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2021-06-23张九天
张九天
国家目标、区域目标最终会落实到区域、行业和企业身上,企业承担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绝大部分任务。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碳中和到底意味着什么?国家目标、区域目标最终会落实到区域、行业和企业身上,企业承担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绝大部分任务。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
过去,大家谈气候变化,似乎感觉是国际上的事情、国家的事情,跟企业还没有太大关系。现在,大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及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作为国家总体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接下来会被分解、落实到地方、行业,行业和区域的相关政策会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
目前,各部委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引导性政策,未来一两年,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应该会密集推出各种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政策。地方政府、重点行业也都会明确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央企、国企等头部企业也都会对外宣布(部分企业已经宣布)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上政策或战略,无论是来自政府、行业协会还是大型央企,都将给企业带来操作层面上的深远影响。此外,全国碳市场建设也将倒逼重点企业绿色转型,每个企业都将感受到市场所带来的约束。
要理解碳中和,眼光还要往外看。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2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了全球6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经济规模的70%以上,碳中和已经成全球共识。当我们跟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时,会面临市场准入的压力。3月初,欧盟宣布将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这意味着我们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如果碳排放达不到欧洲相关产业标准,就得缴税。目前,我国出口贸易多为碳密集型、外向型企业,碳关税会为此类企业带来新挑战,企业迫切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实施绿色低碳转型,降低产品碳排放。
企业还将面临来自供应链的压力。当前,众多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这将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到我们的企业。消费者对低碳、环保产品的购买偏好,将倒逼和激励企业提高碳减排的社会责任和意识,而碳标签、碳足迹等也将会成为催生低碳消费、拉动低碳生产、促进绿色循环的新市场机制。
碳中和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机遇
站在更高的视野和发展角度看,碳中和目标下企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升至两万美元。在这个愿景目标下,行业、企业需要衡量自身增长潜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双碳”目标将会为新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创造利好环境。
以汽车产业为例,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国产品牌想要超越国外品牌,难度非常大。但在碳中和目标下,汽车行业低碳转型,电气化成为重要方向。过去十几年,我国在电动车领域积极部署,电动车锂电池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入电动车领域,谁能够技术领先,谁就能成为引领者。碳中和给了产业经济切换赛道扩大竞争力的机会。当然,碳中和目标也会对高碳企业形成限制,比如很多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宣布不再对煤电进行投资。如果我们能在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取得领先,那就意味着我们将会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碳中和目标下企业零碳路径建议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行动,国家会有总体的顶层设计,把目标分解到行业、地方,而且在实现过程中会加强监督和考核。此外,还会在宏观层面开展相关试点,比如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等。
国家会开展一些“减碳”重点行动,比如推广可再生能源、节能与能效提升、低碳交通与绿色出行、产业园区低碳化转型、深化碳市场建设等;也会开展一些“负碳”重点行动,通过负排放的技术比如生态系统的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把没有办法避免的碳清除,最终实现零碳。
在微观层面,国家相关部门也会出台政策鼓励碳中和试点,比如企业碳中和、大型活动碳中和、个人碳中和与碳普惠等。总之,以上这些都需要大量基础性工作作支撑,包括建设排放数据体系、监测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等,这其中还涉及各个参与方的能力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
在整体框架下分析企业应该“怎么做”,就需要看清企业所处位置、压力源以及市场环境。企业的行动步骤大致为:一、摸清家底,进行碳的核算与盘查,监测碳排放情况;二、战略选择,即制定企业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明确重大减排节点,高站位推动碳转型;三、行动支撑,即落实碳减排行动,从生产链全周期分解减排要求,保障转型效果,参与碳交易,推动碳减排落实;第四,品牌建设,这涉及到商业性、市场化的举措。
碳底摸查
企业层面的碳排放范围包括一是直接排放,二是外购电力、热力间接排放,三是其他间接排放,如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生产排放。不同类型的企业,范围三涵盖的内容、边界不太一样。因为范围三的排放涉及太多外部数据,管理起来难度巨大,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在核算碳排放时只计算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但一些拥有多年碳管理经验的企业(如苹果公司等)也会将范围三的排放纳入管理范围。
战略引领
制定战略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政策约束分析。企业要考虑是满足国家政策还是区域政策。不同区域政策不同,企业面临的约束也不一样。另外,市场准入条件不一样,内向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也会有不一样的压力。最后,供应链碳中和、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或服务的倾向,都是战略制定中需要考虑的关键信息。第二,行业位置分析。同行水平怎样?上下游排放要求如何?所在區域的排放如何?这些都很关键。第三,战略选择。要引领还是追随?处于行业不同位置的企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些企业可能不求引领,只要保持相对竞争力就行,而有些更有雄心的企业则需要选择引领战略。
迈向碳达峰、碳中和不能一蹴而就,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特点制定阶段性目标。通常来讲,第一阶段是确定碳达峰峰值以及时间;第二阶段是部分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目标(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第三阶段是100%或者部分实现供应链碳中和目标(可能包含范围三的排放)。这些分阶段目标的设定原则与之前提到的内外部形势以及企业所受到的压力都有关系。
行动支撑
企业碳中和整体行动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二是实施碳中和。实现零碳,就是排放的“源”跟“汇”达到平衡,一般企业的用能、用电、运输以及建筑都会纳入碳排放,而碳汇则通常需要企业去购买一些农林业的碳汇、绿色认证等。
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一、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包括碳排放的监测、核查、报告;二、被纳入碳市场的企业需要进行碳资产管理,包括CCER置换、综合履约方案、碳金融、配额管理等;三、能力建设。企业要构建自己的制度体系、相关工具和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碳资产管理的概念是从碳市场要求而来,现在其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不仅是围绕碳市场履约,还要看投融资。投资企业要清楚各行业排放情况,这样投出去的钱才不会面临政策风险、转型风险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影响等。
当以上内容理清后,企业就需要选择“怎么干”。比如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可以选择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效、清洁化、电气化。在增加碳移除方面,可以选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林业碳汇、生物质碳捕集与封存、直接空气捕集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