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从“迎春花”到“铁娘子”的蜕变
2021-06-23本刊综合
“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超越美国,而是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中国。”3月26日,针对拜登称不会让中国超越美国的言论,华春莹的霸气回应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新中国五位外交部女发言人之一,华春莹刚柔并济,沉着霸气,犀利幽默,在外交部发言台上以不卑不亢之势,展露出中国凛然不可侵犯的外交姿态,以沉稳大气的言行举止彰显出大国风范。
周恩来总理曾将外交官比作“文装解放军”。那么华春莹就是蓝厅里的一位“红装解放军”。她外形温雅、语声轻软,但观点掷地有声,不容辩驳。“柔中带刚”“绵里藏针”成为华春莹的独特风格。
倔强绽放的“迎春花”
1970年华春莹出生在淮安市淮阴区(原淮阴县),父亲是原淮阴县纪委书记,母亲是淮安市清河区原政协副主席,华春莹随其母亲姓。虽出生在干部家庭,但华春莹从来没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反而在务实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出稳重大方的性格。
在华春莹高二、高三年级班主任高从平老师的印象中,华春莹简朴低调,是班里比较特别的一个学生。“华春莹所住的县委大院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由于当时的淮阴县中(现在的淮州中学)学生都是从全县选拔出来的尖子生,其中有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华春莹虽然出身干部家庭,但穿着打扮朴素得体,留着一头短发,言谈举止平易大方,丝毫没有表现出优越感。从她身上往往能看到一种普通小姑娘少有的大气,考虑问题也很周到,是个非常阳光的女孩。”
高中时,华春莹独特的气质逐渐显露出来。她遇事沉稳,有担当,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入校不久就当上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同时也兼任了学生会主席。那时学校经常有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华春莹经常既做策划又做主持。她的知识面广、口才好,凭借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能力,经常获得一等奖。
让高从平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当年高考前夕,所有的同学都在紧张地备战高考,华春莹见同学们被繁重的复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便想在学校里组织一场男女对抗的足球比赛为大家缓解压力,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支持。虽然老师以备考为由提出反对,但她还是如期悄悄举办了这场比赛,为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学生干部的工作并没有影响到华春莹的学业,她的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据华春莹的高中英语老师吴延平回忆:“当时她各科成绩都比较好,后来在学文科还是学英语之间有些犹豫。后来在我的鼓励下报考了英语,我觉得她报考英语以后会有建树的。”
在老师的鼓励和推动下,1988年,华春莹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大学英语系。尽管高中时英语成绩还不错,但由于她是苏北人,英语口语有浓重的口音,为了赶上别人,她刻苦自律,学习勤奋,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专业课和英语口语的学习上,笔记做得比老师的教案还细,仅仅过了一年,她就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华春莹的大学舍友周丹丹回忆,同宿舍的舍友都亲切地喊她“迎春花”,因为她的名字倒过来正好是“莹春华”,而且她的生日正好在4月,大家都觉得与她的形象气质很相配。虽然华春莹外表文静,但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当时同学们都觉得她志向远大,宿舍里,她是大学四年唯一一个没谈恋爱的,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也正是因为她的自律和刻苦,1992年大学毕业外交部来南大招人时,她在众多重点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匹黑马,顺利通过了考试。入职时,她刚满23岁,成为当年外交部招录的应届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女性。
2000年,华春莹回到母校淮安中学,在给学弟学妹们做报告时,她说:自律者自由,而自由源于自我主宰。
外交舞台上的华春莹:风趣幽默 刚柔并济
如今,经过岁月打磨的华春莹早已从一株文文静静的“迎春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铁娘子”。
自1993年入职外交部,她曾在外交部西欧司、驻新加坡使馆、驻欧盟使团、欧洲司、新闻司任职,2012年8月接替姜瑜出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她也成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的第27位发言人,也是继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之后的第五位女发言人。
在外交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华春莹一直是兢兢业业的勤奋状态。曾有不少和她打过交道的媒体记者评论她说,华春莹属于典型的拼命三郎,每次有重大的外交访问事项时,她都会加班加点。每一天,她都要浏览大量新闻消息,学习各国经济、法律、传统等各方面的知识,以随时应对新闻发布会上出现的情况。
这是因为外交官发言人的岗位非常特殊,作为国家态度的传声筒,很多原则性问题和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的阐述,都要慎之又慎,非常考验发言人的知识储备、信息处理能力和对问题的洞察预判能力。正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努力,才换来了华春莹在外交舞台上唇枪舌剑的争锋之势、刀光剑影的思维搏斗。
在华春莹身上,庄重与幽默并存,沉着与机智共生。2018年10月25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问,《纽约时报》10月24日称,中俄情报部门一直在监听特朗普的苹果手机,并引用美国官员的话说中国政府希望用监听到的内容应对经贸摩擦。华春莹不紧不慢,幽默打趣地回答到,感觉美方有些人真是不遗余力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剧本奖,她还说,如果很担心苹果手机被窃听的话,可以改用华为手机。敏锐机智的回应令人拍案叫绝。
在国家遭到攻击抹黑时,她更是以强烈的民族自信和冷静沉着的姿态多次霸气回应。
2016年6月,“中国南海事件”,有记者问,《华尔街日报》宣称支持中国的只有8个国家,而不是60个。华春莹对此回应:“我们知道个别西方媒体有时会把白的说成黑的,现在才知道,他们居然连简单的数数和加减也有问题。”
2017年9月,美国要求中俄对朝鲜导弹问题采取直接行动,华春莹用“四个不”铿锵有力地回击:朝核问题的矛盾焦点不是中国,局势不断紧张升级的推手不是中国,解决半岛核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中国。任何形式的‘甩锅’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2020年1月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2019年12月31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声明称,中国共产党迫害非法偷越边境的12名香港人,再次暴露其无情,蔑视香港民众权利,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华春莹强调,中国是法治国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美方无权干涉。而说到无情和蔑视人民权利,在美国,新冠肺炎疫情迄今已造成2000多万人确诊,35万余人死亡。请问蓬佩奥先生有对那些逝去的生命表达过同情吗?有为拯救那些生命做出过努力吗?疫情当前,无所作为、草芥人命才是真正的无情,才是对人权的真正蔑视。我们敦促美方停止对中国的诬蔑抹黑,停止借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停止干涉中国司法主权。
在3月2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她严厉驳斥美欧涉疆制裁:“历史和事实表明,这几个国家想当人权教师爷,但他们根本不配。他们既非圣人,更无实力。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几个所谓学者和媒体同官方勾结就能肆无忌惮抹黑攻击中国而不受任何惩罚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奉劝他们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终将为他们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价。”声音柔和却又字字掷地有声,彰显着不容侵犯的威严。
5月1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美方12日称,北京将利用冬奥平台“掩饰其虐待行径”。华春莹再次霸气回击:“你刚才说美方一些人说到所谓‘北京可憎的人权记录’,事实上美国在人权方面的所作所为,包括历史记录和现在所做的都非常可耻,他们没有任何资格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妄加指责。我真的希望大家一起做一面世界上最大的镜子送给他们,让他们好好照一照。”
她掷地有声地驳斥:“他们(美国政客)来过中国吗?他们看到了中国今天的安全吗?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吗?他们去过新疆吗?如果美国的少数族裔来到中国,去新疆地区看一看,我相信他们会很羡慕在这个时代做一名中国人。”
针对中国的每一个不实言论,华春莹都能以敏捷的思维和不卑不亢的态度予以回击,以至于金句频出,收获了不少国人的称赞。
“有人试图制造一口世界上最大的锅来甩给中国,让中国成为最大的替罪羊。但这个锅太大了,对不起,他们甩不出去了。”
“你知道,当我读着现在美方个别极端非常反华、仇恨中国的人所发表的言论,我的眼前总是会浮现出堂吉诃德挥舞着他的长枪的镜头,我觉得非常的可笑,非常的荒谬,也非常的可悲。”
“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
“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超越美国,而是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中国。”
如果说“硬核”是外交部发言人的标配,那么身为外交部发言人中唯一一名女性,她优雅大方、温暖亲和,在中外平等友好的交流中,又能释放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真诚与善意。
2016年,在老挝万象的记者会上,全场只设了30个坐席,当华春莹发现一位迟到的日本记者不得不席地而坐时,关切询问:“这样不凉吗?”随后,在对方的一再谦让下,华春莹还是态度诚恳地把座位让给了对方。其实在中方出席的记者会上,只要坐席不足时,华春莹总是站着参加会议的那一个,因为她总是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
在媒体聚光灯下,华春莹也经常被捕捉到温和真诚的一面。在一次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媒记者焦急地表示自己的耳机出了问题,华春莹立即暂停回答问题,并对这位记者说:“没关系,你可以换个耳机,我等你。”待记者戴上耳机,华春莹又细心地重复了一遍回答。虽是一个小插曲,却在细微处彰显出大国风范。
有一次在香港,一位学生问她:作为一名外交部发言人,什么是最重要的?华春莹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国。的确,是国家强大的实力,给了外交话语权,而当外交发言人把国家放在心中千钧之重的地位时,中国声音才更显得掷地有声,大国风范才更能彰显。
在外交部发言人这块阵地上,华春莹用自己的忠诚、担当、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卑不亢地坚守着国家利益,也在润物无声中扩大着中国道路的吸引力和塑造力。
她的背后,站着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