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探析

2021-06-22王小姣

中华建设 2021年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建筑

王小姣

传统式建筑设计民间文化不仅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宽阔的思维空间,也能够将建筑设计的个性化特质完整的呈现出来。但是现阶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并不理想,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对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以供参考。

近年来,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旅游资源的古镇、特色村落被发掘出来,建筑师也着力在研究和保护古镇建筑。有一部分美丽乡村建设确实很成功,一方面充分发掘了地域民居文化,充分利用其建筑设计的艺术特色,保留其原生态的建筑组合模式,传承传统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借鉴现代建筑设计中环保、科学、可持续的理念,使乡村建设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焕发新时代建筑的活力。然而,也有一些巧立名目乱搭乱建,对当地原生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过度开发的例子。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矛盾。其次,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在建筑高度、防火等需求上有较大限制。另外,四合院需要的占地面积,封闭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因此,对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不易照搬及借鉴。

从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情况看: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建建筑设计中,缺乏考虑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制品。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景区或者城市公共绿地,我们都可以见到很多仿古的建筑体。这些建筑并未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的文化审美情趣,并不是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发扬与运用,是一种设计上的偷懒。

二、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1.何陋轩

何陋轩是上海松江方塔园的竹构草盖茶室。设计者冯纪忠命此轩为“何陋轩”,所营造的感觉是“轩在竹林中,水在竹轩处,一年四季,景色迥异”。

何陋轩高7m,长16.8m,宽14.55m,总面积510m2。建筑设计造型采用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毛竹梁架,茅草屋顶,方砖地坪,四面环水,弧形围坪,竹椅藤几,古朴自然,与四周竹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何陋轩平面及东南透视图

“何陋轩”不仅是有宋代的“精神”在流动,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在建筑空间中流动、转换 。游览者能够从观赏、休憩的过程中读出作者的意图,完成了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对话”,这就是建筑作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高低不一的挡土弧墙,与屋顶、地面组成了光影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空间。

冯纪忠在《何陋轩答客问 》中说道:“通常处理屋架结构,都是刻意清晰展示交结点,为的是彰显构架整体力系的稳定感。这里却相反,故意把所有交结点漆上黑色,以削弱其清晰度。各杆件中段漆白,从而强调整体结构的解体感。这就使得所有白而亮的中段在较暗的屋顶结构空间中仿佛漂浮起来。就是东坡‘反常合道为趣’的妙用罢!”由此可见,冯老先生能够将自己从古人文化作品中读到的情怀运用到设计当中,是需要深厚文化底蕴的。

何陋轩并非依靠表面符号支撑,而是建筑师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对传统搭建手法、空间营造进行再创造,中国传统的建筑精神一直贯彻到建造的细枝末节。以方塔园作为大的群体规划,以何陋轩作为建筑的基本类型,这组建筑的完成质量和深度使得“中国性”的建筑第一次获得了明确的含义。

2.常德老西门棚户区改造

老西门曾经是一个被城市遗忘的片区,其棚户区改造项目与护城河改造部分重合。设计师对当地历史形态与传统文化的保留,并赋予其新的功能业态,老街区的记忆得以重现,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常德老西门街区

常德老西门项目由东至西包含有四个片区:棚改安置居住区、现代商业区、绿色办公区、文化休闲区。棚改安置居住区通过设置社区书店、底层共享平台等公共活动区域,老旧的棚户区转变成了有文化底蕴的现代生活街区;居民就地安置,在原有邻里至亲的基础上实现了社区再造。现代商业区建筑沿蜿蜒的护城河两侧而建,尼莫桥、竹廊桥左右联通;外立面采用砖墙、青瓦、木格栅等传统建筑材料,打造出传统地域特色的商业街。绿色办公区为3-5层的独栋办公,建筑采用青石板、竹木,高低不一的绿色屋顶花园从建筑中凸出来,方正中略带活泼。文化休闲区有运用玻璃、金属板等设计的现代感极强的丝弦剧场;色彩热情奔放的钵子菜博物馆,采用彩色混凝土建造,泥塑感颇具童趣。

设计者用现代的设计及施工方法探索湖南地域建筑的精神,把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相结合,是一种生长型的、有机的、对历史遗存再现和地域文化再生的建造过程。

三、结语

传承古建意境,需要尊重建筑的“语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理解。从基本的建造做法入手,熟悉建造工艺,培养一种“哲匠”式精神。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把节奏感、体验感、视线等个人感受作为设计因素考虑到其中,方能有所回应。

(1)模仿不是继承,要想“传承”中国传统建筑,需对历史文脉充分理解、研究,打通历史与现在,融通设计构想与建造细节间的障碍。而何陋轩是“中国性”建筑的第一次原型实验,是在类型学的意义上,对于传统建筑语言的一次革命,不是可照搬的设计方法。具体问题只能是放在具体设计条件中去解决,不变的是精气神、对建筑细节的技术解决与具体考量的因素。

(2)在历史街区设计新建筑,不必拘泥于传统形式,应如常德老西门棚户区改造一样,从空间组织、心理感受、体量关系等考虑,善于利用新的建造技术创造出全新的具有当地风貌的建筑作品,去营造符合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空间,考虑人的心理、情感等,利用真实的现代建造与创造、现代技法及工艺对材料的处理来对传统回应。只要新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对话、对比、呼应,都是和谐的关系。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传统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