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风险受控,但远未消除

2021-06-23莫开伟

环球时报 2021-06-23
关键词:信贷资金集资资管

莫开伟

在日前召开的上海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防范金融风险需重点关注五方面:第一,积极应对不良资产反弹;第二,严密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第三,坚决整治各类非法公开发行证券行为;第四,切实防范金融衍生品风险;第五,时刻警惕各种变换花样的“庞氏骗局”。

我们注意到,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资金,偿还银行贷款也遇到困难,因此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一些不良贷款。此外,仍有一些银行机构对房地产贷款乐此不疲,对中央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有关抑制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及楼市领域的要求执行不坚决,缺乏大局意识,变换各种手段向房地产行业注入信贷资金,也导致不少银行信贷资金因大中型企业债务违约而出现信任违约风险,不良贷款比例上升。一旦政府宏观调控步步趋严,银行不良贷款有可能大幅反弹,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对此,金融监管机构需督促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确保能够更快更多地处置不良资产,并与中央宏观调控保持一致,及时调整信贷经营定位,以避免大量信贷资金成为不良资产,从根本上把住金融风险防范的总闸门。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较历史峰值压降了20万亿元,但存量规模依然较大,且容易反弹回潮。主要原因是影子银行是各类金融机构都想从中牟利的“作弊天堂”,且具有典型的“体系内”和“类信贷”特征,需要综合施策,牵动的部门较多,成效很难尽如人意。虽然央行与银保监会发布了理财新规,将所有相关理财行为关进了笼子,进一步压缩了影子银行的生存空间。但目前银行业务创新不断,各种打着理财新规监管搞“擦边球”的现象依然存在,金融机构再次通过交叉性金融产品无序加杠杆助推影子银行复活的风险依然不能消除。由此,对金融机构各种“类信贷”新花样不能放松警惕,需认真落实资管新规,在确保存量资管产品整治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消除

一些非法资管产品的生存空间,将资管业务纳入有效监管轨道。

各类社会非法办金融行为,当前主要表现为各类非法公开发行证券行为。比如金融市场目前仍存在不少名为“私募”实为“公募”的产品,实质上与过往的非法集资案件纠葛在一起,对广大金融投资者产生较强的蒙蔽性和诱惑性。而且这些产品参与投资的人数往往突破200人限制,发行对象实际上面向不特定的投资者,给市场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这需要各级政府执法部门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具备“火眼金晴”,一旦发现“假私募、真公募”,应依法予以严惩,并按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或虚假披露追究发行人等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品投资比较复杂,普通投资者可能连概念都搞不清楚,在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盲目参与投资,加上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很大,对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普通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无异于变相赌博。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够成熟,不完全适合个人投资者。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忽悠投资者,让不少不具备投资资格的人参与其中,放大了社会金融风险。这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引导,让投资者保持足够的投资理性。

由于非法集资与金融诈骗能够带来丰厚的利益,不少犯罪分子不惜铤而走险不断更新骗术,各种以高息回报为诱饵,打着所谓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旗号的金融骗局层出不穷,这些非法集资与金融诈骗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击鼓传花式的游戏,终有一天会出现资金断链,使游戏无法再玩下去。尽管各级政府在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上加大了力度,仍然有民众不当一回事,金融风险意识薄弱,只看到高回报而忽视风险,反复被欺骗,养老钱、血汗钱甚至救命钱都可能被骗打了水漂。除官方加大对上述行为的打击力度外。我们所有人都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宣扬“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需自觉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远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在心中构筑起一道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固屏障。▲(作者是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信贷资金集资资管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不改转型方向
财政部:资管产品暂按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券商资管挑战重重
十四部门“穿透式”监管非法集资
十四部门“穿透式”监管非法集资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农发行舒兰市支行多渠道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风险投资探讨
刘珺?:大资管是金融脱媒的路径之一
基于信贷资金安全视角的农村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