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解危局的那些美苏领导人会晤

2021-06-23金点强

环球时报 2021-06-23
关键词:列日涅夫美苏赫鲁晓夫

金点强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拜登的首次会晤刚结束,美国就准备出台新的对俄制裁措施。克里姆林宫21日表示,不指望美国在俄美元首会晤后停止遏制俄罗斯。俄媒失望地感叹称,当年美苏领导人会晤可以决定世界未来的走向,而如今一切都变了。

罗斯福同斯大林:出人意料的和谐

苏俄成立之初,西方世界对这个红色巨人充满敌视,二战爆发后英法领导人甚至怂恿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因此苏联最高领导人与当时西方头号强国美国总统的会晤,直到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才得以实现。

1941年12月,美国因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卷入二战后,迅速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在欧洲大陆上苦苦抵抗德军的苏联还能撑多久,成为美国最为关心的焦点。在总统罗斯福的指示下,1942年2月,美国驻英国大使哈里曼询问苏联大使麦斯基“是否有可能安排罗斯福与斯大林的见面”,以“消除美国和苏联之间,以及苏联和英国之间的不信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罗斯福的倡议没有给出肯定答复,但决定派遣外长莫洛托夫前往英国和美国。

此后,随着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相继胜利,反法西斯同盟在战略上取得大转折,但如何协调各战场的行动、共同对法西斯作战,成为摆在反法西斯同盟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1943年7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建议与

斯大林举行双边会晤。8月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致函斯大林,表达想要和斯大林举行双边会晤的想法。斯大林表示同意,但他建议,既然英美都有会晤的需求,干脆举行三方会晤,“可以在苏联境内的阿斯特拉罕或阿尔汉格尔斯克举行”。罗斯福和丘吉尔对三方会晤倒不反对,但提议在美国的阿拉斯加举行。

不过斯大林也有自己的理由:此时苏军正处于与德军作战的紧要关头,自己离开本国前往遥远的阿拉斯加参加会议,不利于指挥作战。在他的坚持下,第一次“三巨头”会晤地点定在德黑兰,理由是斯大林需要与苏军总参谋部保持直接联系,而连接莫斯科的电话电报线,最远通到德黑兰。

11月28日下午4时,美苏英三国领导人会议正式开始。罗斯福主持了第一次会议,会议最初是在友好气氛中进行

的。三国领袖都表达了团结一致击败法西斯的愿望。而且丘吉尔奉英国国王之命,向斯大林赠授了为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特别设计铸造的宝剑。

但会议显然不可能平静,矛盾主要集中在如何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出乎当时很多专家的预料,首次见面的斯大林与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坚定地站在一起:斯大林希望英美两国,尤其是美国在西线进攻德国本土来缓解苏联的压力,而罗斯福则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丘吉尔担心登陆法国作战可能会导致一战“绞肉机”式厮杀的重现,因此他主张进攻“欧洲的软腹部”,即从巴尔干半岛发动攻击,但这有可能会导致盟军在法国登陆行动的延迟。罗斯福从美国的角度出发,最终支持了斯大林的方案,而后者则投桃报李,表示在打败德国之后,苏军会投入对日作战。

罗斯福和斯大林的“联手”还不止于此。他们主张肢解战败后的德国,而且要让它“保持虚弱”,丘吉尔拿不上台面的“小算盘”被否定了——他始终认为,被彻底摧毁的德国将难以成为英国在战后平衡苏联的砝码。

此外,罗斯福还在与斯大林谈话中提到,二战结束后,应成立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为基础的、维持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构想。

罗斯福感叹称:“我们在德黑兰的会议上已经证明,我们可以让各国的理想汇合成一个和谐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利益而采取行动。”这次会议谈及战后世界政治走向的诸多关键议题,未来的国际秩序在德黑兰会议上轮廓初现。

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了。罗斯福与斯大林在会晤中的意外和谐,也让两国高层对领导人会晤的成效抱有信心。▲

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为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埋伏笔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1年6月3日在维也纳的会晤,并非他们的首次见面——1959年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时,曾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会议上与还是参议员的肯尼迪打过照面。但当他们以两个超级大国领导人身份再次碰面时,一切都不同了。

1960年苏联在本国领空击落一架美国U-2侦察机,美国拒绝为这次非法侦察行动道歉激怒了苏联,两国正在发展的缓和关系受到严重损害;1961年4月17日,美国中情局策划并组织针对古巴的“猪湾事件”遭到惨败,美国政府在国际上也成为众矢之的。

两个超级大国的紧张关系下一步会怎么发展?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在维也纳举行会晤能像当年罗斯福与斯大林那样,顺利解决两国的分歧吗?这些问题吸引了超过1500名各国记者的现场报道。当时43岁的肯尼迪刚刚走马上任,而67岁的赫鲁晓夫已经掌权8年。《华尔街日报》将两人比喻为即将入场的重量级拳击手:“美国总统是新生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赫鲁晓夫的学习生涯异常艰苦,他主要的政治抱负还没有实现。论实力,这两个人就像是1807年在尼曼河中央的竹筏上讨论重新瓜分欧洲的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两人交锋的地点选在古老的维也纳,这个城市曾凭借自身的力量成为欧洲权力的中心,但现在只是一个渴望和平自保的小国的首都,这一安排确实很有戏剧性。”

为了能在初期掌握主动,美国方面希望第一天的会谈在美国大使官邸举行,第二天再转移到苏联使馆,苏联同意了这一安排。但从后来的谈判进展看,经验丰富的赫鲁晓夫明显占据上风。他强硬要求肯尼迪,推动英美法力量撤出西柏林,否则以后他们进出柏林,都要得到民主德国方面的审核同意。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肯尼迪的认同。肯尼迪感叹,同赫鲁晓夫的谈判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差使”。就在这次会后的7月初,苏联暂停复员部分部队,并增加军费投入。肯尼迪则反应强硬,敦促国会增拨32.5亿美元用于国防。当年8月,一道柏林墙修筑起来,美苏之间顿时更加紧张,甚至恢复了地下核试验。

不过在公事之外,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个人交情有了新开始。两人会谈时唇枪舌剑,氛围越发火爆,这时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灵机一动,谈起刚被苏联送上太空的两只小狗。这个话题立刻打开赫鲁晓夫的话匣子,双方转而谈笑风生。

维也纳峰会之后不久,杰奎琳意外收到苏联大使馆送来的一只毛茸茸的小狗“普辛卡”,她很是喜欢。肯尼迪还特地写了给赫鲁晓夫的感谢信。以此为契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开始了书信来往。

没有想到的是,美苏领导人的私人沟通渠道,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时美苏之间剑拔弩张,核大战的阴影笼罩全球。美国估算,一旦苏联发动核反击,美国的死伤人数至少也在千万规模。

有赖于维也纳峰会时建立的良好沟通,在公开渠道之外,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美国驻联合国代大使史蒂文森等人秘密传递25封信件,有力促进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最后达成协议,苏联撤走在古巴的核导弹,美国则公开承诺不会颠覆古巴政权,并解除对古巴的海空封锁。这场危机才安然过去。▲

勃列日涅夫和卡特:“尽一切可能制止战争”

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关系曾经一度缓和,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次数变得密集起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莫斯科,次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回访华盛顿。1974年,尼克松再访莫斯科。1972年,美苏经过数年谈判后还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外界对于驱散笼罩世界的冷战核乌云感到乐观。

然而在随后开始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议》谈判中,美苏陷入长达数年的争执,两国关系日益紧张。预定中的勃列日涅夫回访华盛顿日程一推再推。1976年,美国国防部要求为陆

军“长矛”导弹和大口径火炮配备当时最先进的中子弹,苏联则针锋相对地部署了能精准打击欧洲全境的SS-20导弹,双方核竞赛的重点已从数量上升到质量方面。同时,在美苏举行核会谈的十年期间,两国都在全力加强常规兵力建设,并频繁进行以对方为假想敌的大规模实战演习。美苏军备竞赛重新进入加速阶段。

因此当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于1979年5月11日发布公告称,美国总统卡特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将于6月15日到18日在维也纳举行会晤时,全世界都高度关注这次可能改变冷战格局的美苏领导人会晤。根据美苏发表的公报,两位领导人将确认和签署刚完成起草工作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议》,并将讨论美国和苏联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外界曾猜测勃列日涅夫会前往华盛顿去签署条约,但美国政府官员透露,因为勃列日涅夫身体不好,选择维也纳会晤,对勃列日涅夫将是一次比较方便的火车旅行。

1979年6月勃列日涅夫和卡特在维也纳会晤时,气氛十分友好。勃列日涅夫动情地说:“如果我们不能达成协议,上帝也不会原谅。”卡特则对勃列日涅夫报以热烈的拥抱。双方讨论美苏关系、限制战略武器以及地区冲突问题,强调必须控制核武器,尽一切可能制止战争。两国领导人在这次会晤中的最大成果是签署了经过6年谈判和准备而达成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议》。该协议确立了美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总限额以及改进其质量的限度和核查办法。

勃列日涅夫和卡特在维也纳会晤达成的协议,一度被认为是极大缓和了两国核军备竞赛的紧张趋势。6月2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发表通告,对协议“表示深为满意”。美国舆论虽然对于“两国承诺尽一切可能制止战争”表示赞同,但认为美国在协议中关于核武器的限制条款吃了亏。当卡特将该协议提交参议院辩论时,遭到不少参议员的批评和反对。

应该说,被美苏核导弹夹在中间的欧洲人看得更清楚。英国《卫报》发表社论称,美苏限制战略武器原则协议不能说是裁军的措施,“世界不会因为笔尖一动而突然变得安全与和平了”。

果然,就在几个月后,苏联于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卡特为表示抗议而搁置了该协议。1981年里根上台后,又明确提出要重新谈判。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陷入僵局,直到后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主政才重新得到大力推进。▲

猜你喜欢

列日涅夫美苏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之孙:爷爷下台后一直在家哭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两种不同的管理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痴恋勃列日涅夫,一个女人孤独的爱情守望
本期导读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