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铠甲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021-06-24计白当黑

晚晴 2021年5期
关键词:铁甲盔甲铠甲

计白当黑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带甲十万”形容国家的强盛。《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等法典,都秉承着“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原则,突显出盔甲比进攻性武器更为可观的价值。盔甲这么重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历史沿革

甲又名铠,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释名·释兵》中说:“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铁制造的铠,但皮质的仍称为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铠甲起源于原始社会时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简陋的护体装具。商周时期,人们已将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动的皮甲,即按照护体部位的不同,将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皮革片,并把多层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观、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片上穿孔,用绳编联成甲。

春秋战国时期,锋利的钢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促使防护装具发生变革,铁甲开始出现。随着加工技术的改进,铠甲的精坚程度日益提高,类型也日益繁多,其防护身躯的部位逐渐加大,功能日益完备。

到了汉朝,铁铠逐渐取代了皮甲。三国时已出现了一些新型铠甲,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等五种铠甲。南北朝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适于骑兵装备的两当铠极为盛行。北魏以后,明光铠日益盛行,逐渐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直到隋朝和唐朝时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铠甲发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了一定的制式。

皮甲

皮甲因造价低廉、质地坚韧、易于加工、原材料获取便利等优点,它的使用跨度从殷商到清朝,是战争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盔甲。战国文献《考工记》明确表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当时的盔甲原材料选用犀牛皮。

随着生产力提升,皮甲由整片使用向小片连缀进化,形成了盔甲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札甲”。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解释:“一叶为一札,七节、六节、五节其数也。”也就是说皮甲由甲叶组成,一片甲叶为一札,多以七片、六片、五片组成完整的皮甲。札甲的出现,使皮甲演化为用于躯干部分的“上旅”和用于足部的“下旅”,功能有细化,防御更完善。

元朝时期,生活在中国的犀牛和大象趋于灭绝,皮甲大多采用牛皮材质。此时,皮甲经历了从罗圈甲、札甲到鱼鳞甲的转变,见证了蒙古大军由弱到强的转变。满清军队受蒙古军队的影响,皮甲仍然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皮甲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为军队提供有效的保护。

铁甲

相较皮甲,铁甲呈现出防护性好、制作精良、工艺完备的特点。古代大规模装备铁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议兵篇》有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里的“三属之甲”指的是由上身、髀部、胫部等三部分组成的整套铠甲。

在实战中,铁制札甲是出镜率最高的盔甲。它分为大札和小札,前者甲叶较大,讲究防护性,如宋朝的“步人甲”,后者甲叶较小,注重装饰性,例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盔甲,重约16.65公斤,甲片共计2895片。

按编织方法不同,铁甲可分为左片叠右片、右片叠左片、上片叠下片,除此之外,还有由织物、皮革和甲片组成的复合方式。受编织方法的影响,相继出现了札甲、明光甲、鱼鳞甲、山纹甲、锁子甲等不同形制,配件也逐渐增加,其工艺水平在宋明时期达到顶峰。铁甲的普及虽晚于皮甲,不过从两汉开始就在盔甲史上占据主要位置,倍受瞩目。

棉甲

作为一种外来的经济作物,棉花自宋朝传入中国后,受限于纺织技术,并未普及民间。宋末元初,黄道婆改进纺车,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棉甲应运而生。棉甲具有质轻保暖、性价比高、厚度高、阻力大的特点,对早期火药弹丸有较好的防御力,在元明清三朝广泛应用。

明朝首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记载着棉甲的制作:“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一副全套棉甲由腿裙、护腋等部分构成。

按材料和缝制方式分,棉甲分为纯棉甲和棉铁复合甲两大类。纯棉甲重约15至20斤。军队装备的大都是棉铁复合甲,它分为暗甲和明甲两种,暗甲与棉袄相似,内衬有泡钉或锁子铁网。明甲以棉甲为胆,内缀铁片或外覆铁网。

明末名将卢象升所属万人标营中,六千名骑兵身着铁甲,四千名步兵身着棉甲,显然棉甲和铁甲已经并驾齐驱了。一副清朝棉铁复合甲的重量约为35至40斤左右。实质上,棉甲是铁甲的延续,在明清战场上扮演着主要角色。

纸甲

纸甲并不是忽悠人命的样子货,而是货真价实的真防具。纸甲的首次实战记载出现在《新唐书》,唐懿宗在位期间,河中节度使徐商“置备征军,凡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五代末期,淮南农民起义軍中,有“积纸为甲”的“白甲军”。《宋史》记载:“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四月,诏江南淮南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可见,纸甲在北宋已经相当普及了。

朱国祯在《涌幢小品》描述纸甲制作时称:“纸甲,以无性极柔之纸,加工锤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纸甲采用以楮树皮或麻类为原料的粗纤维纸,与绢布间隔相叠,累至三寸,用钉钉实。

对于水军而言,优质的纸甲比铁甲更受欢迎。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曾在公文中坦言:“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真德秀以百副铁甲换五十副纸甲,看似吃亏,实际上他看中的是纸甲独有的防水和防火功能。看似纤薄的纸,通过特殊工艺的加工,制成的纸甲能在实战起到以柔克刚的作用。

石甲

石头做甲,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确有其事。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陵东北角陪葬坑时,出土了大量石甲。经整理,共出土120余副石质甲胄,分为鱼鳞甲、札甲、特大甲等,其中鱼鳞甲有3副,甲衣的甲片数量多达850片。

这些石甲采用青石材质,通过选材、切割、钻孔、修整和编缀等工艺制作而成。石甲片上的孔有方孔和圆孔两种,编缀时,工匠用一根铜细扁条两端穿过两片相互叠压的石甲片小孔内,然后铜细扁条在第二个甲片背部朝相反方向折压90度。折压铜条时,有时向内折压,两端不连,有时折入孔内,呈一字型,有时折成斜十字型。

整副石甲分为前身甲、后身甲、前甲裙、后甲裙、双肩、披膊等八部分组成。据专家推测,石甲与铁甲重量相近,防护相当,具有一定的实战价值。石甲的出土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蕴含着秦朝工匠的无穷智慧。(来源:“历史D学堂”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铁甲盔甲铠甲
《国王排名》:用极致的纯粹,击穿成年人的“铠甲”
无头兵马俑
涛声是谁丢弃的空铠甲
盔甲的秘密
盔甲的秘密
这!就是铁甲
铁甲雄狮空降技
鲜花铠甲
天外来客
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