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 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性

2021-06-22钱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小学语文

钱华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受到启迪,进而优化自己的品德。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中学生能了解忠孝人伦思想,了解传统礼仪;在诵读活动中学生能感受韵律,对话自然;在探究节日风俗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中,学生能提升家国情怀。这些方法将传统文化和识字、阅读等语文活动结合在一起,收到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 传统文化;德育;小学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汉字为基,实现以点带面

(一)韵语识字,渗透忠孝人伦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韵文、儿歌等,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识字,将忠孝人伦的思想融入进去。

在学习《妈妈睡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通过诵读韵语的方式了解古人如何看待亲子关系,看看能否从中挖掘出忠孝人伦方面的思想。教师给学生推荐《三字经》中的片段,并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体会其中的人论思想。如,以“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一句为例,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并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此后再结合生字生词,引导学生从“哺”字入手,了解其字义是什么,并尝试造出“哺乳、反哺”等词语,扩充自己的词汇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孝敬父母”这个主题,自主创作韵语,并将各种生字生词融入进去,如有学生尝试创作:“自己事,自己做,让父母,多休息,事虽小,要注意,孝之道,要专一。”学生将“做、休息、注意”等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融入其中,有助于记忆。

(二)字理识字,渗透礼仪智慧

字理识字巧妙地利用了汉字造字法展开教学,能帮助学生找到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而展开系统化的识字活动,提高识字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字理识字,自主寻找规律,同时在讲述字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汉字中渗透的礼仪文化。

在学习《文具的家》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字理识字,并尝试了解古人的造字文化。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房子的图片,然后逐渐转化成甲骨文、篆体、隶书、楷书的“家”字,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体变化。同时教师还给学生讲述“家”的造字规律。“宝盖头实际上就代表房子的意思,而‘豕是猪的意思,由于我国古代以养猪为主,所以有猪的地方实际上就代表了家庭。那么,大家又知道在一个家庭中,要有怎样的礼仪呢?古人是否将礼仪也融入了汉字的构字中呢?”在了解了“家”的构字方法后,学生发现古人充满了智慧,能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融入造字。此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了其他汉字,如“文、具”等,促使他们挖掘隐藏在其中的文化知识,分析其中是否能看出古人对礼的理解,并思考对自己有什么启迪。

二、诵读得法,品味经典魅力

(一)素读,体会平仄韵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诵读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古人的诵读方法,在涵泳品味中感受作品的平仄规律。在素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响亮地诵读,把握他们的记忆关键期,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

在学习《对韵歌》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了解《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优秀的蒙学读物,促使学生积极展开诵读,尝试培养其语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将一些音律知识融入其中,如在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中带有相同韵脚的词,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口、手”等词,教师继而引导他们思考押韵的作品会给人怎样独特的诵读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作品,体会古诗词的押韵特点,并适当引导学生了解平仄的特点。不仅如此,教师还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人的文化,如“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一句中就包含了古人对于卫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行为进行思考,想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相关内容,是否有需要向古人学习的地方。

在学生感受作品节奏韵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介绍一些和诗词格律有关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仅能“读书破万卷”,更能掌握相关的韵律知识。这样学生能和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进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二)经典诵读,对话自然

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介绍各种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不仅包括古诗词和诸子百家的作品,民间故事、对联等也是经典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有关联性的作品,如展现自然风光的作品,体现孩童生活的作品等,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对话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温情。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词作品,尝试感受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进入大自然的怀抱。例如引导学生诵读《惠崇春江晓景》,并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在这首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大自然氛围。教师还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在唯美的情境中诵读各种古诗词作品,这样能促使他们进入情境,更好地对话自然。教师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的自然风光,如有学生提出:“我仿佛看到眼前有一片红色的桃花,绿水上漂浮着几只野鸭,周围都是青青的野草,风暖暖的,这真是美好的自然风光。”学生发现古人喜欢歌颂自然,展现大自然的美。通过诵读,学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尝试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用自己的笔墨写自然的美,促使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常态探究,升华家国情怀

(一)探究节日风俗,追溯历史故事

在选择传统文化素材时,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将文化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积极展开常态化探究,升华家国情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有关的作品,引导学生追溯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故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在学习《寒食》时,教师给学生讲述了和寒食节有关的传统故事,介绍了介子推这个人物。学生发现介子推是一个清高之人,他不愿意当官,因此隐居,就算大火烧山,他也没有退缩,意志十分坚定。此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节日风俗探究活动。“除了寒食节以外,在中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中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故事,你是否知道相关的故事呢?”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主题探究活动,说说自己收集到了哪些历史故事,并尝试挖掘隐藏其中的民族精神。如有学生提出:“从寒食节的故事中我们能发现介子推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同时他还有一颗奉献之心和一颗坚守淡泊之心。”在主题探究中,学生升华了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探究人生境界,尊崇英雄人物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感受英雄人物的风采,体会他们的人生境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活动,先从精彩的传统故事中得到启迪,再讨论分析他们的精神思想,并分析精神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启迪。这样也能促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品德。

在学习《大禹治水》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大禹有关的历史故事,并说说从他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迪。如有学生提出:“大禹身上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觉得他有一种奉献精神。就好像现如今也有很多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也和大禹一样,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造福其他人。”还有学生认为:“我认为大禹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变通智慧,他和其他治水之人不一样,没有采用封堵的方法,而是选择了疏通的方法,看上去是一个长期浩大的工程,但是却造福万民。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这样的变通精神,不能拘泥现状,而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在主题探究中,学生从大禹身上得到启发,将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读写结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用简单的文字写下来,和大家分享,说说如何学习名人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效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听说读写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促使學生发展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提升自己的德育修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王宝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J].教师,2018(18).

[2]孙国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5(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德育小学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