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与课内习作指导衔接策略探索
2021-06-24孙盛
孙盛
统编教材中对习作教学进行了“能力序列化”编排,把习作在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地位进行了确定,这为习作自成体系提供了保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课外阅读与习作指导有效衔接,以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做到有目标、有顺序、有结合点,让学生从大量阅读中学到写作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基于教材补充读物,促学生“腹有诗书”
1.调查研究
我们对全校300名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阅读兴趣:只有36%的学生课余喜欢看书,53%的学生课余则选择玩手机、看电视、上网等活动。这说明,虽然学生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游戏、网络、电视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阅读习惯:10%的学生每天读课外书时间超过1小时;60%的学生每月大约读2本课外书;53%的学生有时会跟同学交流读书情况;74%的学生读课外书时有时动笔勾画或记录。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阅读书籍种类:学生的阅读面比较广,表明在推荐读物方面,教师起了很大作用。
2.干预措施
首先,我们继续帮学生选择好图书。其次,我们通过录制阅读指导微课形成资源库,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微课帮学生发现课外读物的写作特点、习作方法等,让他们在读懂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各班都有“爬书山”评比,比一比谁读的书多;每学期举行一次“最美小书房”评比,看看谁的小書房藏书量多;每年组织一次“图书漂流”活动。
二、构建高效习作课堂,授学生以“渔”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怎么激发?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课外读物中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美好。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好,自然就想模仿和创造。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帮他们发现课外读物中的这些美好,他们自然就喜欢阅读,喜欢积累和模仿。
2.仿写
模仿是学生习作的主要策略。我们要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模仿,并适当鼓励。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和敏感性。
例如:“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请模仿这一段,介绍一下我们现代化的体育馆。
3.修改和创造
高效的作文课堂,要把精力放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上。教师要抓好“读”“批”“展”三个字。
读,就是要让学生由自读自改到互读互改。长时间培养之后,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要读自己的作文,也要读自己从课文读物中积累的一些文章和片段,从而习得方法。
批,就是要把教师的批变成师生互相批改。教师有针对性地批改部分学优生作文,学优生则批改其他学生的作文。“兵教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
展,要展示学生的整篇文章,还要展示个别学生的“金句子”,这样让学生始终有一种学习的欲望。
语文学习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如果我们打通了课外阅读和习作的通道,就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