我下了决心:必须学会舍弃。该放下笔了,尽管我如此不舍。

就这样,文学之光悄悄地陪伴了我10年的长夜,又趁着我命运的天亮之时,走得了无声息。

2016年冬,我一手创办的企业由儿子接了班。

忙碌的生活突然间有了空隙,56岁的我,在一个长夜中辗转反侧,近数十年的艰难打拼的过程,犹如电影一般在我脑海间回放。

我对眼前的美好生活感慨万千:这生活是如何来的?后代们将来是否会知道我们这一代人不畏万难艰辛创业的过程?而我,作为共和国日新月异变迁史的见证者,作为一个苏南农村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的亲历者,该不该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下这段历史,告诉后人先辈的不易?

是的,当今日再想起几年前重新拿起笔的动力,我心中十分明白,儿时的文学梦是为了一己的好日子,现在提笔写作,并不只是圆少年时那个作家梦想,而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再写,就没有了那种功利心,心里干净,写与学就更显平静。首先,我明白自己的能力:并不是科班出身,一下子要拿出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几乎难于登天。因为表达这种愿景选择的文学体裁,最好为长篇小说,而我少年时代仅有一点写作基础,学的写作是曲艺、小戏、故事,发表最多的是通讯、人物报道,而小说的写作,属创造性的,与以前所写不沾边了,这咋办?考虑再三,我打算先是以微小的叙事型散文入手,然后再从短篇散文向长篇散文过渡,等略见成绩,再自中短篇小说的写作,向长篇小说迈进。

带着虔诚与真情写成的文字个个滚烫,当我的第一篇散文《消失的轱辘声》被《北方文学》发表时,我感动得不能自已,我还能写啊!

我更不会相信,此文又被期刊《翠菀》转载,主编还由衷赞美:“写得真好!”

受此鼓舞,我的创作如有源之水呈井喷现象:《生命粥》《记忆里的秦淮河》《苏三离了洪洞县》等一大批散文作品先后在《青春》《散文百家》等文学期刊发表。2017年4月,当25000余字的长篇散文《人世间》在《太湖》刊发后,我便开始尝试写小说。也是少年时学写故事打下的基础,短篇小说《三九》《剧团轶事》《河里再无黄鳑鲏》等先后又在《北方文学》《清明》等期刊发表。2017年上半年,我便开始了长篇小说《天狗》的创作,并在三个月的努力后完成了这部30万字的作品。

《天狗》于2018年由江蘇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并由报纸予以连载。

通过一年多近百万字的写作实践,我感觉自己已可以驾驭宏大题材了。于是,在2017年下半年,我启动了向往已久、构思也早已成型的“琉璃三部曲”的写作工程。

作家必须有扎实的生活才能写出有根的作品,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我生在苏南宜兴,故乡丁蜀镇是千年古陶都,家乡的每一个山包下,都藏有丰富的陶土资源。靠山吃山,自从在1994年下海创业至再拿起笔写作,我的生命始终与琉璃瓦紧密相连:先后创办的三个企业,都专产琉璃瓦,我以琉璃瓦为背景讲述苏南农民企业家艰辛的创业史,有深厚的土壤让我的作品扎根,有鲜活的人物给我参照,有我少年时代苦学十年编故事的功底,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将初衷顺利实现。

就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每天凌晨3点,我起床动笔,至早上八点放手。雷打不动的规律,使我仅仅用49个起早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部初稿近30万字的《扬州在北》的创作。

令人欣慰的是,此作的初稿得到了文坛专家的肯定,时任《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的王山老师看过稿子,马上拍板,《扬州在北》安排在《中国作家》2018年下半年期的长篇小说专号发表。此作在2019年7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老师欣然作序;《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老师的推荐言为:“草根创业的执念,平民奋斗的坎坷,情感的拷问,命运的摔打,这一切来自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而又充满风险的大背景。《扬州在北》,写出了有灵魂的血肉,也写出了有历史的时代,更写出了有众人的自己和有本心的梦想!”

《扬州在北》出版发行后,得到了文艺界许多专家的认同赞扬: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宣传局长汪守德将军为其撰写的书评《书写人生的欣悦与哀痛》、《文艺报》主编梁鸿鹰老师为其撰写的书评《创业拼搏心路历程的个性画卷》等,分别在《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发表。

受这些文坛大腕的鼓励支持,我又开始了潜心创作琉璃三部曲的另两部《苏南的雪》《琉璃红琉璃黄》。感动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写作,得到了宜兴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协的大力支持,《苏南的雪》《琉璃红琉璃黄》分别被列为“2020年度宜兴市重点文学扶持项目”及江苏省作协第15批“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文学项目。受此鼓舞,我信心倍增,我没有辜负领导与业界老师们的期望,奋战半年,终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距《扬州在北》发表一年后,《苏南的雪》又由《中国作家》发表;而《琉璃红琉璃黄》也在同年发表于《钟山》杂志。

写作四年,能在各类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尤其是2020年能在《钟山》《中国作家》《清明》等重点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4篇,长篇小说2部,计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成绩让许多同好不解:一个仅初中文化的业余作者,是怎么样达成这些目标的?

其实,说来也简单,是“努力”两字成就了我。今天,我终于知道,每一个人,真的是只要有梦想就很了不起。少年时代学写故事,当初并没有立竿见影,但当我重新拿笔开始小说创作时,这童子功马上就派上了用场,帮了我的大忙。至于细节的描写、文本的架构及叙说故事语言的准确,又与我长期的阅读分不开。

在创业的30多年的时间里,我虽放下了笔,但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读书,所读书籍里让我收获最大的一本,是由墨西哥作家赫苏斯·戈伊托尔塔·桑托斯所写的《静思姑娘》。自从我在1984年冬天拿到了这本书后,我几乎就把它当作至宝,再也舍不得与它分离。

毫无疑问,是《静思姑娘》成就了我,这本让我读了不下千遍至今还在时时翻看的书,对人物性格的独特刻画令人难忘,它把人物外在的美与内心的阴影,真正写到了矛盾的统一。尤抓人心的,是它对环境的唯美描写,以及把主观世界的全部感受与客观世界的表象努力囊括到作品中的震撼力。文中的凄美感,如行云流水般始终让读者沉浸其中,极度享受而欲罢不能。受此影响,我的许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露,也沾染了这种元素。

得益于商海中摸爬滚打数十年的生活积累,也得益长期以来文学名著对我的艺术熏陶,加之不为功利,以我手写我心,故每每在凌晨3点起床写作,我很快就会进入我作品中的人物内心,本色出演其中的每一个角色。

对于一个生长在大山里的年过花甲的农民来说,写,只是我想说出自己要留給这个世界的话,现在实现了这个愿景,也一无稀罕,它一如我家老屋后门外山崖上的那棵映山红,虽背人独处,骨子里却总有一种向上的劲,熬过寒冬,不在乎是否有人来欣赏,总会静静绽放。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猜你喜欢

苏南琉璃散文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路先生,我错了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琉璃的精工之美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