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怎么会“冒”出一块根据地

2021-06-23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3期
关键词:刘志丹根据地陕北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红军终于又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是陕北,到了陕北就是到了家。但是,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红军怎么会预先在陕北建有一块根据地呢?

要知道,当时中国的革命中心基本都是在南方,不管是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还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立根据地的时候都是以南方为优先方向的。革命宣传活动也常常从广州或者上海开始——革命在那里是当时比较“时髦”的事情,风气已开,能够接受革命思想的人士较多。北方则以北京为重心,比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也在那里从事革命活动。

但是,陕西这样的地方,相对来说,在旧中国属于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怎么也会“冒”出一支红军来呢?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这支红军的话,那长征最后就找不到一个终点了。这支重要的北方革命队伍就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创建的中国西北红军,即陕北红军。他们不但在陕北这个贫瘠的地区拉起了队伍,而且创建了一块相当巩固的根据地。

红军走出草地之后才获知陕北有一块红色根据地

中央红军在苏区开始長征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陕北有这么一块根据地存在,当红军走出草地时,毛泽东等人才知道陕北有一支红军,还有一块红色根据地。因为当时全国红军的根据地损失很大,人们几乎不能相信陕北还有这样一块蓬勃发展的红色区域。

发现陕北红军消息的地点是甘肃的哈达铺。红军从草地走出来之后,到达这个小镇,据说当时获取消息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后来朝鲜战场上著名的“万岁军”军长、绰号“梁大牙”的梁兴初,因为他当时是侦察队队长,到达哈达铺时率先冲进去将其占领,找到了很多报纸,这些报纸上提到了陕北红军的动向。这样,中央红军初步了解了陕北有一支红军的消息。

另一人则是彭雪枫。他当时带的一个团正在行进中,迎面来了一个国民党军官,此人骑着马,颇为悠闲。估计这个地方的国民党军队没有接触过红军,对突然在哈达铺冒出一支红军来显得很吃惊。此人就这么被彭雪枫兵不血刃地活捉了。抓住他后才发现,此人是国民党军鲁大昌师的一个通讯官,他身上也带了一些报纸(似乎是《大公报》)。

此时,黄克诚正在彭雪枫的部队里。他的文化程度高,对报刊很有兴趣,拿过来看了一下,看完以后觉得这些报纸很有价值,上面报道在陕北有一支红军在活动,而且说得很清楚,这支红军是由刘志丹率领的,总兵力达到1万人(枪)。这一点,后来发现比较夸张,因为刘志丹当时的部队为数千人。报上还说,这支部队当时已经控制了陕北的5个县城,包括吴堡县、神木县等。此外,靖边县城也一度被刘志丹攻陷,国民党军已经派出援军,双方正在那里进行拉锯战。

梁兴初和黄克诚都很快带着报纸去找毛泽东。毛泽东看了以后也很吃惊,两份报纸一对,可以肯定,红军还真有一块这样的根据地。

这块根据地对长征中的红军意味着什么呢?当时红军的指战员们一定会有一种终于找到家的感觉。

在红军开始进行长征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准备向陕北进发。中央红军从苏区走出来,准备去湘西。因为湘西有贺龙部队在那里建立的一块湘鄂川黔红色根据地,如果到那儿去,能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这样的话兵力雄厚了,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苏区。

没想到,走到湘江后的一场恶战,一下子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员,因为蒋介石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毛泽东紧急站出来阻止:红军再往那边走就全军覆没了。这个意见终于被接受,于是红军的方向转向贵州,最终走向了西北。

红军改变行动方向,目的主要是避开敌军锋芒。到了黔西北以后,经过辗转作战,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但会师以后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到底向何方前进,因为红四方面军也是失去了川陕根据地之后,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师的。

最后红军的决定还是“北上抗日”,但直到抵达哈达铺才终于发现,原来陕北还有刘志丹,还有一块红色根据地。

刘景桂改叫刘志丹,希望把陕西变成一片红色

陕北根据地和刘志丹有着极大的关系。刘志丹是陕北红军的主要代表,正是由于他和同志们的种种艰苦努力,才在陕北建立了这块根据地。

陕北红军的建立和发展,得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北伐战争时开始说起。北伐战争前,在陕西就存在着相当强的革命力量,同盟会时代在陕西就有所经营,他们在当地组成了革命武装——靖国军。

这个时期陕西的革命领袖,典型人物并不是刘志丹,而是于右任。于右任是大书法家,同时还是陕西靖国军的总指挥,他是被孙中山派到陕西来发动革命的。他在这里发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靖国军里面就有了后来建立陕北根据地时起了关键作用的人物——许权中。

许权中是靖国军中的一名军官,但他其实是一位资格很老的共产党员。许权中在靖国军里活动时,主要的作战对手是北洋军阀陈树藩的部队。双方的战斗十分激烈,笔战也同样激烈,陈树藩对北洋军阀媒体说,靖国军不是革命部队,而是一帮土匪。靖国军方面则回答,如果说我们是土匪,那于右任怎么是我们的总指挥呢?难道于右任是土匪吗?

于右任是公认的大知识分子、革命家,当然不可能是土匪。但北洋军阀方面也很聪明,宣称于右任当然不是土匪,他是被你们这群土匪绑架的。双方就这么边打边吵,闹得不亦乐乎。

吵来吵去,北伐军出师之后,冯玉祥在西北起兵,支援靖国军,于是革命力量在西北地区开始占到上风。但是这个时候革命派的军队还主要是国民党控制的,包括冯玉祥的军队。

陕北根据地的建立,还与一个年轻的共产党人有关,那就是邓小平。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吸取孙中山兴办黄埔军校的经验,也要建立一个军校来培养军事人才,即西安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当时请了很多人来任教,其中就包括了许权中、邓希贤等中共人员。邓希贤就是邓小平。

他们在这儿培养出来的一批军事干部,后来都成为陕北红军的重要组成力量,而且这个军事团体后来还控制了一部分武装,主要是通过许权中控制了援陕第三路军,后编为第3旅。这个旅成为后来发动陕北红色起义的主要力量。

这个时候的刘志丹,正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和林彪是同学。刘志丹高鼻梁、大眼睛,非常帅气。陕西人家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他的老家在宝安,这个地方离绥德很近。刘志丹生于1903年,牺牲时年仅33岁,可是在这33年里,他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刘志丹在第四期学习毕业之后,参加北伐战争。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时候,已经在冯玉祥部做到少将高参的刘志丹被“礼送出境”,他在武汉找到组织,奉命回到西安,和中山军事政治学校的同志们一起开始筹划在陕西发动起义,试图在陕西建立一个红色根据地。这时候,邓小平已经不在这儿了,之前他在冯玉祥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奉命南下,参加了重要的“八七会议”,但是他在陕西的影响力还是很大。

刘志丹等人的计划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武装,在渭河平原到华县这一带发动一次起义。尽管离家已久,但他在当地还是享有较高声誉,老百姓中间有“刘志丹,是清官”这样的说法。

刘志丹的声誉,与他从中学开始便一直闹革命有关。他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所以有机会在榆林上了完整的小学和中学。也正是在榆林的时候,他开始跟此后与自己一直作战的一个老对手有所接触。这个人就是陕北军阀井岳秀。

井岳秀的资历比刘志丹要老得多,他属于在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崛起的陕北老将。其兄井勿幕是陕西最重要的革命者之一,后来不幸被北洋军阀杀害。应该说,井岳秀年轻的时候也是颇有朝气的,并且也是革命的,但是老了以后,镇守陕西的榆林三边一带,就成了当地的一个祸害。这是因为井岳秀出身豪族,因此在当地是支持富人的,也就是土豪劣绅的代表,所以当时陕北有民歌唱道:“井岳秀是个坏东西。”

刘志丹在榆林读书时,跟井岳秀的地位差得极远,一个是学生,一个是三边镇守使。但他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刘志丹在学生中组织革命活动,结果被反动当局抓起来了,交由井岳秀来审问。

刘志丹本来叫刘景桂,井岳秀翻阅这个案子后,觉得这个刘景桂很有才气,所以他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说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为什么要把他抓起来?他的手下便说这个刘景桂想搞革命,开始列出的几条罪状,井岳秀倒也不以为意,但最后一条把他惹火了——刘景桂主张火葬。

井岳秀的思想比较陈旧,于是下令把刘景桂关了起来。好在这样的罪名算不上太严重,刘景桂想方设法从监狱中脱身出来,到南方去投了黄埔军校。也就是在黄埔军校期间,他认识了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等景桂再回到陕西的时候,人们都说,当年惹井岳秀的那个小伙子又回来了。这样一来,比较容易引起军阀的警觉。刘景桂因此改了名字,他本来字子丹,改叫刘志丹,意在表明自己的志向:希望把陕西变成一片红色。

刘志丹的“三起三落”

刘志丹建立陕北根据地的过程非常艰难,根据史料可以看到,他至少经历了“三起三落”。

1928年5月1日,他和许权中等人共同发动渭华起义。那个时候共产党人已经控制了大概一个旅的兵力。这个旅战斗力比较强,而且起义者们找了一个机会——当时在陕西的主要军阀李虎臣等出关去和冯玉祥作战,正好西安附近空虚。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于是渭华起义发动起来以后相当顺利,很快在周围占领了几个县城。

只是当时陕西的革命者缺乏经验,虽然起义成功了,但实际上隐藏着极大的危机。原因是他们当时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跟红军早期在南方犯的错误一样,一开始就惦记大城市。渭华起义后,起义军兵锋直指西安,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要打西安的话,肯定会对当时的军阀构成极大的威胁,因为那是他们的统治中心。

出关作战的陕西军阀,马上就做出了反应。李虎臣的主力立即回头反击。起义的部队打得应该说相当不错,两次打败了敌军的反攻。但是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而起义军并没有井冈山的经验,不懂得积蓄力量,保存火种,最终被各路军阀彻底打败,总指挥唐澎阵亡,根据地全部丧失。

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身边只剩下几个人突围成功。他当时很不甘心,于是想方设法和另一位陕北革命领导人谢子长一起悄悄活动,准备东山再起。

1931年前后,刘志丹在陕西的国民党军队里先后多次实施兵运工作,在几个地方军阀的部队里打入地下工作者,试图从敌人内部拉部队出来兵变。

当时在陕甘宁一带酝酿兵变的,并不只有刘志丹,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这时候也已经登场,那就是习仲勋。1928年,习仲勋中学毕业,加入了共青团,开始按照党的指示到杨虎城的部队里去做兵运,曾发动两场兵变。

刘志丹等人的努力最初并不成功,先后四次兵变都失败了。原因是地方军阀已经知道刘志丹是共产党人,他派人到军阀部队里开始做宣传活动的时候,常常很快就暴露了。

但刘志丹锲而不舍。1931年8月,他终于在陕北和谢子长等利用豪强力量建立了第一支自己的游击队,这就是后来陕北红26军、红27军的前身。部隊拉出来以后,他们逐渐控制了南梁、高照等山区,并在这一带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年底时,游击队发展到1000多人,在当时当地已经是一支相当有影响力的红色力量了。

因为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刘志丹的队伍成分复杂。1928年,当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正处在“左”倾思想的控制之下,对陕北游击队的改造操之过急,匆忙派来一名叫作杜衡的代表,处理陕北局面。杜衡到达陕西以后,担任省委书记,同时担任红26军政委。出于种种原因,杜衡开始在部队里实施“左”倾激进路线。

刘志丹对此深感不安。他知道,此时陕北红军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生存下来,要遵循什么样的法则。他的发展路线比较务实,但杜衡来了以后,实施的完全是空想主义。双方发生矛盾的结果是,杜衡利用其地位排挤陕北地方同志,把谢子长弄到上海去学习,把许权中弄到苏联去学习,而他则掌握了对陕北红军的控制权。

不久,杜衡提出了一个激进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刘志丹坚决反对。杜衡主张放弃南梁根据地,直接去打西安,又来一次攻打大城市的冒险。但刘志丹此时已经是孤掌难鸣,无力反对。

当时西安的军阀部队有几万人,1000多人的游击队怎么能打得下来?所以走到半路的时候,杜衡自己都觉得这个作战计划无法实现。但他没有把部队带回去,自己却离队了,自称要到西安的省委去开会。

令人惊讶的是,以极“左”著称的杜衡到了西安以后成了一个叛徒,他把刘志丹等人在陕北苦心经营、先后发展的500多个地下党员全部出卖了。

杜衡离队时,部队已经被拉到了平原。敌众我寡,红军在平原难以战胜四面围攻的国民党军,于是部队全被打散。

刘志丹最后只带着十几个警卫员退到山里,并且遭到敌军的步步追击。他不得不边打边退,十几个警卫员先后牺牲,最后只剩他和一个警卫员。这时候又遭到敌人的攻击,混战中,刘志丹掉下山崖,腿部受伤,几天没有食物,差点饿死。幸好后来警卫员找到了他,才把他救了。

刘志丹的性格极为坚韧。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没有放弃,继续深入敌人内部组织兵变。不久,他不幸被叛徒出卖被捕,情况十分危险。当时有同志设法去看他,刘志丹非常豪迈,笑说:“在监狱里我就当休息了,要是真牺牲了的话,你们不要管我,接着干你们的。”

当时陕西省委等各个方面都在想方设法营救他,办法还是利用他的才华。因为刘志丹的才华在陕西的一些人士中很有影响,大家不管政治立场,普遍认为他是一个陕西才子,杀了太可惜。

最终两个关系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杨虎城的秘书长、地下党员南汉宸;一个是陕西教育局局长杜斌丞。他们在杨虎城面前寻机建议,说刘志丹其实就是刘景桂,才华出众,把他杀了很可惜。杨虎城也是一个爱才之人,而且他出身穷苦,对共产党的主张并不十分抵触。经过思考之后,杨虎城便把刘志丹放了。

1933年,刘志丹再次开始组织自己的部队。这一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武装以后不再急于向南,也就是不再向西安方向发展,而是转向北边,去打当年反对火葬的井岳秀及其附近的另一个军阀高桂滋。

应该说,这次找到了当时陕北革命的发力点。这两个军阀在国民党统治力量中都是属于比较边缘的,而且他们周围的环境比较艰苦。这个苦不是指军阀们自己苦,他们都以豪奢著称,但是因为当地环境贫瘠,他们的部队装备比较差,人员也比较少。几仗下来,刘志丹就把他们打得服服帖帖,但他们又不希望其他军阀染指自己的地益,于是只能任由红军发展。刘志丹在清涧、吴堡一带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这就是陕北根据地的发源之处。

刘志丹打的这两路军阀,其中一路是高桂滋的17军。到抗战的时候,这支部队还成为了八路军的友军。井岳秀就没那么幸运了,被刘志丹打败后,他率部退到榆林县城,倒也没有受到致命损失。1936年正月初一,他的一个姨太太正好过生日,井岳秀很高兴,便陪着姨太太们一起打麻将,其中一个姨太太打出一张牌,三个人都和。这事很新鲜,所以井岳秀起身来看,不料手枪掉在地上走火了。“啪”的一声枪响,井岳秀仰天倒下。原来,被打到的正是他自己,而且正中要害。

刘志丹开始慢慢地把陕北根据地发展起来,逐渐形成较大规模:有7个县是红军完全占领的,还有23个县红军具有极大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国民党到这23个县里,基本上就跟在红区行军一样,完全没有在自己地盘上的那种感觉,只是县城依然为国民党方面占领而已。

在这种环境之下,刘志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贡献,这是以前一直鲜有人注意到的——他在扩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占领了当时中国在西北唯一的一个炼油厂。

这个炼油厂位于延长,当时称为延长油田。刘志丹占领延长油田以后,还把当地的工人都保留了下来,让他们想方设法继续采油,经过简单的分炼,以灯油、石蜡等产品出售。这大概是陕甘晋边区最早的工业基础。

红军在陕北逐渐发展起来以后,兵力发展到两个军。但这只是对外声称的编制,实际兵力大概能达到三四千人,这支部队就是红25军到达前陕北红军的主力。

1935年,这支部队先后两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制”,在陕北站作了脚,也因此上了国民党方面的新闻。于是中央红军发现还有这么一块根据地,便往陕北来和刘志丹会合。

标志着长征胜利的几次会师,都发生在陕甘宁根据地

值得一提的是,说刘志丹在陕北终于站住脚了,并不是指打了几个胜仗,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围剿”,而是陕北红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就是著名的陕北苏维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11月成立,主席就是曾组织过两场兵变的习仲勋。

习仲勋当时只有21岁,刘志丹让他来担任苏维埃主席,他表示自已威望不够,有点儿困难。刘志丹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一次,刘志丹在红军开办的军政学校给军政干部们讲课,正讲着,看到习仲勋过来了,他马上站起来敬了一个礼,说:“主席好!请习主席讲话。”

這样一来,习仲勋就给干部们讲了话。这次讲完以后,官兵们一看刘志丹这么尊重习仲勋,就知道这个苏维埃政府是非常有权威的了。

刘志丹常说:“我们自已现在建立了政府,所以一切要尊重我们的政府,不能以军压政,就是不能拿着军队的力量来压制政府。”

在哈达铺得知陕北根据地的消息后,中央红军马上北上,准备和陕北红军会合。可是到达吴起镇,准备会合之前,毛泽东等人却发现了一个让大家非常吃惊的事情——国民党都说陕北红军的领袖是刘志丹,但等到达了陕北的时候,前来接应的干部却说刘志丹已经被抓起来了,关在瓦窑堡。

毛泽东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洛甫(张闻天)一起研究后决定,立即派人马上赶到瓦窑堡去,把刘志丹保下来。

当时不止刘志丹被关起来了,习仲勋等陕北的高级干部也大多被关起来了,陕北怎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

这还是上海的中共中央当年“左”倾问题造成的余波。杜衡叛变之前,曾向中央报告刘志丹等人的“右倾”问题。在执行极“左”路线的中央的影响下,1935年7月,所谓中央代表朱理治等人来到陕北,他们认定陕北红军和根据地存在重大“右倾”问题,其矛头直接指向刘志丹。

刘志丹当时在陕北威望很高,但是由于他在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要利用很多的方法来实施兵变,以保障红军的生存,所以他跟那些旧军队的人员是有一定来往的,并且争取了很多旧军队人员加入共产党。在“左”倾领导人看来,这样的联系便成为了刘志丹的罪状。

例如红25军在向陕北进军的过程中,曾经消灭了杨虎城部下的警备第3旅,抓住了旅长、打入国民党军中的地下党员张汉民。张汉民本意是利用自己的身份避免警备第3旅和红25军发生战斗,使其顺利通过杨虎城的防区,但因为双方之间没有直接的组织关系,结果红25军误杀了他,而且因为他自称共产党员,接受刘志丹的领导,使一些“肃反”人员对刘志丹更加怀疑。

但是即使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这些“肃反”人员要抓刘志丹,也不敢轻易下手,因为刘志丹当时在陕北的威望太高了。于是他们写了一封信,给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指挥员,要红25军的人帮忙去抓刘志丹——当时红25军正和红26军在前线并肩作战,如果红25军的指挥员拿到这封信的话,估计也要据理力争。

可是这封信最后没有到达红25军指挥员手里,而是被直接送到了刘志丹手里。因为这个通信员不知道内容,只知道是送给军首长的,所以见到刘志丹,就把信交了。刘志丹打开一看,看到是抓自己的,这个时候他的性格特质就体现出来了。

刘志丹是一个正直温厚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他就自己拿着信,骑着马直接来到“肃反”办公室,主动就缚。他被抓起来以后,陕北根据地的很多领导人包括习仲勋都被抓了起来。刘志丹相信问题总是会搞清的,但以当时“肃反”的残酷性,很难保证刘志丹等人能逃过劫难。幸亏这时候,中央红军及时赶到,把他们解救了出来。刘志丹后来被任命为红28军军长,参加了红军对阎锡山部队的东征,但是不幸在三交镇战役中牺牲。

据说刘志丹被解救出来以后见到了毛泽东,第一眼看到毛泽东的鞋都是破的,让他觉得很感慨,于是回来后让妻子同桂荣马上给毛澤东做了一双鞋。同桂荣花两天时间做好了鞋送过去,毛泽东穿上以后感觉非常好,热情夸赞了同桂荣的手艺。

同时,习仲勋也被放了出来。毛泽东还跟他见了一次面,毛泽东见他的时候很吃惊,感叹居然有这么年轻的苏维埃主席。毛泽东还跟他开了一句玩笑说:“咱们两个是同行。”这是因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也是苏维埃政府主席。

把这些陕北的红军领导人解救出来,应该说是中央红军所做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情况非常艰难,部队只剩七八千人,给养物资等严重匮乏。由于刘志丹等人的威望很高,解救他们,便使陕北根据地的老百姓信任了中央红军,后来给予了中央红军极大的支持,使他们在陕北站住了脚。

陕北当时拿了最大的力量来迎接中央红军,当时陕北根据地只有40万人口,但是无论在吃、穿,还是药品方面,都尽量使中央红军能够有回家的感觉。

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先到陕北的徐海东和红25军做了一件后来被认为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事情。因为物资奇缺,天气非常寒冷,毛泽东派出代表去找先到达陕北的徐海东,问能不能先借3000块大洋救急。徐海东得知这个情况后很难过,就问身边的司务长,现在还有多少钱,司务长回答现在全军还有6000块大洋。徐海东下令留下1000块,其余5000块全部送给中央红军。这5000块大洋救了中央红军燃眉之急,使他们有足够的冬装度过来到陕北后的第一个冬天。

红军在长征中有一次又一次的会师,但标志着长征胜利的几次会师,都发生在陕甘宁根据地。

1935年9月16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25军3400多人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同陕甘红26军和红27军会师。

1935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宁夏将台堡,与红一、红四方面军实现会师。

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均到达陕北。

此时,离后来的西安事变仅有不到两个月了,应该说这次会师既是长征的一个收尾,同时也是红军走向新的战场的一个开端。

(来源/《铁流陕北:从红军到八路军》,萨苏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刘志丹根据地陕北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