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让历史告诉未来
2021-06-23赵清源
赵清源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孕育的,这些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不断发展的党的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抚今追昔,让我们重温伟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解剖伟大精神的内核和属性,为新的征程积蓄新的精神力量。
革命理想高于天
一百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途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会议被迫中断。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议:可否转移到嘉兴南湖去,租条画舫以游客的名义边“游湖”边开会呢?那天正值炎炎夏日,被迫中断的会议在船舱中悄然开始。
会议首先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党纲只有15条,不到1000字,每通过一条,船舱里便响起一阵掌声。其间,湖面上出现了一艘汽艇,加足马力朝画舫越驶越近!王会悟立刻敲打船舱示意休会,代表们则快速收拾好文件,佯装富贵闲人摸起了麻将。直到听到汽艇与画舫“擦肩而过”的声音,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提出“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险些被扼杀的革命星火就此点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长征即将结束的1937年,甘肃高台战役却打得异常艰难。正当高台人民欢庆红军攻克高台的胜利时,西北军阀马步芳纠集两万余人包围了县城。时任中革军委委员、红五军军长的董振堂带领将士誓死守城,“我们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血战整整持续了两天两夜,300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敌人把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参谋长刘培基三位烈士的头颅割下,悬挂在马家军司令部城门上。作为长征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董振堂年仅42岁。
世界上从未有过像长征这样的壮举:历时两年,穿越14个省,进行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不惧任何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同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
1938年,一个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的年轻人来到延安,用6天6夜的时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他,就是冼星海。第二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周年纪念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团演出了《黄河大合唱》。之后,他郑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和有识之士,以“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毅力,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奔向延安。延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延安精神也激励共产党人在艰苦斗争环境中,以星火燎原之势书写了时代传奇。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形成的,以不畏艰险、坚守信念、敢于牺牲、勇往直前为核心的斗争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政党在精、气、神上有了根本区别,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剑银星创业艰
这是一场在一开始被认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中美实力悬殊、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用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从站起来到强起来,这条道路并不平坦。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匮乏,严重的“贫血症”制约着国家发展。1959年,松辽惊雷,油出大庆。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缺经验少技术、钻井开发设备落后、油藏地质条件复杂……“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铁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口油井。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和科研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为共和国发展输送“血液”。到1963年底,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彼时,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的阴云也一直笼罩在共和国的周围。1955年,刚回国的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陈赓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的回答掷地有声:“中国人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1956年初,钱学森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一线。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砥砺前行。
一把破旧的藤椅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因为这把藤椅上的大洞,承载着50多年前那个撼人心魄的故事:1962年冬,焦裕禄病躯担重荷,就任兰考县委书记。他带领群众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1963年9月,焦裕禄的肝病恶化,每当疼痛袭来时,焦裕禄就靠在藤椅上,把茶缸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硬生生顶出一个大洞。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2014年3月18日,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吟诵了自己于1990年写下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勉励党员干部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这些精神犹如一面面红旗,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油井”,激发出建设新中国的无穷力量。这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孕育出的精神,为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敢想敢干敢为先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为刚刚解冻的中国送来了春天。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那时的安徽小岗村,正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里的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下大包干“生死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当年按红手印搞大包干,就是想吃上一顿饱饭。”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小岗人敢于解放思想、“贴着身家性命干”,在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村民不仅吃饱了肚子,还给国家和集体上缴了粮食,结束了20多年来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党心连着民心,政策顺应民意。1982年,党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984年,党中央又连续下发一号文件,把以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到了全国农村。
在中国改革史上,任仲夷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1980年,广东改革开放已经开局,当年11月,任仲夷赴粤上任。初到广东,特区诸如走私、偷逃等不良现象引发社会诸多非议,撤掉特区的声音不绝于耳,任仲夷力排众议,1个多月内3次亲临深圳,为特区干部打气、支招。为了发展特区,他大胆起用一批优秀干部,形成了深圳首批名副其实的“拓荒牛”,其中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梁湘和袁庚。
他还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政策。他认为,中国很大,地方特色要发挥好,必须针对地方的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如当时中央对特区的概念,深圳是10平方千米,珠海是4平方千米,他提出这两个城市按全域城市特区建设,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此间各种创举,难计其数。1979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23位,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5年后任仲夷离任时,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一。
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这一点在深圳特区的发展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一代代特区建设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一系列精神破土而出,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力量。在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创造出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壮丽的气象。
攻坚克难新时代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又一次向贫困宣战,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就此打响。
甘肃省广河县西坪村,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国劳动模范马天龙是西坪村党支部书记。“每天脑子里都要过一遍,怎么才能带动村里人脱贫致富。”马天龙说,“没有产业支撑,稳定脱贫就难以实现。”后来县里争取到6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在西坪村建起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就地就近增收门路,村不会空,地不会荒,人不会穷。”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重庆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不信天不认命,带领村民耗时7年凿出绝壁天路,摆脱贫困。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数百万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截至2020年底,1800余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出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
2020年初,一场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打赢了这场阻击戰。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的发展中,科技强国不断取得新成果。2004年,中国开启探月“嫦娥工程”。2020年11月24日,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一飞冲天,筑起了中国航天史上“九天揽月”新的里程碑。航天人邢立坤回忆起嫦娥五号探测器垂直组装时的一幕,在发射场厂房办公室,一位白发苍苍的院士问道:“小伙子,马上发射了,心情紧张吗?”邢立坤心里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临战前的兴奋,他稳了稳心神说:“我们有信心,我们准备好了!”17年间,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硕果累累。中国航天事业开创了从无到有的辉煌历史,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三牛”精神……众多精神汇聚起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为民服务中勇于担当,在攻坚克难中闯关夺隘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雄关漫道真如铁
任何一种精神的成长都离不开时代的哺育,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回顾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图谱,不难发现,“变”与“不变”贯穿始终。
这种与时俱进的“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增添新元素。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和党领导的事业不断推进,尊重科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等新的元素被不断充实到党的伟大精神之中。二是不断赋予新内涵。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是党的许多伟大精神共有的内核,但由于时代环境和实践基础不同,它们的具体内涵又有所区别。长征精神强调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大庆精神强调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在艰苦条件下如何自主创业;而改革开放精神强调独立自主,则是要回答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
然而,贯穿这些伟大精神的是党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这些伟大精神相互交织,使红色精神谱系呈现出共有的内核与基因,这就是伟大精神的“不变”。
不变的,一是坚定的党性,即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质特征。先辈和英烈们所有的奋斗牺牲,现在和未来共产党人的奋斗前行,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党的精神谱系之“魂”,是党的伟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
二是坚定的人民性,即强烈的为民情怀,这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本底色。中国共产党因民而生、为民而兴,相信“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前进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逆境中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人民大众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和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生动展示,是当代中国精神中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源与流。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印证历史。过往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志在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必将不断推动伟大实践,并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