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的效果探讨
2021-06-22黄淑仪沈玉金顾慧英
黄淑仪,沈玉金,顾慧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广东广州 510370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理疾病, 同时也是心情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心情异常高涨或低落,不仅容易反复发作,而且致残率比较高,通常伴随躁狂发作,严重损害患儿认知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患儿家庭以及社会负担[1]。 因此需要对改善患儿认知功能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临床中,针对这一疾病多采用抗癫痫药物、抗躁狂药物、电刺激疗法等治疗,虽然可以使患儿认知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治疗停止之后,患儿容易因心理压力、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影响而复发,所以在有效药物治疗基础上,需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使患儿躁狂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患儿认知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2]。 该文简单随机选取2017 年5月—2020 年1 月该院90 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在其治疗中应用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择取90 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儿,将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45 例)男 25 例,女 20 例;年龄 8~16岁,平均(12.00±2.00)岁。 研究组(45 例)男 26例,女 19 例;年龄 8~16 岁,平均(13.00±2.00)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患儿及其家属知晓且同意参与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因药物、中毒、脑器质性病变等原因导致精神障碍,合并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合并其他类型精神疾病等患儿。 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体温、脉搏、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 将患儿安置在单人病室,避免所有激惹因素。 若出现伤害或攻击行为,则需要通过束带等进行安全干预, 并对安全保护作用进行讲解,使其配合,待其安静后可解除保护。 在发药时,确保亲眼看见患儿咽下后再离开, 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研究组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卫生课,1 次/周,30~60 min/次,讲解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让患儿正确认识疾病,逐渐适应角色,增加患儿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 提高其配合度。 ②心理疏导。 开展面对面沟通活动,2~3 次/周,创建治疗关系,耐心倾听患儿主诉,给予其心理支持,以患儿年龄、兴趣特征、个性特点等为依据,引导其表达自身感受,纠正其错误认知,15~30 min/次,持续 6 周。 ③环境护理。 为患儿提供舒适、愉悦休息环境,病房保持干净、整洁状态,使患儿放松情绪,护理人员态度良好,统一着装,给予患儿家庭般温暖感受。④家庭及社会支持。定期进行家属探视,向家属说明患儿病情,指导其与患儿交流和沟通,对患儿不良情绪予以理解,鼓励患儿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⑤康复训练。康复训练2 次/周,1 h/次,以患儿病情为准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正念饮食、绘画治疗、游戏运动治疗等。⑥思维功能训练。指导患儿加强思考,每天写笔记或阅读,鼓励其写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活动。
1.3 观察指标
①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评分越高躁狂发作越严重[3]。 ②韦氏记忆测验(WMS)评分:涉及长时记忆评分、短期记忆评分、瞬间记忆评分、记忆商数评分,评分越高记忆能力越好[4]。 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分:涉及智商评分、操作智商评分、言语智商评分,评分越高智商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BRMS 评分对比
从BRMS 评分来看, 护理干预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儿 BRMS 评分对比[(),分]
表 1 两组患儿 BRMS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24.16±5.65 24.54±5.92 0.311 0.756 13.54±4.66 7.38±3.18 7.325<0.001
表 2 两组患儿 WMS 评分对比[(),分]
表 2 两组患儿 WMS 评分对比[(),分]
时间 组别 长时记忆 短期记忆 瞬间记忆 记忆商数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36.13±6.49 36.66±5.69 0.412 0.681 37.98±5.96 41.49±6.64 2.639 0.010 52.74±12.55 52.49±12.59 0.094 0.925 54.27±11.33 59.84±11.48 2.317 0.023 11.53±4.55 11.39±5.63 0.130 0.897 12.37±5.50 14.55±4.68 2.025 0.046 91.97±20.26 91.17±21.48 0.182 0.856 92.77±19.63 104.49±19.36 2.852 0.005
2.2 两组患儿WMS 评分对比
从WMS 评分来看,护理干预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长时记忆评分、短期记忆评分、瞬间记忆评分、记忆商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2.3 两组患儿WAIS-RC 评分对比
从WAIS-RC 评分来看,护理干预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智商评分、操作智商评分、言语智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患儿 WAIS-RC 评分对比[(),分]
表 3 两组患儿 WAIS-RC 评分对比[(),分]
时间 组别 智商 操作智商 言语智商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102.26±15.37 102.30±14.22 0.013 0.990 103.26±14.53 109.33±13.37 2.062 0.042 102.24±14.33 102.22±14.26 0.007 0.995 102.75±15.26 110.26±13.38 2.482 0.015 101.12±16.38 102.33±16.85 0.345 0.731 102.14±16.37 109.46±15.79 2.159 0.034
3 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科常见疾病,通常患儿会伴随躁狂发作,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学习,甚至会有自杀风险,所以针对这一疾病患儿来说,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可以使其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促进病情恢复[5]。躁狂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患儿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而通过药物治疗只能使患儿不稳定情绪得到控制,维持稳定心境,但长时间大量用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所以在治疗同时需要辅助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使患儿认知功能得到改善[6]。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儿来说, 记忆障碍是常见认知功能障碍,患儿会出现记忆错误或缺失现象[7]。 相关研究指出,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记忆能力。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研究组长时记忆评分(41.49±6.64)分、短期记忆评分(59.84±11.48)分、瞬间记忆评分(14.55±4.68)分、记忆商数评分(104.49±19.36) 分均高于对照组 (37.98±5.96) 分、(54.27±11.33)分、(12.37±5.50)分、(92.77±19.63)分(P<0.05)。 在杜桂容等[8]研究中,护理干预后系统组长时记忆评分(40.60±4.51)分、短期记忆评分(57.40±5.47)分、瞬间记忆评分(13.47±2.22)分、记忆商数评分(102.99±11.54)分均高于常规组(38.50±4.77)分、(54.63±5.97)分、(12.13±2.28)分、(96.57±11.15)分(t=2.579、2.758、3.395、3.226,P=0.011、0.007、0.001、0.002)。 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相近, 由此可见系统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儿中的应用可以促进记忆障碍改善。 这主要是因为系统护理干预作为科学且完整的护理模式,可以进一步完善常规护理中的护理措施, 除做好安全干预以及用药指导等工作外, 还充分考虑患儿家庭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对病情的影响,使护理干预更加合理[9-10]。 通过系统护理干预使健康宣教更加完善,增加患儿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其正确认识自我、认知周围环境,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家庭以及社会支持的进一步强化,可以为患儿构建良好心理环境,使不良心理环境对病情的影响减轻, 特别是在情感记忆上,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充分支持,可以促进患儿情感记忆能力的恢复[11-12]。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儿来说,思维障碍属于常见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操作、言语两个方面,存在思维逻辑障碍、联想障碍以及过程障碍等。 系统护理干预利用语言以及行为引导,为患儿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可以有效改善其思维认知障碍。 在该次研究中,通过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后,患儿在智商评分、言语智商评分以及操作智商评分上均明显提升, 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以使患儿记忆障碍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思维认知障碍改善。
综上所述, 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应用系统护理干预可以使躁狂症状得到改善, 提高认知功能,利于智商发展,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