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技解释权须掌握在自己手上(焦点话题)

2021-06-23朱紫辉

环球时报 2021-06-23
关键词:立场议题科普

朱紫辉

近年来,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与“知识爆炸”的浪潮中,一批民间科普媒体和科普“大V”快速崛起,在中国互联网甚至整个中文互联网圈层中都拥有了巨大影响力。其迅速走红的同时也伴随着争议,最近一段时间来,“科学松鼠会”“回形针”等一些科普媒体陷入风波,被舆论质疑一些内容为外部敌对势力“洗地”,甚至编辑团队直接受外部势力操控。在国际舆论环境趋向复杂的情况下,中国民间科普正围绕立场问题受到更严格的审视。

中国的民间科普界是否存在立场问题呢?

通俗地说,科普的本质是将一个复杂的事物加以解释传达给普通民众,大到国家政策或者重大科技成果和发现,小到某个公司的技术创新,都可能需要科普帮助传播。这其中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普人对科学、技术、政策、历史的理解和消化;第二个层次是科普人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解传播出去。科普有辐射属性。由于科普的本质是对复杂科学问题或现象的通俗解释,而一些头部科普媒体作为知识传播链条中心节点存在,拥有向外辐射的影响力,其所得出的结论不但会影响到订阅读者,也会影响到别的内容传播者以及媒体,将结论进一步传播出去。科普又有集中属性。从事科普事业有一定的门槛,因此科普“大V”相对集中于高知群体。基于以上两点,如果境外一些势力试图影响中国公众对某些事情的态度,瞄准科普“大V”理论上是一个比较高效的路径。

由于科普既有集中性又有辐射性,能够把一个复杂事物掰开揉碎解释给民众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科普媒体和“大V”具备对社会议题进行设置、排序、引导和解释的能力。有些议题如果在舆论场埋得很深,即便议题本身有重要意义,不经过发现和解释,也不会成为社会性议题。面对一系列问题,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排序轻重缓急,对某个问题现象和本质如何进行解释,哪些因素起了正面作用,哪些因素制造了负面风险。科普在这些议题的处置过程中实际起了中介和加工的作用,科普人的立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进加工过程中。比如,一切人类活动都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如果有科普产品片面突出所谓中国人吃肉蛋奶影响环境,却弱化甚至避开发达国家生活消费对环境的更大影响和责任,不能不令人怀疑其立场。

从实然的角度,据笔者了解,科普媒体接受境外资助或操纵在中国科普界并非普遍现象,在2015年至2018年那一轮互联网投资热潮中,曾有相当数量的科普媒体接受各种来源的投资人投资,但大部分是小股东,一般干涉不了媒体的内容输出。但从观感的角度,如果科普媒体产品的调性、内容,结论的方向不符合大众认知直觉或者情绪倾向,又出现了事实或者逻辑上的错误,在互联网舆论场背景下,就容易被人抓住辫子质疑“屁股问题”。

从科普人自身角度。政治敏感度不够,商业底线意识不强,是中国民间科普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某些国外NGO或者背景复杂的基金投来所谓公益投放时,不少科普人并没有意识到其背后可能包含着与中国国家利益相违背的阴谋。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科普人发表的言论,生产的内容中,的确有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特征或者痕迹,舆论是有理由质疑其立场的。

既然科普也是有立场的,那么作为中国科普人,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中国科普的价值与能量,就有责任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设置于我有利的议题,在议题排序中渗透进我们的价值观。

在坚持立场同时,中国科普人应全面提升自身水平。应该看到,当前除国内各大平台充斥着各种伪科学产品之外,在国际上,尤其是英文互联网上,中国科普媒体和科普“大V”的影响力仍然偏弱,中国取得的重大科学技术进展依然需要借助西方媒体报道向全世界传播。中国这样一个对西方世界而言遥远陌生而复杂的对象的解释权,依然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

科普的作用不容小觑。当我们想到海洋生态保护问题时,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起BBC拍摄的纪录片《海洋》,通过这样的作品,BBC积累起公信力,又依靠公信力掌握了话语权。中国的科普人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给自己定一个大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创作全球最好的科普作品,把中国科技问题的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者是全国青联委员,科技类自媒体“酷玩实验室”负责人)

猜你喜欢

立场议题科普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扬善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草地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