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教师李姿莹的闽南缘
2021-06-23张金川
文/张金川
李姿莹(左)给闽南师范大学学生排练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
李姿莹(前)带领闽南师范大学学生到东南花都表演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
李姿莹(中)给闽南师范大学学生排练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
“干戈化解结亲缘,中原山越一心连……和睦相处永绵延,开漳故事传千年。”这是台籍教师李姿莹新近创作的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片尾结束语。
“五一”假期,李姿莹带领闽南师范大学戏曲协会的学生到位于福建省漳浦县的东南花都上演《开漳圣王传奇》,以闽南语演出的歌仔戏为两岸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不少青春与传承气息。
漳州是开漳圣王文化发祥地,1300多年前,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将佐在此开发闽南,建置漳州,传播文明,世所景仰。身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的李姿莹认为,开漳圣王文化从漳州到台湾,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台湾四大民间信仰之一。
谈及“登陆”故事,李姿莹回忆道,8年前的一次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与漳州诏安小伙徐雁飞相识,之后他们相知、相爱,直到如今相守。
2013年,闽南师范大学主办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两岸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同研习、探讨闽南文化。当时,正在台湾成功大学读研究生的李姿莹第一次踏足漳州,参加当年度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而彼时的徐雁飞是闽南师大旅游管理专业在读大学生,担任当时的随车导游。
那次为期七天的活动,两人都给彼此留下不错的印象。临分别前,二人只是互加微信,互道珍重。谁能想到,她最后成了“诏安媳妇”。李姿莹说:“如今回忆起来,觉得缘分是那么奇妙。”
李姿莹带领闽南师范大学学生到东南花都表演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
一湾海峡的距离,并没有让这两位年轻人疏远,反而心越靠越近。几年间,他们互相跨过海峡,见父母、访师长,“走入对方”的感觉,早已在两人生活里萌芽并逐渐茁壮成长。
2018年,李姿莹追随爱情的脚步,来到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求职,任教闽南民俗课程。她和徐雁飞的爱情,终于正式在漳州扎根了。
“漳州是一个节奏悠然、生活闲适的城市,我很喜欢这里的闽南文化。”李姿莹说,在这里生活,常常响在耳边的是熟悉的乡音——闽南话,这点更让她对漳州多了份好感。
“特别感谢闽南师大。没有闽南师大,就不会有我们相识的机会。”当年徐雁飞是这里的学生,李姿莹现在又回到这里当老师,再续前缘之际,更多了份责任。
李姿莹如今已融入漳州的生活,也认识了很多大陆的朋友。她时常徜徉在古城老街,甚至曾带着母亲前往平和寻根。“两岸同宗同源,祖上据说就是来自平和,但是由于没有族谱加以证实,很难一下找到祖籍地。如果有机会,未来还会继续找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疫情暴发后,一首海峡两岸共同创作的抗疫歌曲《等待花开》饱含情谊,充满关爱,唱出了全国各地静待“花开”的心情。
这首歌正是由李姿莹在台湾高雄作词,大陆青年张琨琨在山东青岛作曲。“去年正月初二我回娘家,之后发现大陆涌现很多感人的抗疫英雄,我希望能通过这首写在春天的歌告诉人们,冬天即将过去,春天万物复苏,待抗疫的勇士们凯旋,将相约一起去武汉赏樱花。”李姿莹说。
李姿莹说,歌曲主创人员还发出了“五大洲百名华人同曲抗疫”的号召,引发全球华侨华人的共鸣,来自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166位华人自发加入合唱,用歌声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两岸有很多共同文化习俗,应该多交流,增进了解。”李姿莹表示,正因为自己对闽南文化的热爱,还完成了《保生大帝传奇》剧本创作,今后将为闽南文化的研究、传承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