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有效举措
——以《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
2021-06-22陈方方赵女女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03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03
陈方方 赵女女(.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 03;.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03)
高校学报承担着展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推动高校科研建设、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任务。一所院校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往往与其学报建设密不可分。高校学科建设如何促进高校学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首先要对二者的关系有相对明晰的认识。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工作实质上是一种协同发展的关系。
一、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辅相成关系
高校学报是体现本校教学科研能力的一个载体,同时期刊也是对外宣传本校的一个渠道和窗口。一本好的学术期刊必须以优质教学科研成果为支撑。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工作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学科建设水平与学报质量提升呈正向关系。学科建设水平高,相应的科研成果就丰硕,学术人科研能力就强,以此带动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科研学术含量,有助于提高学报质量。另一方面,学报是高校的学术窗口和平台,是学科建设的保障。学报通过组织稿件和设置栏目,传递学术信息、引领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有助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彰显学报学术文化[1]。
(一)教学科研工作对学报发展的支撑作用
首先,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发展促使高校学报的产生,也正是科研学者的成果为学报提供了优质稿源。因此,学报是高校科研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高校就没有高校学报,没有高校优秀教师和学者兢兢业业在教学中研究出的教学科研成果,就没有高校学报生存的价值[2]。
其次,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学报的质量。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双重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带有的问题意识,引导其发现问题,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钻研,最终形成理论性的科研成果。而教学内容的完善、深化、更新,主要依靠教师的科研实践及其成果,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效果。无论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进行深入研究得到的研究成果,还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进行的系统、深入、专门的研究后得到的研究成果,教师都可将其转变为学术论文发表在高校学报上。而学报通过刊发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精品和观点新颖的应用研究论文,可以使刊物占领学科的制高点,极大地提高了学报的学术水平。
再次,高校教学科研方向影响着学报的办刊方向和刊物风格。高水平学报往往身处本学科强势院校,有的刊物重点栏目直接由本校同一学科的科研教学团队深度参与,甚至组稿审稿全面合作。同时,不同院校的教学科研风格常常与本校学报表现趋同,或突出新理论的阐发探索,或注重实证的扎实严谨,百花齐放。
总体看来,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学报建设的扎实基础,是学报提升办刊水平和刊物影响力的内在动力。
(二)学报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推动作用
1.促进科学研究,服务教学工作
高校学报是学校的一个学术“橱窗”,其展示的主要是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反映的是本校的教学科研质量和水平,正所谓“观其报而知其校”。学报充分地、能动地反映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相结合的成果,并通过这种反映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一方面,高校学报是科研信息的重要交流平台,其特点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快,有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学术讨论。在广泛的讨论中,教师和科研人员彼此纠正错误,提高认识,促使教学、科研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学报又可以起到“信息库”的作用,帮助科研工作人员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研究,继而通过多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交流,加大交叉学科碰撞的可能性,发掘更广阔的研究领域,进而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3]。另一方面,学报通过发表文章,以创新性的见解、观点、方法以及新出的材料,充实、更新教材内容,促进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引导科研稿件的方向,强化优势学科
学报在进行稿件的挑选接受——加工创造——传递扩散——效果反馈等工作的过程中,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发挥着某种引导作用。大多数高校都是集文史、经法、理工、音体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往往设有多种专业、多种学科。而不同学科之间,由于师资力量、基础条件和科研学术水平不平衡,通常有一个或者几个学科是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基于此,高校学报往往凭借本校本地某些特点和长处,建设优势学科,开辟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做适当的文摘、报道、索引、信息反馈;对于重点科研课题,学校设置专栏,优先发表相关论文,及时地做出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通过一系列的编辑活动,学报对优势学科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学报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每期都有中心内容和表现中心内容的重点文章,以此让本校优势学科的教学科研成果得到更加集中与更加充分的展示,让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普通学科的成熟。
3.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科研队伍的成长
学报既是高校教师和学者交流、展示的平台,也是培育科研人员、发现人才的苗圃。学报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报编辑人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报编辑的办刊育人主要是通过稿件的处理等编辑出版活动来实现的。在工作中,编辑人员会对投稿文章的主题立意、层次结构、图表格式、参考文献、行文格式以及语言表述等方面从严把关,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学科研工作者实现研究成果理论化、成果展示专业化和书面表达规范化,提升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规范能力,也间接地为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进一步提高其科研水平。学报是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展示的园地,为培养和发现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许多科研工作者开始都是在学报上发表论文才脱颖而出的。在高校,无论是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成长,还是中老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术上的继续开拓创新,都离不开高校学报这块学术园地。
二、高校学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教育教学专栏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开设教育教学专栏可以说是高校学报更好地服务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可用之法。第一,高校学报开设教育教学专栏,通过刊发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向学生提供科研的新材料、新观点、新理论、新信息,为他们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知识素养、拓展研究领域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而且专栏也能给他们提供发表文章的平台,以此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既为他们参加专业性学术活动创造了机会,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第二,通过开设教育教学专栏,定期发表与教师教学、学生科研等切实相关的论文。如针对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未受过专门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学报可以刊发相关的专题论文。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基于此,渤海大学学报重点关注本校的教学科研项目“保障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与路径研究”,对其阶段性成果《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探讨》进行及时刊发,为大学生论文写作提供了灵活有益的指导[4]。第三,开设教育教学专栏,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展示,而学生也能通过学报论文熟悉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无形中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2007年开设“教育学”专栏,到2011年“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专栏,再到2014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栏,学报根据学校的实际教育科研工作,不断调整优化专栏内容,促进学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从表1 中可以看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栏相比其他专栏载文量更大,这种倾斜性的举措有利于学报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工作。高校教师通过学报进行广泛的交流,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还可以在交流中扩展其科研的深度和广度。
表1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展概况
(二)设置特色专栏
学报依托本校、本地的特点与优势,抓住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研究,设置特色专栏,选取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发表。一方面,特色专栏能集中学校的优势学术科研力量,形成更多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彰显学报特色,并以高质量的论文扩大学报影响力,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除此之外,学报编辑还可以设立知名专家名录,对其在学科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报道。例如:渤海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锦州市,锦州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结合这一地域特色,《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设“‘一带一路’与东北亚走廊研究”专栏,既紧跟“一带一路”学术热点,又充分利用锦州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深入研究辽西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自2019年起,《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设置“名家视点”专栏,以“中国文学”学科领域内的专家科研成果为主要稿源,不仅为本校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热点问题提供了平台,也带动了本校文学专业的学术研究,从而为巩固优势学科起到了促进作用。
期刊影响因子是度量国内期刊学术创新影响力和整体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我国核心期刊评定相关指标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从2014年的0.215 提高到2018年的0.315。同样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基金论文比呈增长趋势,表明学报越来越注重对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刊发。以“经济与管理”“语言与文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个专栏为例,用载文量相比其他专栏更大的方式向重点学科倾斜。实践证明,设置重点栏目对教学科研工作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报激励学科产生更多的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五年刊发论文的关键词较多分布在“中国文学”“高等教育”学科。反过来,刊发相关的论文则扩大了学报的影响力。截至2020年12月,在近5年“经济与管理”“语言与文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栏中单篇论文的最高下载量分别为3819 次、1474 次和2250 次。学报与重点学科建设构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策划出版专刊
学术专刊,或称特刊,是学术期刊针对某学术领域内的某一学术焦点所出的特辑,其内容可以全面展现该专题领域的学术进展情况[5]。策划出版专刊是提升学报影响力的有效策略之一。高校学报编辑密切跟踪重点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形势,及时捕捉有发展前景的最新学术成果,以此为选题主动约稿,争取得到更多的优质稿源,然后出版专刊,为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学报编辑也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进行选题、约稿并出版专刊。例如,自2012年以来,《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专刊形式集约刊发“当代辽宁作家研究”的相关学术文章,对当代辽宁作家整体创作情况和个体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研究成为学报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201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 周年,《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设“鲁迅研究——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0 周年”专栏,为寻找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切入点提供了契机。
三、高校学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保障条件
(一)专业的编辑队伍
首先,编辑人员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增强其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学报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的文章一般都是作者从事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学报的编辑负责审读、修改,负有导向和把关的职责,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编辑人员对学报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当今,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报编辑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其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策划选题、约稿。第一,鼓励本校的科研工作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学报上发表。这样既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二,参加相关学术论坛约稿。学报编辑人员在参加学术活动时,可以现场约稿,不仅能在学报上刊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还可以开拓本校师生的视野,为其寻找新的研究生长点指引方向。第三,落实优秀专家约稿制度。如向来高校讲学的知名专家、学者宣传本校学报,并给予专题研究内容以优先出版。优秀专家的科研成果往往带有前瞻性与创新性,其高质量与高影响力的论文对提高学报的质量与影响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一支专业化的编辑队伍是高校学报建设的重要保证。编辑人员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一,编辑的基本任务就是进行文字加工,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对编辑、出版相关的专业知识必须深入地学习并加以掌握。第二,编辑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进修与培训,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已有的编辑知识。第三,学报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有适应编辑工作需要的工作能力,具体包括组稿能力、审稿能力、写作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现代化智能工具的运用能力等。高校学报具有综合性的属性,学报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包含着多种学科。学报面向本校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类人员(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因而,学报编辑必须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审稿能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也不例外。组稿、审稿、采编等一系列编辑流程随着媒介技术的提升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编辑人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编辑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发刊周期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其扩大学报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做好高校科研成果的宣传工作。
(二)完善的政策制度
如果说打造专业的编辑队伍是从内部优化高校学报发展的条件,那么倾斜的政策制度以及有力的财政支持,则是从外部为高校学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利的条件。高校学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可谓“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学校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也需要积极扶持高校学报的发展,使其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例如,政府与学校可以协调配合,支持高校学报的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学报向专业期刊发展;制定并实施学报税金减免的优惠政策;促进高校学报理论性科研成果的转化;等等。学校则可以为学报服务本校教学科研制定倾斜性的政策,如建立在线采编系统,为学报编辑部专设门户网站以及组织学术活动等。首先是在线采编系统的建立,“不仅能提升编辑部的办公效率,有效提高稿件的质量和学报的出刊速度,而且能加强作者、编者、专家的联系”[6]。其次是为学报编辑部专设门户网站。例如,渤海大学专设“学报编辑部”网页。网页包括学报新闻、通知公告、投稿指南、联系方式、历年期刊一览以及一些常用服务性工具的网站链接等,内容丰富,版块完备。再次是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并邀请学科领域的专家作学术报告,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使其在学术交流中感受科研灵感的碰撞,在浓郁的科研氛围中激发教学、科研工作者以及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潜在地开发优秀稿源,间接提升学报的稿源质量。渤海大学主办有“学术讲堂”系列活动,还诚邀教授来校做专题讲座。通过参与学术活动,开阔了高校师生的学术视野,为其今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学报开发一批优秀稿源。
(三)有力的财政支持
对高校学报而言,社会效益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但高校学报要实现持续发展,亦不可忽略其经济效益。“高校学报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指生产经营期刊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经济效益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期刊的印数、发行量以及广告等其他收入。”[7]而高校学报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报的经费来源和支出状况,其中学报的经费来源则主要依赖学校的拨款。学校有力的财政支持是高校学报更好地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又一保障条件。基于这一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报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保证学报的基本办刊经费充足。只有在具备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学报才能充分地发挥其服务功能。渤海大学在积极建设高水平学报的同时,加大对学报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了长效、完善的学报经费投入机制,涵盖科研项目拨款、科研成果报奖、专利申请费用、经费管理等多方面。不仅调动了教学、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学报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与地区企业的合作,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经费保障。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是孕育高校学报的土壤,学报服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是其应尽的义务。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要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提升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在服务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