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畜间布鲁氏菌病健康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
2021-06-23阳爱国杨天俊李盛琼冯春红张廖莎何建秋李建岗
阳爱国,杨天俊,莫 茜,李盛琼,冯春红,张廖莎,何建秋,李建岗,侯 巍*
(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2.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四川自贡 643200;3.宣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达州 636150;4.洪雅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眉山 620360;5.嘉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南充 637100;6.成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1 前言
布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流产和繁殖障碍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人畜共患病,临床上主要侵害动物生殖器官,导致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等症状。布病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了解布病高危行业行为情况状况可以掌握重点人群对布病防控的知识层面,也可以了解其对布病防控的行为。通过文献查阅,布病宣传干预在国内外均有开展,并取得一定效果。本研究通过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布病健康宣传与行为干预,比较宣传干预前后其行为情况变化,旨在探讨布病防控有效措施,降低重点人群染病风险,指导布病防治工作,保障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现对健康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范围及对象
2020年5月到2020年12月,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成都市J县、成都市Q县、成都市J县,广元市C县,达州市X县,南充市L县,眉山市H县,雅安市S县8个县(区)组织开展了布病高危行业行为情况调查。调查将对象分为两类,A类是养殖人员,B类是兽医工作人员,分别调查了解其布病防控行为变化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干预措施。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性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针对性宣传教育主要是结合日常工作采取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发放宣传材料(宣传单、宣传册、宣传围裙、知识海报等),不定期开展专题座谈会及专家讲座,以及发放个体防护用品(手套、口罩、帽子等)等方式;行为干预主要是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发放口罩、胶手套、消毒液等消毒及防护用品,定期开展布病专题培训和讲座,培训和交流布病正确防控行为方式,入户入厂开展布病传播途径、科学养殖、预防畜间布病等专题宣教。
2.2.2 问卷内容。针对A类、B类高危从业人员设计高危病行业行为情况调查问卷。A、B两类调查问卷基线资料及布病防控行为2部分,基线资料包含性别、年龄段及学历水平,其中将A类调查问卷布病防控行为部分细分为8项饲养管理行为及5项日常生活行为,将B类调查问卷布病防控行为部分细分为7项工作行为及3项日常生活行为。
2.2.3 评价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加强对资料的核查,如有漏项、缺项或逻辑错误,及时进行补充调查,无法补充调查的问卷给予废弃;问卷录入采用双录入的形式进行核对。通过对干预措施前后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统计,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行为情况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评价干预效果,并进一步分析原因。
2.3 统计分析
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SPSS2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描述与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干预前调查研究养殖人员共670名,从业人员主要以男性为主,共549名占81.94%;年龄以40岁以上为主,共529名占78.95%;学历主要以小学初中为主,共537名占80.23%;从业时间以5~10年为主,共271人占40.45%。调查研究兽医工作人员644名,以男性为主,共457名占70.96%;年龄以30~50岁为主,共430名占66.77%;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共515人占79.97%;从业时间以5~10年为主,共259人占40.22%。
干预后调查研究养殖人员共644名,主要以男性为主,共445名占79.46%;年龄以40岁以上为主,共468名占83.57%;学历主要以小学初中为主,共453名占80.89%;从业时间以5~10年为主,共216人占38.57%。调查研究兽医工作人员586名,以男性为主,共428名占73.34%;从业年龄以30~40岁为主,共241名占41.13%;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共481人占82.08%;从业时间以10年以下为主,共432人占73.72%。
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两类从业人员1314、1146名,主要从业人员均为男性及30岁以上为主,3个从业时间段人数相差不大;其中养殖人员学历以初中为主,兽医工作人员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见表1)
3.2 养殖人员行为改变情况
养殖人员在宣传教育前后,饲养管理行为中外地购买动物进行检疫、对疑似布病症状动物隔离、定期对场地消毒、动物流产物处理、常用的防护用具、未徒手接生动物情况、病死动物处理等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中与动物接触后洗手消毒、未直接食用生牛羊乳等行为比例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流产物处理中的喂狗和丢弃行为、将动物流产物、胎盘等处理后食用或售卖行为、病死动物处理中的屠宰及其他行为比例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饲养管理中将未食用或售卖动物流产物、生活中未与动物混居、人畜饮水分开、未食用没煮熟牛羊肉行为比例有所提高,饲养管理中病死动物贩卖行为有所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兽医工作人员行为改变情况
兽医工作人员在宣传教育前后,工作行为中工作时吸烟、吃零食、打手机,给动物采血、解剖、治疗时,使用防护用具,徒手接触流产物,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开展布病实验穿戴防护用具中戴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以及实验废弃物经过高压灭菌后再无害化处理等行为比例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中工作中接触动物洗手消毒和不食用未煮熟牛羊肉2项日常生活行为比例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不同养殖场消毒,开展布病实验防护用具中戴手套、帽子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中未直接食用生牛羊乳行为比例虽有所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兽医工作人员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前后行为改变情况(单位:人)
4 讨论
4.1 宣传教育干预前后两类从业人员行为变化情况
调查研究干预前,养殖人员在调查的饲养管理行为中出现布病疑似动物隔离以及常使用防护用具中使用工作服和围裙率较低,原因是养殖人员可能是把布病疑似症状误认为是其它程度较轻的动物疫病;意识不足或部分养殖户未购置防护服则可能是使用防护服或围裙比例较低的原因。兽医工作人员则表现出开展布病实验时戴护目镜比例较低,原因可能是实验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实验防护用具出现简配情况。总体看来,干预前两类从业人员已具有较好的布病防控行为基础。干预后调查结果显示,养殖人员7项饲养管理行为、2项日常生活行为以及兽医工作人员6项工作行为、2项日常生活行为均有显著改善,两类高危从业人员布病正确防控行为均得到进一步提高。
4.2 本调查研究达到的效果
健康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行为改变,包括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践有利健康的行为以及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调查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后,A、B两类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个人行为、接触方式均明显发生了改变,干预后从业人员在工作、生活时防护用品使用率明显提高,主动避免接触染疫动物意识明显增强,不吃没煮熟的牛羊肉,切断了布病传播途径,达到防病控病效果。通过对从业人员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从业人群的高危行为习惯改善明显。
4.3 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布病作为一种职业病,关系到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健康和相关行业长远发展,高危群体中的养殖人员存在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主动学习意愿不强、自身防治意识薄弱等问题,是布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难题。因此,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布病防控相关知识,提高高危行业从业人员防护意识,形成正确防控行为,有利于保护高危人群。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强化布病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准确掌握布病疫情,提升及时应变能力,保障高危人群远离布病和实现相关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