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留下“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佳话
2021-06-23周宵鹏
周宵鹏
“陕北过来一颗夜明星,夜里走路亮堂堂……”
这首诞生于70多年前的歌谣,曾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带流传,至今在当地仍有人会唱。歌谣里唱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来到平山县,确定工委驻地以太行山深处的西柏坡为中心。1948年5月,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
从此,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革命战争史拉开磅礴画卷
在从1946年7月算起的大约5年时间内,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小食堂的几间简陋土坯房里,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又称“九月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上述目标,并决定当年人民解放军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并准备打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
此时,解放战争进入第3年,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九月会议”的召开,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
“9月16日攻克山东济南,随后三大战役激战犹酣,胜利一个接一个、战局一环扣一环,捷报频传扬军威。”如今,在西柏坡纪念馆,这段史实被编成快板,讲解员用这种形式把红色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九月会议”召开后,三大战役打响,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式拉开。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发起。同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万余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是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平津战役在1948年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被歼灭和改編。此役之胜,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山村最小指挥部排兵百万
激战尤酣、战歌如潮。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土坯垒就、灰沙砸顶,西柏坡几间普通的农家小屋,如果没有“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的标识牌,谁能想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震惊世界的大决战就是在这里谋划绘就。
作战室的一间小土屋中,北墙上挂着一幅硕大的军用地图,是解放战争的形势要图,工作人员当时用红蓝铅笔在图上进行绘制标记。讲解员告诉记者,那时所用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工作人员就用红蓝毛线在地图上做标记。
西柏坡纪念馆通往三大战役展厅的走廊墙上刻满了电报报文,这些刻制的“电报”来源于当时的电报原样。
来到西柏坡后,毛泽东住在一间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讲解员介绍,在指挥三大战役期间,他通常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件。
在毛泽东旧居的前院甬道边,有一座废弃的石磨磨盘,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在磨盘边,研究时局、讨论战事,留下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
群众用小车推出战役胜利
指挥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报有197封。其中,有的电报对前线指挥得当、部署严密;有的积极与前线探讨情况、博采众长,坚持军事民主;有的给予前线将领遇紧急情况可临机处置的权限,明确前线不要事事请示。
西柏坡发出的电报党旗指引、军令如山,前线人民解放军军纪如铁、所向披靡。在号角连鸣、炮火硝烟中,前线将士一切行动听指挥,力克险阻赢得最终胜利。
“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记者在西柏坡纪念馆采访时看到,讲解员为游客动情唱着当年的民谣。这首民谣背后是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前方战役惊天动地,后方推车辚辚作响。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不仅是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背后,一直都有人民群众的“小推车”。三大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更是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动员人力物力之多、影响之深,堪称极为罕见的史诗画卷。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的这句著名论述,镌刻在西柏坡纪念馆里,更载入党史,铭记在人民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