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基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视角
2021-06-24陆怡君杨思彤
陆怡君,杨思彤
(吉林工商学院 商学院,吉林 长春131100)
一、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一)第二课堂概念界定及活动内容
1.第二课堂概念
第二课堂与学历教育第一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和风格有所区别,狭义上来说是课堂以外再进行学习[1]。学术界对于第二课堂没有统一的定义,该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83年我国教育家朱九思的著作《高等教育管理》中,该书认为第二课堂泛指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的各类学生活动,也包括教学活动。此后,对第二课堂概念的研究衍生为“辅助型”和“独立型”,前者是指对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是一种教育系统的延伸和补充,在完成第一课堂包括专业教育、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践等内容后开展的其他增强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后者指的是在教育体系中,第二课堂具备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文化、体育、艺术、创新、社会实践、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等方面内容,成为学生锻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达成育人目的。因此,高校如能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便可以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2]。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校发展战略及育人特点,选用将第二课堂作为独立型教育活动的观点,予以研究和分析。
2.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在我国,由于部分教师过多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及成果评价,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束缚。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状态,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当学生过渡到高等教育阶段后,高校应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的活动选择,促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按照现有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及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本文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划分为思想引领、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具体如表1:
表1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二)国内外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1.国内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第二课堂发展中进行了积极踊跃的尝试,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先进模式。尤其伴随高校共青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后,第二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果。例如对外经贸大学从2012年开始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利用信息化管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展开申报、审核、实施及考核等内容,从制度化和体系化方面实现了综合育人的目标。
2.国外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由于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社团活动即现在的第二课堂出现较早,在19世纪就已成为学生课后重要社交途径。随着实用主义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快速发展,第二课堂成为正常课堂教学以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平台。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大学生社团具有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校成立了特殊的学生协会,专门负责处理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西方国家学生社团悠久的历史、成熟的管理制度、规范的运营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第二课堂活动对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启发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拥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培养出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不同。因此,高校应以学校为统筹、学院为主体开展适合自身的第二课堂活动[3]。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政策性引导。作为教育活动的独立形式,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为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提供相应的手段和途径,具体如下:
(一)全面灵活的活动形式满足协同育人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会面临诸如覆盖不全面、缺乏规范化工作流程及时间精力有限等问题;专业课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时,会面临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开展个性化活动、教学对象过多等困境。协同育人模式下,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解决以上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能力选择参与的项目,打造个性化发展平台,根据新时代社会和企业需求,让学生实现自主选择,从而丰富应用型人才内在素质。
(二)协调发展的活动促进协同育人的综合发展
高等教育阶段育人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学习的沉淀,而是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转化、技能提升、实践创新、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团队沟通协作等能力。而第二课堂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活动中,如思想引领能够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面对挫折的坚强性;学科竞赛能够实现专业知识内化,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完成角色转换。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这也是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
三、基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视角探究协同育人模式
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视角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见表2)。
表2 第二课堂中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内容
(一)在第二课堂活动思想引领方面
高校的第二课堂工作应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根据自己院系的特点制订完善的第二课堂活动机制[4]。高校辅导员要把控思想方针及政策性内容,充分利用主题教育、专题学习、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团支部建设专题会议及先进个人评选等内容,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专业课教师在展开课程思政教学之余,可与辅导员及时沟通,完成课程思政教学反思,通过协同育人模式,合力埋下学生“真善美”的种子。
(二)在学科竞赛活动指导方面
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实现了知识内化和转化,辅导员要全力支持配合系列活动,合理利用激励制度,例如与学生个人评优、德育分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思考课程内容,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用人企业保持合作态势,沿用和创新竞赛模式,积极开展专业知识学科竞赛、辩论对抗赛、读书大会、朗诵比赛、沙盘对抗赛及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代学,以赛练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在鼓励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申报研究的基础上,要求专业教学人员、优秀学生参与技能培训[5]。
(三)在社会实践开展方面
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中充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开展“三下乡”志愿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实践及校企合作项目。上述活动由于学生较为分散而存在安全风险等管理隐患,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监管到位。同时,专业课教师应与企业方保持联系,根据实习实际反馈,及时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践等活动,适时疏导学生实习工作压力,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模式。
四、总结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同向同行教育角色,应协同发力,依据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策略,依托第二课堂活动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践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发挥跨学科合作的最大效用,利用协同模式培育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型综合素质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