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产业链转移红利开启
2021-06-22吴新竹
吴新竹
上一轮扩产潮使面板价格经历了两年低谷,韩国厂商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开始逐步退出LCD 面板业务,在疫情冲击下,LCD 价格自2020年年中开始强势复苏,京东方和华星借机完成收购海内外优质资产,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券商预测,大陆LCD产能将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市场竞争格局清晰,将从抢占产能转向盈利与成长,而未来IT面板的转移有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爆发点。另一方面,Mini LED技术可有效延长LCD工艺的生命周期,未来3-5年LCD仍将是大尺寸面板显示的主流技术路线,伴随国内面板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大陆面板制造龙头的带动,未来几年将会是国产显示材料发展的黄金时期。
LCD供需反转 价格上涨
2017年,中韩两国面板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开始疯狂扩产,2018年全球LCD电视面板产能面积同比增长9.8%,创过去五年新高,面板价格自2017年下半年进入降价周期。在中国大陆10.5、11代线投产放量的背景下,海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受到冲击。2019年下半年,面板价格开始低于绝大多数面板厂商成本线,韩国厂商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开始逐步退出LCD面板业务,转而生产更多的OLED,中国台湾地区厂商以低世代产线寻求差异化竞争,停留在中小尺寸面板市场,日本厂商受财务状况制约,逐渐退出竞争。
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面板厂商的出货面积达到全球的54.7%,其中京东方和TCL华星占据了34.3%的市场份额,随着2021年并购重组等项目落地,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2019年下半年,大尺寸面板价格开始筑底,第四季度出现反弹。2020年,受疫情影响,居家隔离、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了用户对电子设备的需求,面板需求快速上涨,疫情导致供需失衡,面板价格自年中开始强势复苏。而韩国厂商并没有新的产线投产,叠加上游驱动芯片等原材料供给紧张,面板价格持续上涨。
WitsView数据显示,2021年5月下旬,电视机和个人电脑LCD面板价格环比上涨3%-7%,超出市场预期,其中32英寸和55英寸电视面板价格创6年来最高纪录,65英寸电视面板价格创3年新高;PC用LCD面板环比上涨5%-7%,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其中17.3英寸笔记本电脑面板价格环比上涨5%,创8年新高,19.5英寸显示器面板价格创6年新高。
Omdia预测,2021年,平板电视平均尺寸将从2020年的47.3英寸增长到2021年的49.3英寸,并有望在2026年达到52.2英寸。以2020年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2.72亿台测算,2021年,由于尺寸增大带来的年新增需求可达1450万平方米,相当于1条120K月产能的10.5代线产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产业政策、资金支持以及规模化生产能力使其面板产业的发展相较日韩有优势。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了AMOLED、4K/8K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的目标;2017年,a-Si/Oxide/LTPSTFT-LCD、AMOLED、QLED等面板产品被首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9年,《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了打造新型显示“材料—面板—模组—整机”纵向产业链的目标。另一方面,京东方和华星光完成收购海内外优质资产,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2020年,京东方完成了对中电熊猫南京8.5代线、成都8.6代线的收购;2021年4月,TCL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股权。
韩国方面,三星和乐金原计划于2020年年底关闭所有韩国的LCD产线。2021年6月初,三星和乐金向媒体表示,鉴于LCD价格上涨,打算使用已折旧完毕的老式设备继续生产,停产计划暂时搁置。未来,LCD行业无大量新增产线及潜在新进入者,市场长期供给平稳,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民生证券预测,2021-2023年,因LCD产能爬坡及新建产线将增加产能22.3%,现有产线扩产将增加产能12.2%。终端产品持续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内生增长动力,未来各厂商扩产将更多基于盈利考量,综合市场需求、产线投资成本等因素进行有序扩产,行业步入盈利与成长。据DISCIEN预测,到2021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50%左右,未来面板价格将会出现高位盘整的状态。
技术升级带来机遇
目前,全球高端IT面板产能主要集中在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国元证券分析称,相较于中国大陆面板产线,海外产线老旧,面临自然退出以及竞争退出的局面,随着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加强布局,将有望挤占IT领域大部分海外厂商的份额,重塑IT面板格局。
除LCD之外,主流的面板技术便是OLED技术,OLED虽然具有更佳的性能,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其单价远高于同尺寸的LCD。OLED在诞生之初的良率与寿命较低,成本高昂,仅被三星、LG等少数自产屏幕的手机厂商采用。历经多年的技术迭代,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工艺日趋成熟,2017年,苹果iPhone X采用了OLED屏幕,得益于中高端机对全面屏、曲面屏、更高色彩对比度以及更低能耗的需求,OLED在中高端手机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
2020年,智能手机OLED面板的出货量为4.9亿片,渗透率为26%,DSCC预测,2026年,全球OLED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304亿美元增长至600亿美元左右,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民生证券指出,OLED的创新方向非常多,以折叠屏为例,手机厂商需要综合面板折叠曲率半径等参数进行系统设计,壁纸优化、铰链选择需要深度定制,最终手机厂商的选择将会从多个维度综合出发,而非单纯考虑成本、分辨率等,因此OLED行业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技术比拼、工藝比拼,不会走LCD单纯价格竞争的老路。据统计,京东方已布局OLED产线的年产能为640万平方米,全部满产约能满足2.4-2.8亿台手机的面板需求,预计到2025年在全球OLED的市占率约为22%。
新一代显示技术还有Mini LED及Micro LED,它们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省电及反应速度快等特点。由于Mini LED背光技术与传统LED背光技术的差别仅在于使用更多颗Mini LED芯片,面板厂商可以沿用既有的面板产线,切换成本较低,因此Mini LED有效延长了传统液晶面板厂的LCD生命周期。国产厂商中,京东方已于2019年12月与Rohinni合资成立Micro LED企业BOE Pixey,共同生产用于显示器背光源的Micro LED解决方案。2020年6月,TCL华星与泉州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发Micro-LED显示技术,并形成Micro-LED商业化规模量产的工艺流程解决方案。量子点液晶电视、WOLED、QD OLED电视、QNED电视、Mini LED背光液晶、FALD背光液晶和Micro LED等新技术不断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其中大部分是基于LCD的升级。
上游持续获益
据CINNO Research,全球平板显示通用材料的总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驱动IC等材料,面板产业链的国产化加速推进,向上游玻璃基板、偏光片、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延伸。面板上游材料或元件主要包括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背光源、自动化设备、光阻材料、膜材料、靶材、化工材料等;中游主要是面板制造厂为主的加工制造,主要制程包括清洗、涂布、曝光、蚀刻、电镀等;后续制程包括检查、切割、贴片、模组、成盒等,通过在玻璃基板上制作TFT阵列和CF基板,将CF作为上板和TFT下板自建灌注液晶并贴合,最后再贴上偏光片,连接驱动IC和控制电路板,与背光模组进行组装,最终形成整块液晶面板模组。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为121.35亿美元,国内偏光片市场规模为251.73 亿元。面板产能的迅速扩张带动了液晶材料需求持续增长。据IHS,2019年,国内混晶需求为410吨,预计2021年需求为590吨;据华经情报网,2019年全球液晶显示领域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市场约135亿元,国内市场约81.4亿元,国内厂商在上述领域的国产替代空间仍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