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方案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探讨
2021-06-22蒋雪莹
蒋雪莹
乳山市中医院脾胃科,山东乳山 2645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具有持续性、反复发作性特征,脾胃气虚型是其常见的类型,以腹部胀气、餐后饱胀、早饱、厌食、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1]。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短期内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 但如果长期存在, 患者身体必然受到明显的损伤。 西药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规治疗手段,但临床实践结果表明[2],西药治疗对患者症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比西药治疗,其具有来源自然、治病固本等优点,用于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增强患者脏器功能, 从而达到改善病症的目的[3]。 该文方便选择该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 就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该院收治的80 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分组原则由计算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2 例,女 18 例;年龄 24~63 岁,平均(43.5±19.5)岁;病程 6 个月~5 年,平均(2.8±1.3)年。 研究组患者中,男 19 例,女21 例;年龄 23~61 岁,平均(42.1±18.1)岁;病程 5 个月~5 年,平均(2.7±1.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院伦理委员会对该研究进行审核和通过。 该组研究全部内容患者均了解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西医标准:患者出现12 周以上的持续消化不良,或间断性消化不良问题,存在早饱、食欲不振、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临床表现;②中医辨证诊断标准:脘腹痞满隐痛,症状会在劳累或饥饿状态加重;舌质淡,苔白腻或薄白,体胖;纳差而饱;大便溏软。 除以上几点主要证候外,还伴有脉细弱、头晕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排除标准:资料不全患者;不同意该研究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药治疗方案, 给予患者吗丁啉片(国药准字 H20093426)治疗,10.0 mg/次,3 次/d。患者使用吗丁啉片的同时, 给予患者维生素B1辅助治疗,20.0 mg/次,3 次/d。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治疗。 一方面,给予患者自拟药方治疗,取茯苓15 g、枳实 15 g、党参 15 g、麦芽 15 g、白术 15 g、厚朴 12 g、槟榔 12 g、半夏 12 g、黄连 6 g、广木香 6 g、炙甘草 9 g、干姜5 g。用水煎服,1 剂/d。另一方面,给予患者温针灸治疗,分别取足三里、中脘、气海三穴,辅以公孙、内关、阴陵泉三穴针刺治疗,1 次/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主要和次要症状均消失, 且2 个月内没有复发;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经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均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 有效率+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对比[(),分]
组别 上腹胀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2.47±0.56 2.52±0.58 0.392>0.05 1.27±0.31 1.79±0.48 5.756<0.05上腹痛治疗前 治疗后早饱治疗前 治疗后嗳气治疗前 治疗后2.23±0.58 2.34±0.57 1.064>0.05 1.02±0.32 1.68±0.58 6.301<0.05 2.71±0.45 2.72±0.41 0.104>0.05 1.66±0.25 2.20±0.45 6.634<0.05 2.18±0.77 2.23±0.82 0.281>0.05 0.75±0.23 1.43±0.62 6.504<0.05反酸治疗前 治疗后2.38±0.58 2.39±0.69 0.070>0.05 1.05±0.32 1.68±0.62 5.701<0.05
3 讨论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 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于胃脘痛和痞症范畴。 导致患者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较为复杂,脾胃虚弱、七情失和、食滞中焦等均可能引起气机不利、疲血内阻的症状,进而导致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问题的发生[4]。 患者发生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后, 由于症状以腹部胀气、餐后饱胀、早饱、厌食、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为主,因此短期内并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后果, 但如果放任病情发展,就可能给患者的身体造成明显的损伤[5]。 目前,西药治疗方案是临床的常规治疗方案, 但从治疗效果来看,单一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具体来说,西药治疗侧重于对症治疗, 强调缓解、 解决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较为复杂,仅给予患者对症处理,获得的效果必然有限[6]。
与西药治疗方案相比,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侧重增加了对于疾病病因的考虑, 可以更好地从病因入手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治疗, 在缓解患者消化系统症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脏器功能,恢复患者正常的消化功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7]。 该组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含汤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该组研究使用药方为自拟药方, 该之中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脘痛、痞症范畴,以食滞中焦、脾胃失运、正气内虚、痰湿阻滞为主要病因,加之患者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问题[8]。 由此入手,该研究自拟方剂以行气消痞为主要方向,其中党参、黄连、炙甘草、白术、半夏、槟榔等药材,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腹胀等症状,并且可以有效解决脾胃气虚的问题,增强患者脏器功能,促进患者肠壁恢复正常收缩力,促进患者胃排空[9]。 另一方面,温针灸选取的穴位均为脾胃气虚关系紧密的穴位, 配合汤药治疗可以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10]。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7.5% vs 80.0%)(P<0.05);消化系统症状评分方面,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上腹胀评分和上腹痛评分分别为(1.27±0.31)分和(1.02±0.32)分,优于对照组两项评分(1.79±0.48)分和(1.68±0.58)分(P<0.05)。 这与薛峰[11]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 (98.3%) 明显优于对照组 (85.0%)(P<0.05);与杜文[12]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5.74%)明显优于对照组(72.34%)(P<0.05),基本一致。 表明与单一的西药治疗方案对比,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从患者的病因入手,在治疗患者各项消化系统症状的基础上增强患者的脏器功能, 促进患者胃排空和肠蠕动的恢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脾胃气虚型消化不良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治疗, 可进一步增强患者脏器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