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
——以嵩县石盘沟金矿为例
2021-06-23王琦
王琦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自然资源部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与勘查地球化学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 471000)
1 矿山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石盘沟金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县城北西约15km 处,从矿区到嵩县县城通简易公路,洛栾公路通过嵩县县城,自洛阳有陇海、焦枝铁路通往全国各地,交通便利。矿区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688.95mm。矿区属黄河流域、伊河水系,高都川河自西北到东南流过矿区的西南部,该河流为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最低标高541.6m),雨季矿区内地表水可顺利排泄,不会造成矿区积水现象;矿区东南侧的陶村水库长年蓄水,距矿区约1.5km。矿区整体地貌属低山夹沟谷,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相对高差400m左右,最高点在孟沟末端东侧,海拔950.2m[1]。
1.2 地质概况
区域地层以太古界太华群和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为主,次为古近系、第四系;其中,太华群为一套古老变质岩系,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其中下部为爆破角砾岩体及含金破碎带的主要围岩;熊耳群为太华群结晶基底之上的盖层,为一套厚达5771m 的古火山岩系,分布在区域之东部、东南部;古近系地层主要为碎屑岩及泥灰岩等(见图1)。
图1 矿山地质及开采工程分布图
矿区位于王庄-陶村背斜的轴部偏北,未见明显的次一级褶皱构造发育。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其次有北北东向及北北西向共扼断裂,其它方向较为少见,断裂一般具长期活动、力学性质多次转化的特点。
1.3 矿山基本情况
石盘沟金矿为正在生产的矿山,开采标高为870~620m,矿区面积19.6046km2;采矿规模为3 万t/a,为一小型金矿。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开拓方式为平硐+斜井联合开拓,采矿方法采用浅孔留矿法和水平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矿区周边无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旅游景点。矿山开采主要工程见图1。
2 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根据国内大部分矿山开采情况分析[2-4],矿山的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因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下水破坏、地形地貌破坏以及水土污染等。
2.1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与预测
矿区属低山区,经野外调查,现状条件下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走访当地居民,开采区内未发生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的危害小。
根据矿山开采方案,该矿山地下开拓工程建设主要是竖丼开挖、箕斗装载系统、水泵房、水仓、变电所及各类硐室、中段运输巷道等工程。矿山的地下开拓工程所进行的开挖扰动、爆破、机械振动、抽排水等可能会诱发采空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根据井巷工程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支护、防护措施,如采取帷幕灌浆、衬砌支护等措施,以保证矿山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该矿区围岩较完整、强度较高,施工过程中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施工过程中机械作业,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施工,一般不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此外,该矿区设置有尾矿库,上游汇水面积0.49km2,库内废渣堆积松散,如遇强降雨,在自身重力和暴雨冲蚀等影响下有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危害对象主要为废石场及下游范围内的人员、村庄、设施及地表植被等,人员与财产遭受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大,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防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矿山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经现场调查,矿山周边大的地表水体为高都川河、高都川水库,由于河流及水库水位均低于矿区开采标高,地表水体不会对矿床开采造成影响。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覆盖层中,受降水和河水补给,雨季和旱季水位动态变化明显,对矿床充水一般没有影响。基岩裂隙水为矿区的主要地下水,矿体围岩风化强烈,断层发育,风化裂隙和断层破碎带构成了本区地下水的含水带;基岩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以侧向径流和泉的形式排泄;含水带的富水性一般不强,除部分坑道有潮湿、滴水、渗水现象外,绝大多数坑道处于无水干燥状态。矿区各条矿体均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不受地表水体的影响;而目前的探采坑大都在地下水位以上,深部岩体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故采矿活动对矿体含水层影响较轻。综上所述,采矿活动对区内主要含水层影响较轻。
2.3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情况分析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结果,现状条件下,主要为废渣堆、工业场地(高水位池、值班室和空压机及配电室)、矿部、选矿厂、尾矿库初期坝和矿区道路对矿山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目前,矿山已完成部分工业场地建设,总面积1.52hm2,矿部占地面积1.00hm2,矿山的建设破坏了原有植被,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依据《开发利用方案》,随着矿山的开采,矿山工业场地、尾矿库和矿山道路的占地面积将逐渐增加,对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将会继续加剧。
2.4 矿山水土环境污染情况分析
随着采矿的进行,裸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土壤中的重金属会在降水的条件下,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滤作用污染周边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性的威胁。随着矿山产量的增加,矿石破碎后搬运到地表的量加大,选矿产生的废水增多,重金属的量会发生迁移和改变。预测评估认为,采矿活动对评估区水土环境污染影响程度较轻。
2.5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影响分区
根据对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水土环境污染4 个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预测评估分区。将评估区划分为4 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4 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和1 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具体分区情况见表1及图2。
表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综合分区表
图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影响分区示意图
3 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研究
3.1 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建议
该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主要有拆除建筑物、封堵和回填矿井等。矿山开采结束后,对各工业场地内的建筑物、设施进行拆除,建筑物以混凝土和砖砌结构为主,拆除后可回填至井硐。矿山开采将产生4个废弃矿井和7个废弃平硐,这些矿井口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较严重,在矿山开采结束后,需要对矿山产生过程中使用的矿井和平硐进行回填,避免因他人非法使用造成人员伤亡或资源流失。
废弃矿井全部进行回填,采用废石作为回填材料,井口采用浆砌石封堵,封堵厚度为3m,表层覆0.5m厚的耕植土,矿井封堵。同时,废弃平硐全部进行回填,采用废石作为回填材料,硐口采用浆砌石封堵,封堵厚度为3m。
3.2 土地功能恢复治理建议
矿山开采过程中,工业场地、矿部、运矿道路、尾矿库等对土地的损毁和压占较为严重,矿山开采结束后应对其进行复垦、复绿,尽可能恢复原有土地性质。其复垦程序包括建筑物拆除、垃圾清运、场地平整、覆土和植被恢复;复垦前,首先进行建筑物拆除、垃圾清运和场地平整工作,然后进行覆土,覆土厚30cm。对于尾矿库的废渣堆用机械进行平整,边坡覆土同时需人工平土,为防止平台内部出现大量积水,地表水径流对废渣边坡的冲刷,导致渣坡失稳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平整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内倾角度。
3.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根据以往经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出现在开采的过程中,在矿山闭坑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矿山均有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需采用有效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手段对其进行长期实时监测,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动态了解监测点情况,做到及时预防,避免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发生,实时掌握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做好早监测早预防的效果。该矿山主要的监测内容有:①在开采活动区实施地表变形监测、②废渣堆实施地形地貌景观监测、③地下水监测(见图3)。
图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
4 结论与建议
(1)根据现场调查和分析预测,该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质灾害及地形地貌破坏等,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的破坏不大。
(2)根据矿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建议矿区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闭坑后矿井和平硐的封堵、土地复垦以及地质环境监测等。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土地损毁程度较严重,损失较大,应引起重视。可改进开采方法,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降低矿山开采对矿区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4)采矿过程中,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及土地损毁,应及时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