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艺术
2021-06-22李清泉
文|李清泉
我们常尊孔子为圣人,也尊其为万代师表。作为老师,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认知和有针对性的引导。他通过听课、讨论、言谈、行为等方面,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实现了对每一个学生都因材施教。因此孔子可言:“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乘之室,百乘之家,可以为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这便说明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有充分了解的。
如果一个老师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学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而孔子引导学生大体有三个路径:
一是从性格入手,避免学生出现大的风险。孔子作为老师,从不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性格,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不断地弥补其性格的不足,从而避免人生的风险。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同样是询问“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言:“父兄在,安能闻斯行诸。”劝诫子路不要冲动,在事情面前要做出理性的选择。而回答冉有,则是说“闻斯行诸”。让他想到了必须去干,不要有丝毫的犹豫。
这样两个答案都被他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听到了,公西华请教孔子,老师,你为什么对同样的问题做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我都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孔子笑着说,子路这个人性格太过于刚猛,遇事容易冲动,所以我要劝他退一步。而冉有性格懦弱,遇到事情瞻前顾后,所以我要劝他奋然前行。
二是从未来的职业生涯入手,有方向性地加以引导。孔子既是传播知识的老师,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师。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了很清晰的分类,有了这样的分类,回答问题的针对性更强了。
比如,“仁”是儒家精神的核心,很多人都来问这个问题,孔子同样是回答的非常到位。颜渊问仁,孔子讲“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仲弓问仁,孔子讲“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孔子讲“仁者其言也刃。”
孔子要求颜渊要“克已复礼”,实际上就是希望颜渊能够成为传播周礼的大师,因为孔子一直希望颜渊成为自己衣钵的继承者。他要求仲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促弓是做官的,一定要考虑百姓的感受,心系苍生。
三是通过教学过程,深入地了解和判断学生,知道哪些该讲明白,哪些要让学生去独立思考。
比如有一次,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句类似哑迷的答案:绘事后素。意思是作画要做到一张洁白无瑕的绢上,才会显出漂亮的色彩。子夏经过思考后马上明白了,赶紧讲“礼后乎?”意思是讲,老师是不是想告诉我,评价一个人关键是看他守不守礼数啊。孔子对子夏的理解非常满意,于是讲“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我以后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中那些深刻的道理了。于是师徒二人就在这样非常轻松的氛围内完成了传道的过程。
再比如,孔子在讲学时常讲一些有争议的事情,很多学生都起来和孔子辩论,而唯有颜回从来不提出不同意见,很多人都和孔子讲,颜回这个人很愚笨。而孔子却讲“回也不愚,退而省其私”。孔子意思是,你们根本就不了解颜回,这个人其实很有性格,他表面上不说话,实际每次回去都会把我所讲的内容反复思考,觉得对的就吸收了,不对的就摒弃了。
由此看来,孔子是一个称职而又智慧的老师。与这样的老师在一起,教育便成为一件开心而浪漫的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是一门人世间最大的学问也!