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霞的艺术风格转变
2021-06-22张希
张希
大多数女性艺术家都避免强调自己的性别概念,当然,外界对女性的界定并不是那么准确,女性的自我体验有很多难以言说之处。女性气质绝非某种确立起来的标准,它是模糊的、无法界定的。在薄伽丘看来,女性气质是温柔、顺从、善良等这些男性主视角下的女性应具备的特点。尽管有不同之处,但始终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来看待每一个人,不管男女与否。况且,女性气质并不是如此单一。东方女性素有的温婉优雅并不可以概全当今社会下的东方女性特质。女性艺术家陈淑霞便是一个丰富且从容的东方女性。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些有区别于男性体验的、告别宏大叙事的小情趣,亦有其内心隐秘世界所感悟的情思展露和自我视角下的生活体会。
一、女性气质与个人的小天地
(一)女性气质与女性艺术
当我们要跳脱出限定的时候,就需要去找到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被固定观念和常规的概念束手束脚。女性的性格特点天生就有一部分区别于男性,女性开辟女性的独特空间,在女性之间,有的感受不必过多言语便能有所体会,相互理解。
首先,女性可能会更容易从自身角度关注问题,更注重自我诉求,但这无可厚非。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女性艺术家常通过表达自己的小心思、展现自己的小天地来反思人类社会,以小见大。其次,绘画其实很难精确分类,在通过日常的生活感受,面对各类生活现象的时候,因真情流露出来而创作的作品也能够反映社会现状。陈淑霞作为一名女性的艺术家,在绘画阶段的转变过程中,逐渐达到游离在世间纷扰的边缘的状态,其作品所呈现的并非哲学意味的思考,而是潜意识的诗性表达,这种平和状态是有区别于大多数女性艺术家的。
人们总是会受所处的环境影响,有的人会有意识地去避免一些负面的潜移默化所带来的影响,而艺术在这之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艺术没有直达病灶的药物性质,但是作为寄托和发泄的方式,成功地述说了人并非浮于表面的背后故事。
(二)隐秘的个人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会用潜意识去表达内心。大众更能接纳自己所能产生共鸣的作品。有的创作者潜意识的状态是与别人割裂开来的,他们创作的独具一格的作品也许会导致其自身被蒙蔽在一种触不可及的假象之内。其实,艺术审美不是高高在上的,每个人都用直观感觉去判断,只是审美具有不同而已。人,生而有百态,而部分人具有、或者说是被训练到在某些方面具有更深的敏感程度,大概是艺术家在捕获细节上更胜一筹,大多数艺术家需要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独立思想,去把自己获得的形而上的内容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并非要激进地推翻什么偏见,只是有所冒险地表达所思所想。艺术是有一定偶发性的,就像诗人写诗,在表达的同时,也在消除自我,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有所产出,当然,这个“产出”并不是商业化的。
陈淑霞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是她这个人的温润雅致和敏感的情绪。这异于那些填鸭式的制作。在陈老师的日常生活中,她与丈夫伉俪情深。在相处的过程中,绘画或者观念等,受到相互影响也是理所应当的,尽管他们避免在绘画过程中相处得太近。陈淑霞曾调侃地说到,她与丈夫间的协议,即在创作过程中不允许他进入她的工作室。这无非就是在守护自己的那一份静谧。情感上的完美地联结能让人达到情绪至高的顶点,此时建造起物理的个人世界,在独处环境中思考、感念,更易于思绪发散,毕竟愉悦能让人达到艺术的沉静状态,陈淑霞便是在这两种范围都达到和谐的境况下,更利于她阐发出自己情感并记录想要记录的内容。
在陈淑霞的画作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幅渲染,只是平静流淌的生活体验,也许她没有一眼就让人迸发出强烈的情感,画面表现的是一种遗世独立的不屈从大流的思考。她留守在自己的一隅,画面营造的是漫无边际直觉式的氛围,在画作《三啼》中,平静的画面构图形式,远山和扁舟,这样的内容就足以让人想到高远的意境了,加之整个色调呈现一种暖暖的绿灰色,看起来舒适宜人,让观者仿佛能入画一般,使人宁静。
作为一个女性,陈淑霞早期作品中的花,逐渐被生活中譬如水果、茶壶这样生活化的小物件取代。花本身具有性别隐喻,花儿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无不意味着生命脆弱地流逝。关于这种绘画对象的转换在是否就是陈淑霞对这一隐喻的远离呢?陈淑霞用更具有实感,更贴近日常生活的事物作为承载主体,没有所谓的中心或者边缘,只是自然而然的随和态度,面对世间物象的心态是隔离了太多的情绪渲染,可以窥见她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时代的意义是由众多的小我构成的,更加留心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与人,并不是一味地封闭自我,能使自己愉快地表达是为秩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当下所处的状况以有所期待地生活着。
二、个人的不同时期风格转变
陈淑霞于1988 年进行抽象性的尝试,借此建立了自我的艺术的独特性。1990 年“女画家世界展”和1991 的“新生代艺术展”中,陈淑霞奠定了基本探索方向。关于20 世纪90 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他们在经历的社会文化的大转变,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艺术家是大有不同的,盛大的叙事主题转变成为对自我的关注,这样的一群人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的开放有助于包容与接受的程度的扩张,艺术家的选择权更广泛。殷双喜曾评论陈淑霞“有意无意地错过了众人关注的中心和主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家还没有从既定的审美认知中跳脱出来。陈淑霞所表达的内心细腻丰富的情感,需要观者处在有关注自身的觉悟当中才能品味到她作品中的意趣。2000 年作为陈淑霞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具象图式、画面分割,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到脱离实物的意象表达,进行自我省视,对人生触发了新的思考,以自然悟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溯,陈淑霞曾说“是生活的感受迫使这种转变发生”,独立探索磨合了她的心境状态,呈现出天然的平和,给观者轻松自在之感。从2006年的油画作品《水漫》、《流行雨》中可以看到她对生命的理解由繁到简,也能看到人生虚无的本质,抛开身外之物,回归动物性的我们,回到自然中去。在忘形的境界中,勾勒出意象的世界,从以一归一的创作手法中能看到其间柔和的人情味儿。灰色的色调一直以来都是陈淑霞所追求的,鲜丽明艳的色彩似乎对她没有吸引力。
她曾说“如果现在让我反过来画20 世纪90 年代那样的作品是不可能的,社会环境和我的心态都变了。”历史是不可逆的,艺术家的创作亦是不可逆的,但是我们熟知历史具有过去性,也具有现存性,在当下去欣赏过去的作品要储备一定的背景资料,才有可能地理解作品所呈现的境况。
三、内向关注下的情思展露
不管我们在这里讲述太多其他内容,最终都要回到作品本身上去。笔者在听甄巍老师的关于画家思维与审美经验的生成的探讨中,初步意识到绘画的过程是思维方式的呈现过程,这一观念在为后来赏析艺术家的作品的过程中转换了起初单一的情感表达思维,绘画作品不是静止的,它们是一个个的过程,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同思维和感受的碰撞。而内向关注是基于女性而言的,女性会更乐于去做自我冥想,恰巧是多愁善感更能带来创造力,她们也对意象表现性的手法具有一定依赖性,这样的方式更显的肆意,中国意境的事物就很好地契合这一点,顺其自然地被拎用起来。陈淑霞画面中的直白不加掩饰的幻想式的图式和画面内容形式颇具艺术格调的特色,让人觉得极有意趣。人们在独自一人的空间内抓住捉摸不定的瞬时感受,生性的敏感与感伤,促使更深层次的诗性思考。
四、总结
真实体验到的永远不同于一纸之隔或一屏之隔所感受到的,在思考个体的意义的路上,我们试探着,且勇敢前行。女性体验并没有夸大艺术家的创作,它无非是一个要素,只是这样的一个要素在我们的年代看起来不再那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