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治疗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生存质量分析
2021-06-22张玉彬
张玉彬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心内科,福建泉州 362000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高患病与死亡风险, 属于一种因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下所造成心肌损伤, 是心脏疾病发展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目前临床多主张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虽具有一定疗效,但预后不理想。 随着不断加大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力度,逐渐意识到该疾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性[2-3]。心脏康复成为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法之一, 可改善心肺功能与生存治疗[4]。 为进一步探索心脏康复治疗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鉴于此,该次研究简单随机抽选于2019年3 月—2020 年3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 生存质量中应用心脏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抽选该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双盲法均分为两组,每组50 例。 对照组中,男29 例、女 21 例;年龄 50~75 岁,平均(56.30±2.52)岁。研究组中,男 30 例、女 20 例;年龄 50~74 岁,平均(56.79±2.41)岁。两组的基线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无精神障碍症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该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及批准。
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等;合并严重肝肾器官功能障碍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不同意该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饮食控制、测定尿量及体重等)、对症治疗(改善脂代谢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律失常;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疗)、循证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治疗)。
研究组接受心脏康复治疗, 具体包括: ①评估病情。 指导患者完成心彩超、胸片等常规检查,了解其临床资料、病史等情况。 由于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心脏康复进度,因此需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存在轻度焦虑、沮丧、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患者,需及时疏导与安抚,若心理问题较严重,则应告知患者到心理咨询室就诊。 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性格、生活方式等,寻找出心脏康复的影响因素,并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同时,加强体征监测,观察患者心肺功能耐受运动量,并制定合适心脏康复运动处方。 ②康复运动。 根据所制订的心脏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可选择有氧运动、热身运动、阻抗运动3 大运动项目,每周至少3 次。 其中,有氧运动包括踏车运动、运动平板等;热身运动包括活动操;阻抗运动包括哑铃操、弹力带操等。 在首次运动中,其需根据患者的静息心率作为目标运动强度。参照呼吸困难量表(Brog)对运动量进行合理调整。有氧运动时间为30 min/次;热身运动时间为5~10 min/次;阻抗运动时间为10 min/次。 在每次运动过程中,需给予遥测心电监护,测定患者心率值。③心肺功能试验。首先需向患者介绍试验过程、原理及相关注意事项,提高其认知力与配合程度。指导佩戴口鼻面罩,加强静息卧位心电图监测;嘱其上踏车仪,确保腿部完全伸直后开始运动试验, 直至达到目标值时可停止。
1.3 观察指标
评价及对比两组的心功能指数, 包括测定患者呼吸困难指数(Bor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LVEDV)指数;评价及对比两组的肺功能指数,测定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水平, 采用简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包括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4 个项目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数对比
研究组的Borg 指数、LVESV 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 LVEF、LVEDV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数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数对比()
组别Borg(分)LVEF(%)LVESV(mL) LVEDV(mL)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2.91±0.62 5.48±1.39 11.940<0.001 60.45±7.59 47.23±7.01 9.048<0.001 33.10±5.28 40.29±3.42 13.870<0.001 86.20±11.85 74.19±11.10 5.230<0.001
2.2 两组肺功能指数对比
研究组的 FEV1、FVC、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数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数对比()
组别FEV1(L)FVC(L) FEV1/FVC(%)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1.90±0.73 1.48±0.69 23.282<0.001 2.85±0.50 2.20±0.42 14.149<0.001 90.22±8.76 80.19±7.55 6.133<0.001
2.3 两组SF-36 评分对比
研究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 3 两组患者 SF-36 评分对比[(),分]
表 3 两组患者 SF-36 评分对比[(),分]
组别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精神健康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76.88±10.03 60.25±9.14 8.666 77.10±10.29 61.37±9.30 8.019 77.06±10.48 61.59±9.61 7.693 76社会功能P 值 <0.001<0.001<0.001 6.21±11.36 0.99±9.98 7.117<0.001
3 讨论
对于急性心脏事件可通过介入治疗等以提高抢救能力、抢救成功率,而抢救成功后,心血管疾病康复仍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5-6]。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疾病特点,故有必要加强该疾病的防治处理工作,以控制病情发展。 以往多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卧床, 不宜过度活动而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但容易忽视长期活动量减少则会增加血液黏度,促使血栓形成等,从而大幅降低其生存质量[7-9]。 因此,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受到广大临床医患日益重视。 在该次研究中,将评估病情、康复运动、心肺功能试验等贯穿于心脏康复治疗全程中, 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该研究表明,研究组的呼吸困难指数(Borg)(2.91±0.62)分、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VESV)(33.10±5.28)mL 低于对照组 (5.48±1.39) 分、(40.29±3.42)mL (P<0.05); 研究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60.45±7.59)%、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LVEDV)(86.20±11.85)m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47.23±7.01)%、(74.19±11.10)mL(P<0.05),提示应用心脏康复治疗可明显缓解气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 研究组的 FEV1、FVC、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心脏康复治疗可提高肺通气、肺换气功能,促进肺功能早期恢复[10-11]。 研究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心脏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刘达瑾等[12]对98 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与抗心衰治疗)、康复组(心脏康复治疗),结果得出康复组的LVEF(44.96±5.68)%、LVEDV(80.38±6.72)mL 均高于对照组的(34.87±53.55)%、(68.77±8.6)mL,结论提示心脏康复运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 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结论基本相似。
综上所述,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康复治疗,可优化心肺指标,促使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