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多层螺旋CT征象表现差异分析
2021-06-24宋艳
宋 艳
辽宁省调兵山市人民医院(辽宁 铁岭 112700)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非常常见的急腹症,由于阑尾尖端位置差异、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时间以及病情轻重差异,导致部分急性阑尾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进而造成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治疗方案的选择造成被动,不但增加手术风险,还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1-2]。随着螺旋CT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了更多的影像学依据,但临床上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分析较少[3],本研究结果将为临床急性阑尾炎的影像诊断提供更多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调兵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2014年9月-2019年9月收入的2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8.76±5.39)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48例单纯性阑尾炎,B组25例坏疽性阑尾炎,C组127例化脓性阑尾炎。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 philips ingenuity core 128 CT 扫描仪,扫描电压120 kV,电流250~400 mA,层间隔5 mm,层厚5 mm,屏气检查,一次扫描完成,扫描范围为腹部至盆腔。所有患者术前通过MS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CT表现不典型的患者行CT增强检查。图像传至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 EBW) 后处理工作站。
1.3观察指标 由同一组医师观察记录各组阑尾周围渗出情况、盲肠壁增厚情况、阑尾管径的大小、阑尾粪石表现、回盲部淋巴结肿大情况、肠淤张表现。最终以术后病理结果分组,进一步分析各组CT征象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以χ2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CT征象表现 三组阑尾管径增粗,6mm~22mm,平均管径增粗数值(12.13±2.23)mm,A、B、C三组患者在盲肠壁增厚情况、阑尾粪石表现、回盲部淋巴结肿大情况、肠淤张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阑尾周围渗出情况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CT征象表现
2.2典型CT图像及病理结果展示
图1 图①-④:坏疽性阑尾炎,局部附魔增厚,阑尾明显肿胀,病理显示充满中性粒细胞
图2 图⑤-⑦: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增粗,阑尾各层见中性白细胞浸润伴充血
图3 图⑧-⑩: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增粗脂肪间隙模糊,阑尾各层见少量中性白细胞浸润伴充血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一般情况下,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以及多年的医学信息,并不一定需要经过螺旋CT检查便可准确诊断[4]。但是由于有些急性阑尾炎患者并没有明显的阑尾显示,诊断难度增大,极易发生漏诊、误诊的情况,若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容易造成阑尾穿孔、腹膜炎以及脓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6]。螺旋CT作为一种影像学诊断手段,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成像清晰,可克服肠气干扰的优势,能将阑尾周围的情况全面直观地显示出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7-8]。本研究对三种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B、C三组患者在盲肠壁增厚情况、阑尾粪石表现、回盲部淋巴结肿大情况、肠淤张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阑尾周围渗出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报道认为[9-10],各分型的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征象间差异不大,且认为患者表现出的阑尾壁增厚、阑尾管径增粗以及阑尾周围渗出等情况属于普遍的基本征象,但本研究认为,在对不同病理类型进行鉴别时,患者的阑尾周围渗出情况差异更加明显,尤其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在烂尾周围渗出方面,表现非常明显,而对二者的鉴别,可根据实验室指标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CT征象均表现管径增大,其中阑尾周围渗出情况对区分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1)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2)未与实验室检查指标,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等综合衡量分析,在下步研究中可据此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