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06-22孙晓云
孙晓云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淄博 255120
急性心肌梗死即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 以及由此造成的血流中断或急剧减少表现, 可造成局部供血区心肌细胞坏死等严重后果, 是患者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胁[1]。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多有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等表现,猝死风险高,并且多数情况下患者在医院以外的环境发病,发病具有突然性,如不能给予患者科学的处理,患者就很容易面对较高的生命威胁[2]。 现代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后1 h发生猝死, 而猝死患者中的多数死于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基于以上分析,医护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察觉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患者急救护理,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护理有效性[3]。 该文方便择选该院2018 年6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急需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就院前急救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了探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急救和治疗的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由计算机系统乱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7 例;最小年龄43 岁,最大年龄79 岁,平均年龄(60.9±17.8)岁。 研究组男 22 例,女 18 例;最小年龄44 岁,最大年龄 77 岁,平均年龄(60.5±16.4)岁。 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交流无障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交流障碍患者;家属或患者不同意该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医院接到急救求助电话后立即派车前往患者位置, 驱车途中始终与患者亲属保持联系。 达到现场后,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氧气吸入等急救措施,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监护、呼吸、瞳孔和心率变化等等。
研究组患者行院前急救路径指导下的院前急救路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科室成立院前急救护理指导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组长由科主任担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工作讨论和实践经验总结,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制定院前急救护理方案。 确定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后,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院前急救护理水平;②建立急救出诊快速反应机制。 呼救电话接通至急诊室后, 救护车会在1 min 内快速响应,护理人员会在行车过程中与患者亲属进行沟通, 初步确认患者的病情信息,如发病前是否存在胸部不适、是够存在发热、乏力等表现、是否出现心绞痛等,为患者病情初步判断提供有效信息, 并指导家属科学的家庭急救措施,明确接车位置;③护理人员在出车前需要对随车的急救药品进行确认, 要确保品种齐全、 数量完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④到达急救现场后,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瞳孔变化情况和神志情况进行确认,要给予患者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监测,要询问患者既往病史信息和临床表现。 完成初步诊断后,需立即给予患者氧气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心肌缺氧问题,控制并尽力缩小梗死面积。 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给予患者止痛剂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除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外,需重点观察输液速度和肺部啰音变化情况, 如果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 需密切观察患者四肢、 面部皮肤的变化情况, 一旦发生异常需第一时间联系医生给予患者科学处理。 为避免发生血栓和栓塞,应适当帮助患者活动下肢,观察患者呼吸、肿胀、疼痛等表现的发生情况;⑤转运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侧重加强对意识、呼吸、瞳孔和心率变化的观察。 要始终确保静脉通道通常,给予患者持续的药物治疗。 对于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危险, 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确保患者顺利转运到医院;⑥抵达医院后,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快速准确地交代患者各项信息, 帮助科室最快速度做好抢救准备和人员准备。 同时,护理人员要在院前急救护理阶段,进一步了解和确认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药物的禁忌情况,以确保抢救工作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⑦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普遍具有突然性,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家属相应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 要帮助患者加深对急性心机梗死的认识,缓解家属的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依从度, 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和球囊扩张时间。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完成, 共20 项问题,每项5 分,满分100 分。 调查问卷采用3 级评价标准,由高至低分别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分别对应“80 分以上”“60~80 分”“60 分以下”3 个分值区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频数和百分比(%),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指标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急诊抢救、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指标对比[(),min]
表 1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指标对比[(),min]
组别 急救反应时间 急诊抢救时间 球囊扩张时间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31.40±11.50 41.70±14.50 3.520<0.001 31.30±6.92 43.20±3.43 9.745<0.001 75.40±13.67 98.40±19.22 6.168<0.001
2.2 住院时间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1.30±2.83)d,短于对照组的(14.70±3.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7,P<0.05)。
2.3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临床中,心血管疾病最常见,同时最危险的类型为急性心肌梗死, 出现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的情况, 进一步导致其血流量急剧减少甚至是突然性中断, 造成局部供血区域内心肌细胞出现大量坏死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发生心跳骤停的情况,具有很高的猝死率[4-5]。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等并发症,如果没有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就会极大地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而且患者就算被抢救成功,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严重后遗症,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很大的危害。
院前急救主要指的是在患者发病现场或者送往医院突中由医护人员实施的一系列的抢救和监护的医疗行为,其对于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改善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中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充分地做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才能够有效地配合医生的救治,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抢救成功率,并且控制患者的并发症。 院前急救护理首先会在科室内部成立院前急救护理指导小组,制定科学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案[6-9]。 同时会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其院前护理水平。 护理人员根据院前急救护理方案采取对应的行动, 从救护车出发到转运患者再到抵达医院, 护理人员每一项护理工作均可以依照方案有序进行,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和规范性,提高了护理质量[10]。 护理人员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会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可以为后续的护理和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询问,提高抢救效率[11]。
该文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31.40±11.50)min、急诊抢救时间(31.30±6.92)min、球囊扩张时间(75.40±13.67)min、住院时间(11.30±2.83)d均要短于对照组的(41.70±14.50)min、(43.20±3.43)min和(98.40±19.22)min、(14.70±3.31)d(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0%(P<0.05),这与刘知江[12]的研究结果:实验组总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路径指导下的院前急救路径护理措施, 可有效提高急救效率,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